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壮丽70年:陕西能源砥砺奋进 铸就辉煌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壮丽70年:陕西能源砥砺奋进 铸就辉煌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8-20 15:43
字号:
打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陕西能源产业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砥砺奋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能源消费由粗犷式发展为精细化,特别是煤化工行业迈入国际一流水平。原油、天然气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原煤成为全国三个支柱省份之一,陕西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一、能源消费多样性变迁,彰显生活水平翻天覆地

 

  用电量高速攀升见证人民生活改善。普通家庭生活用能变迁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新中国刚成立百业待兴,能有一盏照明用的电灯是很多家庭的梦想,在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农村家庭限电停电仍是司空见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各种大小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居民生活。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指出,“空调拥有量和经济水平密切相关”。迈入二十一世纪后空调、电脑飞入寻常百姓家,家用电器的迭代更替见证了居民生活水平质变历程。同时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用电设施大规模增长。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用电量259.31亿千瓦时,比1986年增长51倍;第三产业用电量310.06亿千瓦时,增长21倍。

 

  燃气化大幅跃升见证用能方式改进。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蜂窝煤是我省城镇居民做饭取暖必备物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石油工业发展,城镇居民逐步使用上了瓶装液化石油气,但农村居民仍主要使用柴和秸秆做饭取暖。九十年代末期,我省天然气开采步入新阶段,西安成为全省首个居民使用管道天然气的城市。自2000年以后,大中城市逐渐实现了天然气管道化,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净化了环境。目前,我省市级以上城市均实现了天然气全覆盖,大中城市服务行业的烹饪和取暖气化率也大幅度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天然气消费从无到有,迈入2000年以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实施铁腕治霾政策后,我省大力推进煤改气工程,天然气消费量再次突破历史高点,2018年全省天然气消费量105亿立方米,占全省能源消费比重10.6%

 

  用油量成倍增长见证私家车时代来临。汽车消费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东风、上海和红旗三大品牌汽车的投产成为国人的骄傲,汽车在那个年代是普通居民遥不可及的梦想,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汽车消费呈现了爆发式增长,2009年我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消费大国,2018年我国汽车消费占全球销量30%。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2000年以后陕西也步入汽车消费快车道和黄金期,2007年全省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2018年达到753.46万辆。伴随着私人车辆增加,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2018年全省汽油、柴油消费量分别达到298.34万吨、400.54万吨,比2000年分别增长1.9倍、3.3倍,比1980年分别增长15.9倍、43.1倍。

 

  二、能源生产跨越式发展,彰显全国生产基地地位

 

  从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初期,我省能源生产主要产品是原煤,产量占到能源生产总量的99%以上,为新中国的初级工业化提供了动力源。随着陕北地区特大煤田和油气田的相继发现,陕西能源生产蓬勃发展,逐步确立全国能源重要生产基地的地位,为全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原煤产量稳居全国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煤炭大多采用手工开采,1949年产量仅有43.60万吨标煤,煤炭占据能源生产总量的绝对主导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陕西工业规模迅速发展,能源需求扩大。“一五期间”铜川矿区的三里洞煤矿正式投产,是西北第一个现代化矿井。从1965年到1979年陕西以开发渭北煤炭资源为重点,扩建铜川矿区,在韩城、蒲城、澄城三个县新建矿井。1982年陕西发现神府特大煤田,神华集团和榆林地方大型煤矿相继建成,陕西煤炭生产迎来新一轮增长期。迈入二十一世纪后陕西先后整合了全省多家煤矿企业,对全省优质煤炭资源地区实施改扩建,陕西拥有了多个年产千万吨煤炭产能的企业,煤炭生产步入了黄金期。2018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44838.89万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1027倍。在煤炭工业的支撑下,我省火力发电、水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等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石油产量迈入全国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管理总局把我省陕北地区作为石油勘探重点地区,50年代陕西拥有探井、生产井169处,但年产量不到5000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石油开采步入高速增长期,从1978年到2000年,全省原油生产量从8.60万吨标准煤一举攀升至808.30万吨标准煤。近年来,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我省实行了大规模技改后,原油产量成倍增长,2017年陕西原油产量超越黑龙江居全国第一位,2018年达到5031.53万吨标煤,比1978年增长584倍。石油勘探、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全产业链布局全面完成,石油工业成为我省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

 

  天然气实现跨越式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受经济发展条件限制陕西天然气开采利用方面基本属于空白,在开采石油等能源过程中伴生的天然气仅有少量用于企业自用。1991年末在陕北靖边、横山一带探明1200平方公里我国陆上最大整装气田,19976月靖边至西安天然气管道工程通气点火,标志着陕西天然气正式步入大规模开发利用阶段,1997年至2000年,短短四年间产量由11.66万吨标煤跨越式增长到256.22万吨标煤。2000年至2014年期间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15年以后天然气年产量保持稳定,2018年天然气生产量已达到5713.23万吨标煤,比1997年增长489倍。

 

  电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电力生产见证了陕西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陕西修复了被国民党军队破坏的发电设备,并扩建了一些小发电机组,1949年全省年发电量仅有0.3亿千瓦时。1952年和1956年,我省先后在西安开工建设灞桥、户县热电厂,1959年为配合宝成电气化铁路建设,开工建设宝鸡发电厂,到1965年全省发电量14.48亿千瓦时。19661978年,陆续开工并建成了渭河、略阳、秦岭、韩城、延安发电厂和石泉水电厂,这些新建电厂设备大部分由国内制造,改变了50年代完全依靠进口国外设备的局面(引用自陕西电力工业志),到1978年全省发电量66亿千瓦时。改革开放以后,陕西开始了以建设大型电厂为重点的新时期,我省火力和水力发电建设并举,电力装机容量不断扩大,电力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截止2018年末,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350万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8358倍。火力发电装机容量3860万千瓦时,水力发电装机容量从无到有,2018年达到383万千瓦时。2018年全省发电总量1855.59亿千瓦小时(含自备电厂产量),比1949年增长6627倍。

 

  三、能源消费结构跃变,彰显工业化辉煌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长期占据我省绝对能源消费品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工业全产业链逐步完善,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对能源总量和品种的需求快速提升,陕西能源消费从较为单一的煤炭逐步过渡到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能源等多种类型,能源消费总量高速增长,消费结构发生质变。2018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12900.38万吨标煤,比1978年增长10倍。每万人能源消费量由1978年的0.42万吨标煤增加到2018年的14.59万吨标煤,增长32倍。

 

  全社会能源消费中,天然气和水风光发电比重大幅上升。2018年能源消费总量中,煤品消费量9643.84万吨标煤,占全省比重74.8%,较1978年降低了8.8个百分点;油品消费量1083.73万吨标煤,占8.4%;天然气从无到有,2018年消费量达到1364.83万吨标煤,占10.6%;近几年,水风光等清洁能源发电快速发展,2018年达807.98万吨标准煤,占6.3%,较1978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比重快速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从19852018年煤炭在终端消费中所占比重从62.3%快速下降至34.4%;电力、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比重从37.7%不断攀升至63.6%1985年电力消费占24.3%,石油占8.4%,其他能源占5.0%;到2018年,电力的比重上升到43.9%,石油上升到11.4%,天然气占到8.3%

 

  能源深度利用中,煤化工领域迈入国际领先水准。陕西是全国产煤大省,多年以来在煤炭深度开发和利用方面一直处于空白期,在历经“十一五”时期的“跨越发展”、“十二五”时期的“转型升级”和“十三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后,陕西已经构建了原煤—汽油、柴油;原煤—兰炭—电石或铁合金—金属镁;原煤—兰炭—煤焦油—清洁燃料油;原煤—甲醇—烯烃或醋酸等多类型循环产业链。陕西在煤化工领域已经迈入国际领先水准,2018年终端能源消费中陕西煤炭用作原材料的比重达到41.4%

 

  四、节能降耗聚力推进,彰显生态文明成果丰硕

 

  早在2005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特别是“十五”时期,由于强调经济快速发展,忽视了能源的利用效益,我省在有效利用能源方面有所欠缺。为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我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节能降耗的方针政策,强化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狠抓治污减霾,深入实施“铁腕治霾、保卫蓝天”行动,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能源利用效益大幅提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弹性系数越小,表明能源利用效益越高。“十五”时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高的2001年达到1.75,最低的2005年也达到1.08。“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2015年弹性系数下降到0.56。“十三五”时期,全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8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到0.36

 

  节能降耗目标超额完成。“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省节能降耗的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20%16%,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目标要求狠抓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企业和居民节能意识明显增强,分别比“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计划目标任务下降率均超额完成0.3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目标任务是下降15%2016年我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83%2017年下降4.19%2018年下降4.88%,三年累计下降12.35%。三个年度均超额完成了年均下降2.8%的节能降耗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年均7.2%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撑了年均11%的GDP增长,能源消费平均增速比“十一五”下降1.9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我省能源消费总量需控制在1.389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3.45%。到2018年能耗累计增量进度为54.9%,不超出前三年60%的进度控制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并按要求制定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我省根据国家四部委印发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制定陕西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开展了各市(区)级评价考核工作并向全社会公布考核结果,督促引导各级地方政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