字号: 打印
分享:

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解读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解读

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解读

时间:2025-10-28 11:49 解读单位: 解读类型:部门解读 解读方式:图文方式
字号:
打印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加紧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扎实推动经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顶住压力、迎难而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提质、向新向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大盘稳、质效升、潜力足”的良好局面:

“大盘稳”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增长平稳向好,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坚持强化重点攻坚,科学精准施策,不断稳固经济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持续高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左右的增速目标,为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打下了坚实基础。从主要领域看,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投资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进出口高于全国8.0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各项指标的稳定增长,充分彰显了陕西经济的底气和韧性;高于全国的增速水平,也体现了谱写陕西新篇、争当西部示范的志气与担当。

二是产业运行稳中有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生产稳中提速,农业重点产业链持续壮大,猪牛羊禽肉、蔬菜、水果产量均较上半年增长加快,茶叶、中草药等特色农产品增势较好。工业生产运行稳健,34条重点产业链聚链成势,“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原煤、天然气、原油等传统“土特产”产量稳居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3D打印设备、民用无人机等成为陕西工业“新名片”服务业发展稳中向好,生活性服务业向个性化、品质化转型,前三季度,限上无店铺零售业态销售额同比增长11.2%,限上民宿服务业营业额增长26.0%。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1-8规上研发与设计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5%,专业技术服务业增长11.7%。

三是市场需求稳步扩大,政策效能持续释放。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财政、金融政策精准发力,有力助推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全省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23.3%,工业技改投资继续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两重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教育投资、林业投资均呈两位数增长。消费潜能有效激发,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释放“三秦四季”文旅消费品牌效应,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高能效等级家电、智能手机等商品零售均同比增长20%以上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扎实推进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落地,积极应对国际经贸环境变化,充分发挥中欧班列综合带动作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动全省进出口总值增速逐季回升贸易顺差较上半年扩大494.48亿元。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前三季度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占全省进出口总值比重达54.0%。

“质效升”主要表现在:

一是创新发展动力增强。持续提升秦创原平台效能,夯实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全面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前三季度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5.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56.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2%,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增长27.8%,自主创新活力与产业升级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二是协调发展稳步推进。深入实施“七个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前三季度,全省县域83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0%,高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县均生产总值较上年同期增加3.5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0%,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0:1,较上年同期缩小0.03。同时,随着西延、西康、西十等高铁项目加快建设,区域间交通联系更加便利,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均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前三季度陕南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超过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域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绿色发展底色鲜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1-9月全省10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8.3%,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9.8%;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92.7%,水质持续保持优。加快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5%;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分别增长12.1%、9.0%。

四是对外开放扩面提质。持续优化综合保障、改善营商环境,积极开拓多元市场,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与中亚、东盟、欧盟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7.3%、19.2%、46.0%。深化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国际贸易“黄金通道”,前三季度陕西中欧班列共开行4455列,同比增长10.2%,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陕货”比重不断上升,陕西中欧班列本地货值占总货值比重达56.9%。

五是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加力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与帮扶,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截至9月底,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41亿元、扩岗补助1632万元,开展政府补贴性技能培训25.93万人次,有力带动全省就业增收。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7.77万人,同比增加0.55万人。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91元,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4位;其中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5.8%。

“潜力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场预期积极向好,增长动力稳步加固。民间投资信心持续提振,持续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前三季度全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8%,高于全国12.9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2.9%,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聚焦短板弱项,制定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七条措施,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实力,前三季度民营经济增加值GDP的50.0%,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五上”企业单位数稳步增长,分类施策加强“五上”企业扶持培育,前三季度全省新增五上企业4725户,同比增长17.6%;“五上”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稳超八成,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二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向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前三季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高于GDP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长6.1%,数字创意产业增长8.7%。未来产业加快成长前三季度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产值增长36.9%、光子产业链增长17.4%、无人机产业链增长12.4%,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显著。同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陕汽、法士特、中国西电等加快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链产值增速较上半年加快2.8个百分点。新消费业态活力迸发,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兴消费模式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省网上零售、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2.1个百分点。赛事、会展、音乐节等各类活动持续火爆,1-8月规上体育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2%,文化艺术业增长6.1%。

三是经济循环有序流动,市场活力持续增强。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促进货物、人员、资金等要素加快流动。物流市场加快运转,前三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速高于服务业增速0.1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邮政业务总量、快递业务量均呈30%以上快速增长。客流保持高位运行,今年以来文旅市场人气十足,入境旅游热度攀升,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2%,国庆中秋假期接待国内游客数两位数增长。金融市场积极向好,9月末全省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累计新增贷款3652.32亿元;资本市场更趋活跃,前三季度全省证券交易额同比增长1.1倍。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前三季度,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全力以赴稳生产、扩投资、促消费,有力应对经济运行面临的新挑战,有效巩固经济发展向好态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坚定不移惠民生增福祉砥砺前行、久久为功,奋力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工业运行情况解读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为牵引,大力推动现代能源、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新动能新产业加快培育,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延续了自去年一季度以来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良好增势,超八成行业正增长,生产运行展现出较强韧性。

一是增长动能加速蓄积。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并举,推动优质产能加速释放,煤炭、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5.9亿吨、1837万吨、276亿方,均居全国前列。紧盯延链、补链、强链发力,3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1.7万亿,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近八成,其中7条产业链产值过千亿,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9条产业链两位数增长。规上企业稳步扩容,前三季度全省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93户,合计总产值同比增长50%,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新活力。

二是宏观政策加力显效。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政策有效释放装备制造业增长潜力,推动相关行业扩大生产。前三季度,全省规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4%、24.8%,延续今年以来两位数较快增长;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7%、7.1%,分别较上半年加快1.6、0.2个百分点。

三是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持续壮大,前三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深入实施“三品”战略,推动传统消费品制造业换新升级,前三季度白酒产业链、富硒产品产业链产值增速分别较上半年加快3.7、0.6个百分点。绿色转型步伐稳健,全省规上工业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合计占规上全部发电量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向好发展态势,为全省经济稳增长、稳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下阶段,要进一步落实落细支持工业发展的存量增量政策,持续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动产业链“强筋壮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经济质效齐升、持续向好。

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解读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下大力气推进项目储备建设,全面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为经济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规模同比下降的压力下,保持稳定增长,同比增长2.9%,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

一是民间资本活力有效激发。坚持优化营商环境,降低民间投资项目融资成本,全省民间投资增速自去年以来持续高于全部投资增速,前三季度增长9.8%,高于全部投资增速6.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7.1%,批发和零售业民间投资增长56.7%。

二是产业升级项目建设提速。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3%,较上半年加快2.6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1.6%,较上半年加快9.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52.2%,占工业技改投资的比重达82.6%,有力支撑制造业提质升级。

三是民生保障项目大力推进。聚焦生态治理,发展清洁能源,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前三季度全省林业投资同比增长27.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6.2%;围绕教育领域补短,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临潼校区、西安灞国际港陆港第四学校、榆林高新实验学校(高新四中)等加快建设,教育投资增长10.7%;加大力度丰富文体娱乐活动,建设和升级改造博物馆、航空航天科普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9.0%,较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稳定增长,重点领域增长较快,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下阶段,要进一步深化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 活动,用好“四个一批”项目管理机制,拓宽民间投资空间,强化项目谋划储备与要素保障,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消费市场运行情况解读

今年以来,全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聚力打好提振消费硬仗,以丰富多样的促消费活动稳定和扩大商品消费,以多元化消费场景创新持续发展服务消费,全面推动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向好。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1%,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保持全国第5位的良好增势。

一是商品零售市场运行平稳。前三季度,全省限上商品零售增长8.1%,高于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0.5个百分点,超六成商品零售额正增长。特别是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聚焦汽车、家电等重点领域,通过梯度补贴激活存量需求,持续撬动大宗消费,前三季度全省1级和2级能效等级商品、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均在上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

二是网络消费需求加快释放。打造“线上+线下”全渠道消费生态,培育壮大“平台经济”,全省限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连续4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前三季度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22.3%,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电子商务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1-8月邮政业务总量同比增长36.1%,快递业务量增长47.4%。

三是新型消费潜力不断激发。满足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消费需求的新兴业态加速发展,前三季度仓储会员店、集合店、无人值守商店零售额分别增长35.7%、21.3%、90.2%。文化强省建设扎实推进,文旅融合不断深化拓展,应用AI、VR、A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消费场景,《长恨歌》《赳赳大秦》《驼铃传奇》《无界长安》等精品演艺项目持续火爆。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全省提振消费举措得力,通过政策引导、服务优化、场景创新等多种方式,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下阶段,要坚持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业态,积极挖掘向新、向绿、向智消费潜力,紧抓文旅热潮与节日共鸣,打造特色多元消费场景,持续释放消费潜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