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21-04-16 17:50
字号:
打印

“十三五”期间,我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农业“3+X”工程,狠抓脱贫攻坚扶贫项目,实施重要农产品增产提质,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有力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向好发展,全面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筑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基石。

一、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十三五”期间,农村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发展,202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81.64亿元,较2015年增长42%,“十三五”期间可比价年均增长4.2%。

全省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省情,强化产业优势,农业“3+X”工程稳步推进,粮经饲三元结构正在加快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日益协调合理,以苹果、蔬菜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71.7%,较2015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指示,深入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陕北“第二粮仓”建设成效显现,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方针,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陕西力量。

(一)粮食面积稳定

“十三五”期间粮食面积稳定,保持在3000千公顷左右,特别是今年“第二粮仓”榆林遭遇严重干旱,全省积极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挖掘粮食生产潜能,榆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杂粮种植面积,关中扩种回茬玉米,保障粮食面积稳定。

(二)粮食产量创二十年新高

“十三五”期间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2020年,粮食总产量再创二十年来新高,为1274.83万吨,较“十二五”末增加70.16万吨,增长5.8%,在“第二粮仓”陕北遭受严重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实现增长实属不易,为“十三五”收官交出完美答卷。其中有陕西“第二粮仓”之称的榆林市粮食产量为253.80万吨,约占全省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第二粮仓”战略成效显现,较2015年粮食产量增加47.2万吨,增长22.8%。

(三)粮食单产屡创新高

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加大新技术落实等措施,有效拉动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粮食单产水平连续三年创新高。2020年,粮食平均亩产283公斤,较“十二五”末增加17公斤,增长6.4%。

三、经济作物产量快速增长,“菜篮子”、“果盘子”充盈

全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扎实推进果业发展战略,大力实施“3+X”工程,以苹果、蔬菜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发展迅速,产业优势持续放大,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园林水果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屡创新高

“十三五”以来,陕西坚持把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作为促进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围绕布局区域化、特色化,因地制宜推动果业向优生区聚集,果业已成为陕西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苹果产业“北扩西进”,打造渭北北部、渭北南部和陕北山地3个苹果产业带;猕猴桃“东扩南移”,形成秦岭北麓、汉丹江流域两大产业带。苹果建成黄土高原千万亩集中优势产业带,产量超过千万吨,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近1/3和1/4、世界1/7和1/8,同时苹果的品质、果汁生产能力、出口创汇稳居全国第一。猕猴桃建成世界最大的秦岭北麓集中产区,面积100万亩,总产14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占世界1/3。2020年末园林水果总面积1731.72万亩,比“十二五”末增长8.7%。其中:苹果种植面积930.27万亩,比“十二五”末增长7.7%,占全省园林水果种植面积的53.7%;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91.82万亩,比“十二五”末增长34.0%,占全省园林水果种植面积的5.3%。园林水果产量1808.03万吨,比“十二五”末增加304.27万吨,增长20.2%。其中:苹果产量1185.21万吨,占全省园林水果总产量比重65.6%,产量比“十二五”末增长21.0%;猕猴桃产量115.83万吨,占全省园林水果总产量比重6.4%,产量比“十二五”末增长28.0%。果业在全省农业中的支柱作用持续增强,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果业产值达到“千亿级”级别,已经成为农业产值增长的重要支撑。

(二)蔬菜产业稳定发展,保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按照“省级做板块、市县做规模”的思路,以推进设施化发展为方向,集中打造关中西部设施菜菌、关中中部设施蔬菜、关中东部设施瓜菜、延安山地日光温室、榆林大漠日光温室、陕南食用菌等“六大设施农业板块”,着力打造秦岭山区、渭北川道、陕北长城沿线三条高山冷凉露地蔬菜产业带。目前以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规模居全国第6、西北首位,反季节蔬菜省内自给率提高到70%,设施农业发展有力带动蔬菜稳定增长,市场供应充足。2020年全省蔬菜产量1957.66万吨,较2015年增长21.3%,年均增长3.9%。

(三)特经产业快速发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特色茶叶、花椒、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来抓,区域资源优势得到有效发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生产增长点。茶叶面积、产量居全国第8和第10,产值居全国第7,成为陕南农民增收支柱产业。2020年全省茶叶产量8.70万吨,较2015年增长61.1%,年均增长10.0%;花椒产量8.96万吨,较2015年增长33.7%,年均增长6.0%;中草药材产量82.10万吨,较2015年增长32.0%,年均增长5.7%效益方面。小众、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四、畜牧业触底回升,生产能力恢复迅速

“十三五”期间,畜牧业经历猪周期、非洲猪瘟以及环保限养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猪、牛、羊、禽等主要畜禽养殖都出现较大波动,各级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应对非洲猪瘟和猪周期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时纠正环保限养一刀切的错误做法,加大政策扶持和补贴力度,确保畜牧业生产能力稳定,主要畜禽存栏水平恢复至常年。同时,突出奶山羊等优势品种,统筹生猪、奶牛、肉羊等主要畜种,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实施板块推进,着力打造陕南生态养殖、陕北肉牛肉羊和关中高端乳品产业带。牛存栏基本稳定在150万头左右,生猪、羊、家禽养殖触底反弹,存栏恢复迅速,接近常年水平。量缩价涨,“十三五”期间主要畜禽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上涨,尤其是生猪价格屡创新高,畜牧业产值呈现起伏上升趋势,2020年增加值890.35亿元,较2015年增加194.54亿元。2019年全省奶山羊存栏、羊奶产量、羊乳品市场份额分别占到全国的36%、46%和85%;羊乳企业具备年100万吨的加工能力。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非洲猪瘟和环保力度加大,部分散养户退出养殖,同时企业化养殖不断扩大,新建一大批养殖企业,规模化养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后续畜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一)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我省把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动乡村产业的重要依托,加大培育力度,引领产业化发展,截至2019年,全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127家,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6.1万家,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6万家,认定职业农民6.7万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比11.7%,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比重为1.24%。

(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9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50%,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比82%,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村占比3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畜禽粪污、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项目统筹推进,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三)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陕西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农民持续增收,2020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16元,同比增长8.0%,收入增长实现稳步恢复,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国第8位,较上年同期前进1位,西北5省排名第1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84,较上年同期缩小0.09,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二是群众生活品质提高。住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钢筋混凝土、木砖混和砖(石)住房结构的农户占比达到90%以上;交通方式持续改善,农户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摩托车和助力车拥有量120辆/户。三是农村环境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建制村通硬化道路的比重为98.5%,使用煤气、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的农户所占比重为30.4%。四是乡村文化建设取得新成绩,实现了体育健身场所村村全覆盖,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58%,93%的乡镇都有休闲健身广场,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占比2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