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丁云祥局长解读《2011年陕西统计公报》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解读

丁云祥局长解读《2011年陕西统计公报》

时间:2012-03-12 00:45 解读单位:国家统计局 解读类型:部门解读 解读方式:图文方式
字号:
打印

抓转型惠民生昂首起航

——《201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陕西省统计局局长  丁云祥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备受各界关注。近日,《201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正式发布。《统计公报》用一笔笔数据、一张张图表,从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投资、消费、教育和科学技术等十五个方面,全面客观地展现了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详实的统计数据,描绘出陕西科学发展的轨迹,数说着陕西经济发展的成就,解读《统计公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两稳、两优、两强、两高、一实惠”的运行特点。

两稳:发展速度稳中加快  企业效益稳步提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

    1、发展速度稳中加快。2011年,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民生改善和民生建设为出发点和转方式的突破口,坚持民生优先,科学发展,有效化解了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矛盾,全省经济高点起步、稳中加快。《统计公报》显示,生产总值增长13.9%,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也高于我省2002-2011年连续10年两位数增长的平均速度,增速居全国第6位,较上年前移2位。从年内各季度速度看,一季度增长13.6%,上半年增长13.7%,前三季度增长13.7%,全年增长13.9%,波幅仅为0.3个百分点,平稳加快特征明显。

    2、企业效益稳步提升。2011年,全省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企业经营效益稳步提升。《统计公报》显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5459.58亿元,年净增量连续2年过千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66.73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1946.16亿元,比上年净增575.56亿元,增长50.1%。有233户企业盈利过亿,比上年增加54户,其中17户盈利超过10亿,增加8户。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社会财富增加的坚实基础,占据经济总量近半的工业的稳定增长,为增强社会财富、确保全年经济较快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两优: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

调结构取得新成效

    1、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一是重点实体产业投资加快。《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33.05亿元,增长30.2%,其中工业投资3445.03亿元,增长39.8%,较全省投资平均增速快9.6个百分点,较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二是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投资力度加大。全省基础设施投资2141.06亿元。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90.5%,渭河全线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投资42亿元。实施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陕南、陕北避灾扶贫十年搬迁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673.03亿元,新开工保障房51.23万套,居全国前列。三是技改投资增速快速提升。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953.26亿元,增长40.4%,比上年同期提高36.9个百分点。四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减缓。房地产开发投资在保障房建设的带动下,完成1420.53亿元,增长22.5%,增速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2、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民营经济支撑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比上年提升了1个百分点。全省民间投资5016.97亿元,同比增长42.5%,高于固定投资(不含农户)增速12.8个百分点,比重提高到51.7%。非公经济比重与民间投资比重的不断提升,为增强全省经济发展活力和优化经济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  强消费推动作用稳步增强

转方式取得新进展

    1、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核心,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统计公报》显示,全年我省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共851项,受理专利申请量总计32227件,其中发明专利13037件。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374.86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3%,较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二是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成就。2011年,抓住建设全国低碳示范省的契机,狠抓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快重点节能技改工程建设,不断加大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经初步核算,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56%,比年度下降3.5%的目标提高了0.06个百分点。《统计公报》显示,全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上年削减3.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2.1%,氨氮排放量削减1.6%。

    2、消费推动作用稳步增强。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确保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大课题。2011年,我省克服了国际经济复杂动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宏观政策趋紧、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等不利影响,消费增速保持逐季加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统计公报》显示,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0亿元,再创新高,增长18.6%。从各季增速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7.0%、17.7%和18.3%。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升级加快,消费水平快速增长。2011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16.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18.5%,增速分别较上年加快6.2和5.2个百分点。

两高:财政收入高  物价水平高

发展质量跃上新台阶

    1、财政收入高。2011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33142元,约折合5131美元,2009以来三年相继越过了3000、4000和5000美元大关,经济发展质量的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财政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到2011年10月,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了2578亿元,增长43.1%,净增777亿元,增量高于前两年增量总和,创历史最高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全年实现1499亿元,增长56.5%,比上年增加541亿元,比2008-2010年三年增量总和还多58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比2007年翻了一番多,创历史最高水平。

    2、物价水平高。2011年,受国际国内宏观大环境的影响,我省市场物价同全国一样,高位运行,但涨幅逐步回落,总体仍在可控区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初以5.3%的涨幅高位开局,6月同比最高达到6.7%。面对高位运行的物价,陕西坚决落实国家稳定物价总水平的要求,科学谋划,积极应对,确保市场供应,有效抑制了价格过快上涨势头,进入三季度后,物价涨幅开始逐月趋缓,全年呈倒“V”字走势。特别是通过加大保障房建设,有效优化和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商品房价格稳中有降。《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7%;新建住宅销售价格上涨4.9%,较上年涨幅回落6.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8.5%,增速回落5.6个百分点。

一实惠: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惠民生迈出新步伐

    百姓得到更多实惠。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2011年,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三秦百姓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一方面,多措并举积极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45元,比上年增加2550元,增长16.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7%,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增加了923元,增长22.5%,高于城镇6.3个百分点,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2.1%,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年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财政投向民生的力度,为百姓办了许多大事和实事,政府对民生的投入创新高。全省财政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特别是在物价水平高位运行的时期,及时建立了物价涨幅与低收入群众生活补贴联动机制,确保了中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不受影响,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1.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9%,较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参加城镇养老保险人数530.67万人,累计实施城乡医疗救助379.7万人次,人均救助1069元。
    2011年,陕西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辉煌成就,但也应看到,目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环境仍然复杂,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全省经济发展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内需仍有待挖掘等问题。2012年在国家“稳中求进”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各项政策,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率先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立足长远、扬长避短,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