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 提质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发展
2019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平稳增长。同时,外部环境变数增大,市场需求明显减弱,战略性新兴产业下行压力加大。
一、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基本平稳
2019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2766.6亿元,比上年增长8.1%,高于全省GDP增速2.1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8.4%,增速高于全省工业增加值3.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非能源工业增加值3.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4%。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
(一)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较大,增速持续放缓。2019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492.4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17.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占比仅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七大产业中排名第二;增速为5%,比上年降低1.6个百分点,比2017年低2.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高效节能产业增长2.6%,增速比上年降低6.2个百分点;先进环保产业增长9.2%,增速比上年加快14.5个百分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增长4.6%,节能环保综合管理服务增长6.6%,分别比上年降低0.6、6.2个百分点。但是从投资项目看,2019年以西安中兴深蓝科技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等项目为代表的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0.6%;以洛南环亚源年处理20万吨含铜废料及技术研发项目、关中固体废物处置利用中心等项目为代表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投资增长75.3%。预计后期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增速将有所提高。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2019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逐年提高,从2015年的17.6%上升至今年的27.2%。分行业看,主要由三星带动的集成电路制造增长18.3%,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6.1个百分点;软件开发增长27.6%,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3个百分点。随着三星12英寸闪存芯片二期、华羿微电子、中兴通讯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比亚迪高端手机配套生产以及奕斯伟硅产业基地等项目的大力投资,将促进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
(三)生物产业承压前行。2019年全省生物产业实现增加值413.3亿元,比上年增长5.7%,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回落。分行业看,规模最大的生物药品制造增加值增长6.1%,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一方面是受到医药领域相关政策性因素、企业生产安排及产品结构调整等综合影响,生产增速放缓;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政府一系列药品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药品整体的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制药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平稳、高端智能化投资快速增长。2019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增加值4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回落0.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作为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主导产业的航空装备产业,增长16.2%,拉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长7.2个百分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增长16%,拉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长2.6个百分点。从投资看,以西安高端数控机床研发制造基地、宝鸡高档智能数控机床产业化等项目为代表的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投资增长26.8%;以秦川机床18万套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技术改造、年产200万台工业机器人的德迫项目等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业投资增长1.5倍。
(五)新能源产业规模较小,受政策影响较大。2019年,全省新能源产业增加值241.5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8.7%,比上年减少0.2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7.7%,回落2.3个百分点。规模占新能源产业47.8%的太阳能产业自2018年“531新政”后,进入发展低谷期,2019年全省太阳能产业增加值增长2.4%,比上年降低6.4个百分点。但是从企业看,作为我省新能源产业的领头羊,隆基绿能科技、隆基乐叶光伏、西安中车用电捷力风能等风光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产值增速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态势,新能源产业发展有期可待。
(六)新材料产业增速由负转正。2019年,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403.2亿元,比上年增长3.9%。分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规模最大,占全省新材料产业的70.6%,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7%,拉动新材料产业增长4.4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7%,拉动新材料产业增长仅0.8个百分点。两个行业均受价格因素影响,有色金属价格指数7月涨至100%以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行业价格指数则全年维持在100%以下,且逐月降低。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日益完善。2019年受到全国汽车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部分企业品牌竞争力较弱等因素的影响,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增加值57.2亿元,比上年增长6.3%。但是长期看,截止2019年末,全省新能源汽车企业30户,较2017年末翻了一番。同时,西安宝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陕西秦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吉利年产10万辆整车项目、比亚迪年产30万辆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扩建等项目建成投产。在龙头企业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带动下,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日益完善,前景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