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产业结构发展问题研究
产业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反映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发达程度、内在活力与增长潜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陕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盯追赶超越目标,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然而经济增长与质量提升不同步的矛盾逐步显现,“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仍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藩篱,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迫在眉睫。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经验出发,分析陕西产业结构转型中的历史进程和演进趋势,探究陕西产业结构发展中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力求为更好的发挥产业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背景——中外发展史中的借鉴
(一)国外产业结构调整先进经验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单纯的经济增长方面,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与结构演进的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关系,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资源的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证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作用共同决定其经济发展的历程、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发达国家及新兴国家经济快速成长,很大程度就是依赖于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全面转换。从世界的角度来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产业结构调整已经相对成熟,其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1、美国经验
二战后,美国的产业结构是从劳动密集型发展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传统工业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为高技术产业或新兴工业产业。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将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在传统工业产业上,加大了对衰老工业部门的财政补贴以及对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但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美国在其传统优势产业方面与一些新兴经济体的产业发展出现冲突,其优势日益被其他国家的价格优势所取代,传统制造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改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因此,美国又制定了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其中最为有名的是1993年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信息技术革命及其成果为先导,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形成了经济增长点——信息技术产业,而且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同时,美国通过金融创新摆脱了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从而摆脱了制造业和经济危机带来的困境。
二十世纪80年代后,美国产业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增长,且呈现出较强技术性、专业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进入了战后历史最长的经济增长阶段,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长是由信息技术贡献的。当前,美国第一产业占比不到1%,第三产业已超过80%,在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的情况下依然还能够取得近3%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在整个发达国家经济中不多见。
2、德国经验
德国是二战后利用最短时间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国家,其工业区——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经验十分值得资源型国家及地区借鉴。鲁尔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一直以来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素有“德国工业引擎”之美称,从19世纪中叶往后的一个世纪中,煤炭产量始终占全国的80%以上,钢产量占70%以上。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世界能源危机和产业革命的冲击,鲁尔区陷入了结构性危机,政府建立了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煤管区开发协会,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对工业企业改造提供资金援助、降低投资税、增加补助等方法,应对了传统工业的危机。同时通过收缩、改造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多元化经营大型企业、鼓励发展新兴中小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完善配套措施和保护政策等方式,提升了鲁尔区的经济活力,使其重新成为欧洲产业区位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1990年,德国机械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机械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上升至21%,超越了美国和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一,并保持到现在,大型医疗设备、电器产品等方面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
3、日本经验
二战后,日本经济一度崩溃,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悄然复苏,连续19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一跃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前列,其核心原因就是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日本大量引进国外技术,仅20世纪60年代支付的技术引进花费就达2148亿美元,是其技术转让收入(218亿美元)的近十倍,超过欧美任何一个国家。随后能源危机促成日本对节能技术的开发,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了尖端技术产业的跃进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因为长期以来重技术引进与开发,而轻基础研究,日本结构调整出现了严重滞后,与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失之交臂。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施了三大转变:一是科技立国转向科技创新立国;二是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中低技术密集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2004年日本政府提出“新兴产业创造战略”,重点发展环境能源产业、健康护理产业、ICT产业等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好成效。当前日本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0%,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二)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
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既符合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为了尽快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振兴民族经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向,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总体而言,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发展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前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主要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封闭的内向型发展路径中,立足于国内要素资源的积累而发展的,体现出了浓厚的政策和人为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的加快,产业发展的活力得到极大释放,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演变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一般来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可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的加速发展阶段(1978-1991年)、产业结构演变的深化发展阶段(1992-2001年)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提升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从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发展历程看,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呈不断加快趋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来,我国第二产业结构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第一、第三产业呈“剪刀型”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总体从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的特征非常突出。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趋势更加明显,2018年全国三次产业占比为7.2:40.7:52.1,与2002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升9.8个百分点。
二、发展历程——与全国的阶段性对比
古代的陕西,曾经创造了中国产业史上的辉煌。从周秦到汉唐盛世,这里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产业最发达的地方。唐长安城人口超过百万,是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唐朝以后,由于战乱频繁发、都城东移、海上交通发展等多种因素,关中地区经济日趋衰落,产业发展也因此失去领袖地位。近代的陕西,产业基础十分薄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布局的调整,陕西的产业结构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迁和几次较大的调整。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经济发展追求高增长、计划化、工业化、内向化。同时,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逐步建立起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经济体系。1952年,陕西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5.4:14.9:19.7,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高出14.9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全国低6个百分点和8.9个百分点,典型农业省的特征比较明显。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西部省份,陕西成为共和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得益于当时国家各项方针政策,24个国家重点项目落户陕西,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之后“三线建设”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及配套项目也相继建成,初步形成了以纺织、机械、电子、国防等为主门类的陕西工业经济体系,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1978年,陕西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30.4:52.0:17.6,第二产业占比提升37.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替代第一产业跃居三次产业之首,第一产业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6.3个百分点,产业发展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然而,这一时期重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建立在高度依赖中央政府的基础之上,自然禀赋以及资金等诸多方面都不足以支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9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放弃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开始了“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产业政策的制定更多以比较优势为原则,更多地参考当地的技术结构和自然禀赋结构,陕西地处西北内陆,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不足,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和学界提出的“梯度推移”理论,陕西在该时期的发展定位是“大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为进一步开发建设作好人才准备”。陕西产业结构也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和产业布局而产生变化,第二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78年的52.0%,降至1984年的42.2%,下降9.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工业总体速度呈现降低趋势,经济发展缺少了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推动力,使工业对经济的推动力显弱。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积压的消费需求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攀升,1988年全省第三产业占比达29.6%,较1978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同时陕西充分利用科教优势及旅游文化等丰富资源,积极发展与其相适应的产业。1990年以后,在国家“地区经济梯度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陕西作为向东部地区提供资源支持的能源大省,全省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中心的基础工业得以重点发展。1993年产业结构比为21.9:43.9:34.2,第二产业占比较1984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1999年,陕西三次产业比进一步调整为16.0:42.8:41.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国0.1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高出全国2.7个百分点,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三)西部大开发以来(2000年至2012年)
自2000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举措,投入了大量的经济资源来推动西部地区发展,陕西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省委省政府积极配合国家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完善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国企改制等。特别是按照国家对于西部地区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部署,我省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至2012年,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十二年间共提高12.4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5:55.8:34.7,第一产业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于全国1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10.8个百分点,陕西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工业加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再次变为陕西的主导产业。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年至2018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在全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快“追赶超越”,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5:49.7:42.8,与2013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6.8个百分点。然而与全国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9.4个百分点,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较低层次上。
通过与全国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对比,可以得出结论:陕西的现代产业结构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与全国三次产业演变趋势基本一致,但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陕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特别是工业的高速增长,使得近年来产业结构二产为主特别是重化工主导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三、阶段特征——陕西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红利,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在产业政策的支持引导下,随着三次产业总量的不断扩大,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持续、全面、影响深远的变化,为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新旧动能的转换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陕西产业结构的宏观更迭
1、第一、三产业GDP占比此消彼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三次产业在GDP中比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产业结构总体呈现由“二一三”向“二三一”,再向“三二一”的演变趋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呈现“剪刀式”对称消长态势。以1987年为界线,1978年之前第一产业GDP占比高于第三产业,1987年之后第三产业GDP占比高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差距经历了逐渐缩小、逐渐扩大、再次逐渐缩小的过程。具体看三次产业GDP占比,第一产业占比总体下降,由30%以上下降至10%以内;第二产业占比总体变化整体幅度较小,基本在40%-55%的区间内震荡;第三产业虽然有短暂的一段下降期,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2、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纵观近40年来的发展演变,陕西劳动人口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改革开放初期,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差别较大,197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高出第三产业60个百分点,2018年仅高0.1个百分点。具体看三次产业内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持续较快下降,从1978年的71.1%降至2018年的38.1%。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小幅波动,整体保持在15%-20%之间,2011年上升到峰值28.4%,2018年回落到15.9%。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11.0%升至2016年的38.0%。
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凸显
整体来看,三次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三次产业结构具有一致性,但波动相对较大。从2000-2018年的数据看,第一、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呈现上升趋势。具体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一产业贡献率始终低位徘徊,大多数年份甚至低于5%。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5%,2004年上升到60.4%,2009年下降至52.1%,2013年上升至63.6%,2017年下降至49.1%,2018年略有上升,至50.2%。2000-2018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上升,基本稳定在31%-48%之间,2015年至今持续稳定在46%以上。
(二)陕西产业内部结构的微观变化
近年来,随着产业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发展趋势的不断升级,农业呈现机械化、信息化、服务化趋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制造业服务化与生产性服务业打破了传统产业的严格界限,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1、传统农业占比下降,牧业渔业发展较快
改革开放以来至本世纪初,农业在陕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不断下降,由85%下降至70%左右,2000-2008年占比持续下降,2008年降至61.7%,后又逐年回升并趋于平稳,既体现了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又显示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始终稳固。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饮食需求不断升级,肉、蛋、奶、水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增加,全省牧业、渔业得到快速发展。牧业占比由11.5%升至2008年的峰值30.2%,后逐年回落并趋于稳定,2018年占比为22.6%。受资源禀赋制约,陕西渔业占比较小,改革开放初期仅为0.04%,2000年占比升至0.75%,较1978年增长18倍,后逐年稳步上升,2018年占比升至0.84%。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比较稳定,占比呈稳步提升态势,2018年占比为5.5%,较2004年提升1.4个百分点。
2、工业主导地位稳固,建筑业不断发展
长期以来,工业是陕西第二产业的主体产业,建筑业占比较小。改革开放至今,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占比虽有缓慢下降趋势,但总体仍保持在八成以上的高位。与之对应的是,在城镇化建设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业的市场需求增加,在第二产业中的占比趋于上升。40年来,工业与建筑业的比例关系由9:1左右演变为8:2左右。改革开放前10年,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占比有所降低,建筑业占比提高。1993年、2008年、2013年第二产业占比分别出现了三次下降拐点,工业整体占比始终保持在80%-85%之间,在我省产业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3、传统服务业占比下降,金融房地产业稳中有升
通过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分析陕西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呈现由传统服务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趋势。1978年,在第三产业中增加值排名前位的行业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2013年以来,金融业取代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在第三产业构成中居于第二位,房地产业占比与金融业相差3.8个百分点,处于第三位。
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占比虽然有小幅波动,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改革开放初的22.1%降至2018年的8.5%,下降13.6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比在改革开放前10年下降明显,1978-1988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1989年至今持续保持在18%-24%区间,虽有小幅波动,但占比整体趋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1993年启动的金融体系整顿、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以及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金融业、房地产业快速崛起。1997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为6%,1998年以后逐年提升,2009年突破10%,2018年达到13.59%。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比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势头稳固。2018年,升至9.5%,较1996年提高4.5个百分点。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较高,且经历了较快增长,2008年占比接近40%,虽然近十年占比有所回落,但仍超过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总和,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大基建、科教文卫及居民服务等行业在过去40年间取得的长足发展。
4、创新驱动引领产业结构演变新趋势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以及近年来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出现对产业结构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整体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互联网+产业”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手段也是发展方向之一,产业智能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2013-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高出规模以上工业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高10.9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高5.6个百分点。全省围绕汽车、航空设备、电子、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强科技支撑、延长产业链条、完善功能配套、不断巩固新增长点的发展优势,工业高技术和转型升级产业较快增长,工业向中高端、技术型转化的步伐加快。
四、发展困境——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省经济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但经济总量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既是发展环境所致,也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动力单一有关。整体而言,我省产业结构高度提升的水平不及经济规模扩张水平,结构调整较全国有一定的滞后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一)“领头军”服务业占比居末,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
1、服务业占比位次不断下滑、居全国末位
从全国各省(市、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来看,陕西始终处于落后地位。2005年,全国共有3个省(市、区)服务业占比超过50%,占据主导地位,陕西第三产业占比为39.3%,居全国第18位。此后,虽然陕西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发展严重滞后,位次不断下滑。2018年,全国共有15个省(市、区)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北京已超过80%,上海接近70%,而陕西仅为42.8%,占比居全国末位,与经济总量接近的安徽、辽宁、江西、重庆相比,分别低2.3、9.6、2.1、9.6个百分点,服务业“追赶超越”任务艰巨。
2、三产贡献率低于二产、对经济贡献度偏弱
从三次产业贡献率变化看,陕西第二产业一直为发展的主力,第三产业贡献率、拉动率并没有明显上升。从2014-2018年的情况看,陕西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贡献率较高,第二产业贡献不足。四年来,第三产业贡献率提升13.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三产虽有回升,但依然低于全国,尚未进入二产拉动向三产拉动转换阶段。2018年,陕西第一产业贡献率低于全国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于全国14.1个百分点,陕西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度偏低的情况依然存在,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相背离。
3、现代服务业增速低于传统服务业,占比亟待提升
从服务业增加值内部结构看,陕西传统服务业在服务业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2018年,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215.46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比规上服务业低1个百分点,比传统服务业低1.6个百分点。2018年,传统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347.69亿元,占全部服务业的13.7%,而新型现代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金融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412.46亿元,仅占9.9%。从与全国的对比看,2018年我省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占比分别低于全国1.9、2.5个百分点。
4、新兴服务业规模偏小、营业收入增速低于全国水平
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具备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满足社会高层次和多元化需求等优势,是服务发展的新引擎。然而,陕西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一是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占比较低。2018年,陕西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单位数占规上服务业单位数的比重为2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的25.3%,比全国低0.8个百分点。陕西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单位数占全国单位数比重为1.7%,低于规上服务业0.4个百分点。二是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较低。2018年,陕西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月度增速增速与全国0.8-8.3个百分点。
(二)“主力军”工业及建筑业层次较低,增长新动能不足
1、能源工业占据半壁江山,煤炭开采“一业独大”
虽然目前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重煤倚煤、能源主导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善。2018年,全省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高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48.2%,在全省工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从产值占比看,以煤炭开采为首的能源行业“一业独大”的态势依然较为明显。2018年,全省规上工业产值占比前10位的行业中,能源行业主导地位显著。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值占比12.5%,居第1位;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占比7.2%,居第2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比6.1%,居第4位;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比5.6%,居第8位。非能源行业中,产值占比最大的是汽车制造业,占比7%,居第3位;其次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6.1%,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并列位居第4位。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技术附加值高、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行业增加值合计仅占到规上工业产值总量的10.9%。
2、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不足、加工转换类占比偏低
陕西能源化工工业结构层次较低,高端化不足,产业竞争力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从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占比看,2018年陕西能源化工工业中开采类所包含的三个行业,除开采专业及辅助活动外,其他两个行业产值占比均在6%以上。加工转换类所包含的五个行业,产值占比相对较低,占比最高的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产值占比为7.2%,低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3个百分点,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产值占比分别仅为1.6%、0.1%,在工业40个行业中处于中后位置。从平均用工人数占比看,能源化工工业中开采类所包含的三个行业占比20.8%,加工转换类所包含的五个行业占比16.5%,前者高出后者4.3个百分点。
3、高技术及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省水平
从创新驱动情况看,陕西高技术产业占比不高,新兴产业规模偏小,且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影响全省的发展动力。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16.5%的企业有研发活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87%,低于全省研发强度1.3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为9.7%,较装备制造业低7.5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工业企业中,主营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比重大于50%)的企业共955户,不足全省法人单位数量的0.5%。
4、传统建筑业占比超过九成,全面均衡发展有待深化
从行业看,全省建筑业主要以房屋建筑和土木工程建筑等传统建筑业为主。2018年,全省房屋建筑企业1562家,实现产值3681.08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4.8%、52.4%;土木工程建筑企业784家,完成产值2860.09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7.5%、40.7%;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企业数量和产值仅占全省总量的17.7%、6.9%。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步理性化,这种聚集式的主营业务模式发展压力日益加剧,行业依赖的矛盾逐步凸显,亟待全面均衡发展。
(三)“基础军”农业附加值低、现代化程度不强
1、传统农业比重过大,产业附加值低
陕西农林牧渔业发展较不均衡,与全国相比,农业占比较高,林业、牧业、渔业占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陕西农林牧渔业中农业总产值占比高达6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2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占比为3.2%,低于全国水平1.6个百分点。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占比过高,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占比过高,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一产业的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2018年,农业中谷物、红薯类等粮食作物的产值较高,分别为261.59亿元和80.89亿元,占到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5.3%,而豆类、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草等经济作物的产值相对较低,仅占到全省农业总产值的6.9%。从增速看,产业附加值较高的牧业总产值增速仅为1%,低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增长较快,增速高于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个百分点。
2、农业现代化水平不足,规模化种植水平较低
2018年,陕西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全国的2.3%,低于耕地播种面积占全国比重。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陕西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70.2%,其中小麦机耕率89.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小麦机收率87.8%,低于全国4.4个百分点;全省稻谷机耕率、机播率和机收率分别为53.1%、7.1%和5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2、21.9和26.5个百分点。
五、发展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助推第三产业“补短板”
陕西作为科教文化大省,具有较强的科技、教育、文化优势,“一带一路”倡议又为陕西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创新思维,抓住机遇,更好的发挥陕西资源优势,是服务业升级发展的关键。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应依托陕西科教文化优势,着力推动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文化传媒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政策扶持、项目安排、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支持,发挥辐射作用。
二是升级改造传统服务业。可重点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对陕西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把创建陕西电子商务平台龙头企业等纳入重点规划,逐步实现陕西传统服务业的升级革新。
三是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近年来陕西金融业发展迅速,比重不断提高,但产业关联度较低,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应重点促进陕西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增强金融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出台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勇于创新,在转变经营理念和提升金融服务上求实效,进一步扩大信贷总量,完善服务功能,在信贷支持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同时,解决好中小企业贷款难等实际问题。积极推动扩大保险覆盖面,拓宽服务渠道,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
(二)做强做优现代工业,打造第二产业“升级版”
新常态下,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就要把全省工业经济的着力点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上。重点要从发展通信设备和装备制造业,推进能源工业向高端化发展,升级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重点发展通信设备和装备制造业。近年来陕西工业内部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明显下降,而这些行业的产业关联度非常高,应当引起重视。因此,今后要继续重点发展陕西先进的通信设备和装备制造业,以装备制造业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群化为目标,围绕国内外重大工程需求,在重点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推动重大装备自主化。持续发酵“三星效应”,加快构建全行业产业链。
二是推进能源化工工业向高端发展。近年来陕西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突出,为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然而陕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均属于最终需求性基础产业,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较弱,因此需要加快转变能源化工工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优质能源,延长产业链,大力推进煤电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和能源装备一体化,促进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特色化,实现资源深度转化和综合循环利用,推进能源化工业向高端迈。
三是升级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陕西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均属陕西传统支柱产业,但产业关联水平相对不高,因此应重点用先进技术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艺装备水平,下大力气改进产品质量、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培育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增强农业竞争力,夯实第一产业“基础版”
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是要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应立足陕西农业实际,产业发展谋篇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农业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陕西农林牧渔业产业关联度较低,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现代农业为抓手,优化布局,创新模式,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的效益和竞争力。
二是加快构建农业市场体系。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信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发挥杨凌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全省农业向服务型农业、科技型农业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推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中起着挑大梁的作用。要积极推进各类利好政策落地落实,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贸易条件、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信息技术、园区建设等政策措施落地,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