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11-04 15:45
字号:
打印

——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调查报告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保障,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全面了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近期省统计局在全省开展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部门座谈等方式进行,全省共涉及69个村、689户农户。调研结果显示: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的部署要求,在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精准发力,整治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浙江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存在工作推进不平衡、政府和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资金缺口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滞后、工作合力不强、长效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

 

  一、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工作进展良好

 

  (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扎实推进。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等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治理体系。截止5月底,全省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场373个、中转站358个,排查非正规垃圾堆放点2041个、销号776个。汉中市留坝县引导群众不等不靠,自主探索的“垃圾银行(德美屋)”积分兑换模式,将垃圾回收与积分奖励挂钩,以兑换奖励物资方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并不断探索垃圾减量化利用方式。

 

  (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开展。制定《陕西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治理。截至目前,全省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4838个,占总任务三成左右。西安市新建排污管道323.60公里,46%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宝鸡市因地制宜推广“统一收集、沉淀厌氧、人工湿地、多级净化”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模式。杨凌示范区加快建设“多级生物氧化+滤池湿地”型污水处理设施,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

 

  (三)“厕所革命”重点推动。我省把农户厕所改造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权责明晰、上下联动、配合协调”的农村改厕运行机制,制定《农村无害化户厕建设技术规范》,开展改厕数据摸底建档和改厕施工专题培训,确保改厕进度质量。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建设卫生厕所415.17万座,卫生户厕普及率58.7%,其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无害化卫生厕所312.47万座,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44.2%

 

  (四)资金投入持续增加。近两年,省上累计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约110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资金约62亿元。省发改委今年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3亿元,支持6个县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拟安排2000万元省级基建资金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示范村给予补助,带动工作开展;研究探索发行一般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可行性。各市县政府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在同级财政安排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五)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省行政村路网达到全覆盖,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实现了100%乡镇和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100%乡镇和97%建制村通客车;100%建制村通邮,快递网点覆盖99%的乡镇。依托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全力改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条件。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投资83.28亿元(其中中省资金49.91亿元),建成安全饮水工程1.47万处,解决改善1213.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90%以上。

 

  (六)村庄清洁、村容村貌整治成效显著。今年在全省打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净美三秦”攻坚战,因地制宜做好村庄内“三清一改”(即清理村庄生活垃圾、清理村庄沟塘、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工作,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行政村17290个,覆盖率达到99.7%。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清理生活垃圾79万吨、池塘1.4万口、沟渠1.5万公里、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3.9万吨,投入财政资金20.8亿元,吸引社会资金9.1亿元,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全省行政村规划编制完成率超过93.9%,县域规划编制完成总目标的57.5%;全省有78个示范点、1.1万户参照《图集》建设农房。

 

  (七)农业生产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有效开展。2018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配套率分别为83.5%79.4%,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建成粪污处理利用能力1.2万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331座,禁养区内关闭或搬迁畜禽养殖场(小区)、养殖户3945个。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7%,其中秸秆直接还田占76%,秸秆饲料化利用约占10%。部分县区还开展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

 

  二、整治工作成效初显,群众满意度高

 

  调研的69个村中,示范村或特色村57个、其他村12个,分别占调研村总数的82.6%17.4%;贫困村26个、非贫困村(或一般村)43个,分别占调研村总数的37.7%62.3%。每个村抽取10户村民共689人,其中34.1%的受访对象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2.9%的受访对象为普通村民,95.2%的受访对象知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政策。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受访群众认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厕所改造减少了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镇村道路通畅,村容村貌整洁,村里整齐有序。超过九成的受访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成效感到满意,对各级政府所做的工作表示认可。

 

  (一)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表现出“两高”,即,对整治效果满意度高,对整治工作支持率高。群众普遍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村民环保卫生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不良习惯正在改变,垃圾污水集中治理和厕所改造减少了环境污染,道路通畅、村容村貌整齐有序,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群众也愿意为改变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各类设施做出贡献支付费用。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9%的群众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效果感到满意,对各级政府所做的工作表示认可;98.7%的群众愿意为改变村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86.5%的群众愿意为改善村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及运行维护支付一定的费用。

 

  (二)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期盼和诉求。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五盼”。一盼及时高效处理生活垃圾、污水,加快改厕进度;二盼加强宣传,强化全民参与、科学规划;三盼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集中用于村容村貌整治,整修、硬化路面,安装路灯;四盼建立常态化管护机制,配备专职保洁员;五盼发展绿色产业整治污染企业。

 

 

  三、环境整治任重道远,问题不容忽视

 

  (一)工作推进不平衡。有些地方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主观认识不到位,安排部署不扎实,发动群众不充分,政策及环保健康知识宣传推广、推进渠道方法单一,工作进展迟缓。导致各市区之间、县镇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已经全面铺开,有的还在抓点示范。村与村之间工作开展差异较大,贫困村与非贫困村有差异,有帮扶部门包抓的村与没有帮扶部门包抓的村有差异,包抓帮扶部门实力强的村与实力弱的村有差异。

 

  (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履职不到位,政策宣传运用不充分,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群众环保意识不够,对卫生健康知识和自身责任义务认识不足,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自觉性急需提高。工作中“上热下凉”,“县乡干部热情高、群众却在‘等靠要’”,“村庄清洁缺劳力、户厕改造不积极”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群众不愿投工投劳,缺乏内生动力。调查中超过两成群众认为本村村民卫生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较差。

 

  (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滞后。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厕所改造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滞后,尤其是陕南陕北地区,村民居住分散、地形条件复杂,基础设施欠账多,建设用地难以满足,建设运行维护费用高,多数镇村没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处理能力。

 

  (四)整治资金缺口较大。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群众反映环境整治最大的困难是“缺钱”,84.1%的村干部反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几乎所有资金投入都依赖于财政,基层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缺口很大,各级财政负担较重。建设资金来源单一、缺口大,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能力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短板。多数群众存在“凡事由政府大包大揽、出钱办事”的思想,不愿自己出钱改善周边环境;无集体经济收入的行政村自筹资金困难,村里项目配套资金落不实,运行维护费用无着落,建成的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五)长效机制亟待完善。机构改革后,牵头单位和参与部门职责分工发生变化,具体工作衔接不能及时到位,工作机制尚不完善,部门齐抓共管工作合力未真正形成。市县工作机构职责分工、人员力量还需加强,尤其是县区、镇村工作力量薄弱、经费短缺。从“建起来”到“用起来”“管起来”的长效管护机制亟待完善。

 

  四、上下齐心凝聚合力,确保持久实效

 

  (一)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参与意识。各级要积极转变思想认识,加强工作部署和政策规定宣传普及。加强环境保护和卫生健康知识宣传,积极组织文化、卫生、科技、环保等“下乡”活动,强化宣传引导,改变不良习惯。加大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宣传画、文化墙、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现身说法等方式方法,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作法,以点带面,引导群众彻底改变“凡事都应该政府大包大揽、出钱办事”的思想认识,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自愿投工投劳,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改善。

 

  (二)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污水集中处理和厕所改造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项目建设的切入点,加快补齐短板,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取得实效。结合本区域项目建设情况,借鉴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组建重点项目专班,开展项目包联帮抓,优化项目上报审批流程,主动靠前服务,狠抓项目资金落实,积极为人居环境整治重点项目建设做好服务保障。以“八清一改”为重点,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秋冬战役视频会议精神,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三)多措并举加大资金投入。坚持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原则,完善财政投入、招商引资、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模式。发挥政府投资杠杆作用,利用现有融资平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政府购买服务、发行一般债券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提供信贷。完善相关鼓励激励政策措施,发挥村集体和群众主体作用,鼓励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引导群众积极投入资金主动改善自家生产生活环境。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认缴费用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重点设施运行管护。

 

  (四)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着力壮大集体经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发展产业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大力培育特色产品和优势品牌,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富民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村集体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政策措施,借助各方优势和支持,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持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经济基础。富民产业发展有助于乡风文明,乡村秩序就更为稳定,群众更容易接受、维护和支持教育、医疗、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就更为平顺有效。

 

  (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持续加强村级党组织、群团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等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好基层组织作用,积极探索形成政府、镇村、村民之间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等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以贫困群体为主的管护队伍、多方筹集财政补助的费用负担投入机制、以建章立制为核心的日常管护制度。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多元化管护方式和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支持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