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广播电视台提问:您好,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从刚才的发布数据看,全省一季度主要指标数据均表现良好,请您点评一下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谢谢。
胡清升:谢谢您的提问。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严重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把稳增长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出台了《关于做好2022年一季度经济稳增长工作的意见》,成立稳增长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全省经济稳增长工作,沉着应对,科学决策,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一季度全省经济稳中向好,经济呈现增速逐渐恢复、质效稳步改善、后劲蓄势向好的态势。
首先,增速逐渐恢复具体表现在: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1%,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扭转了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二是三次产业增速逐渐恢复。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6.3%。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7.4%,高于GDP增速2.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恢复良好。第三产业增长4.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盈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均保持正增长。三是三大需求明显改善。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3.0个百分点;在1月和3月疫情影响下,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正增长,殊为不易;进出口总额在一季度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19.4%,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同比增长40.9%,高于全国27.5个百分点。
其次,质效稳步改善具体表现在:一是居民、企业、政府三大主体收入不断提高。一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22元,同比增长5.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19元,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91元,增长6.2%。一季度,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各项税收同比增长35.0%。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0.8%,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较好。二是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一季度,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较上年全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实有市场主体突破500万户,其中,实有企业达到127.8万户;全省五上企业数达到29168家,其中,新增入库五上企业393家。三是民生保障有力。截止三月底,全省新增城镇就业9.32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8%,物价总体平稳。
最后,后劲蓄势向好具体表现在:一是在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带动下,一季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1.4%,高于GDP增速6.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均好于规上工业增速。二是以金融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向好。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高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其中,货币金融服务业增长6.9%,资本市场服务业增长20.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1.3%,高于GDP增速6.2个百分点。
下阶段,全省要继续推动中省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紧紧围绕全年经济目标任务,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促进工业稳增长,更好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力促消费市场全面恢复,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同时,要把工作重点进一步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抓好科创项目培育、企业研发等工作,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谢谢。
各界导报提问:您好,我是各界导报记者。从您刚才发布的数据来看,一季度我省工业生产加快,企业效益可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能否介绍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谢谢!
胡清升:谢谢您的提问。
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加快1.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既有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因素,也有工业创新驱动增强的作用,还有企业效益较快增长的带动。
一是制造业保持稳定增长。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同比增长9.6%,较规模以上工业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分别增长13.0%、12.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制造业分别增长16.1%、15.8%,均好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随着经济持续恢复,企业逐步复工复产,相关制造业的增长有力助推全省工业加快生产。
二是工业创新驱动作用明显。随着全省推进工业延链补链强链,带动工业增长提质增效,加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我省工业创新发展不断加快。一季度,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6.2%,增速连续10个月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对工业支撑作用愈加明显。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0%,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1.9%、17.1%,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三是汽车产能快速释放,新能源汽车表现突出。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汽车产业新支柱的战略部署,我省精准推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工业稳增长。一季度,全省汽车产量23.46万辆,同比增长50.9%,高于全国46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各主要汽车生产省份第一位,一季度产量已达上年全年产量的29.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4.71万辆,增长16.3倍,占一季度汽车产量的比重高达62.7%,占比较上年全年提高28.5个百分点。汽车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我省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增长极。
四是工业企业效益持续保持良好态势。今年1-2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效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利润总额高速增长。1-2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0.8%,高于全国增速55.8个百分点;二是营业收入增长较快。1-2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9%,高于全国增速9.0个百分点;三是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改善。1-2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资产同比增长9.0%,所有者权益增长13.1%。
总体来看,一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延续了良好恢复的态势,工业总体运行好于预期,质效稳步改善,实现了平稳开局。下一步,要深入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夯实产业链基础,让工业成为全省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谢谢。
陕西日报提问:您好,我是陕西日报记者。2022年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请问一季度全省投资有哪些亮点?谢谢。
胡清升:谢谢您的提问。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狠抓项目促投资,新年伊始就召开高质量项目推进会,并出台了《高质量项目建设年实施方案》。在持续强化项目投资拉动,狠抓项目投资不放松的努力下,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扭转了上一年下降的不利局面,同比增长12.3%,且高于全国3.0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国有控股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均为两位数增长。我省投资运行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是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内生动力加强。一季度,全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0.4%,较上年全年加快6.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1.7%,较上年全年加快24.3个百分点。
二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高速增长,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一季度,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22.8%,较上年全年加快30.8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10.8个百分点。主要受高新独角兽企业创领中心、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长安区幸驾坡村棚户区改造项目等开工建设带动。
三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补短板领域投资加快。一季度,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2.8%,较上年全年加快22.8个百分点。水利、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补短板领域投资较快增长。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11.0%,主要受西安高新区有轨电车试验线项目、西安桃李春风和西安地铁十五号线一期工程等项目带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5.5%,主要受西安东北部330千伏架空输电线路迁改落地工程等带动;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4.0%,较上年全年加快34.9个百分点。
四是11个市(区)投资增速全部转正。其中,汉中、安康、咸阳、商洛、渭南、榆林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增速22.8、13、12、12、9.8、2.5个百分点。
下阶段,我们将继续立足狠抓项目投资不放松,全力推进“十四五”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实施,继续推动《高质量项目建设年实施方案》落地落实,围绕深谋、快干、提质、创新,紧盯全省产业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民生领域补短板投资,深入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持续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谢谢。
三秦都市报提问:您好,我是三秦都市报记者。新冠疫情对我省消费冲击明显,请您介绍一下我省消费市场的具体运行情况。
胡清升:谢谢您的提问。
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全省餐饮业影响比较明显,零售业有所好转,总体来看,消费市场是在稳定恢复中。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2%,低于上年全年6.5个百分点。全省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同比下降5.1%,低于上年全年23.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同比下降1.6%,低于上年全年5.1个百分点,具体情况来看:
一是多数类别商品零售好转。一季度,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同比下降1.6%,降幅较1-2月收窄5.4个百分点。其中,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16.2%,较1-2月加快3.1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下降6.6%,降幅收窄11.9个百分点;汽车类下降13.0%,降幅收窄8.6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7.8%,降幅收窄3.1个百分点;化妆品类下降8.1%,降幅收窄2.1个百分点;中西药品类由下降1.1%转为增长3.0%。
二是网上零售保持增长。一季度,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0%,占到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17.3%,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尽管受近期疫情影响,消费增长受到了一定抑制,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消费恢复态势不会改变,消费“压舱石”作用仍会显现。下阶段,我们重点要稳定扩大就业,加快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能力;其次,要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力促消费市场尽快全面恢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