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2018年果业生产分析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2018年果业生产分析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6-11 17:05
字号:
打印

遇春寒果业遭灾 果价高涨规模扩张

 

  2018年,按照打造“以千亿级苹果为代表的果业”规划思路,各级政府持续加大果业生产支持力度,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果园面积增加,水果产量因灾减产,果品价格大幅拉高。初步核算,全年果业增加值466.2亿元,比上年增加33.7亿元。果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33.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一、园林水果面积继续增加,水果产量因灾减产

 

  20184月初,正值我省主要果品的花期,全省遭受了多年不遇的春季冻害,大范围的降温极端天气使关中到陕北果区无一幸免,苹果中心花普遍冻伤,全省果业生产遭遇大范围的春寒冻害导致水果减产。各级政府加大了果园防灾投资,帮助果农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据统计,全省园林水果面积1670.88万亩,同比增长2.2%。园林水果产量1566.01万吨,下降5.7%

 

  以苹果为代表的延安市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北部县区由于物候期晚,中心花开放迟,冻害较轻,座果率在30-40%,边花较中心花开放迟2-3天,座果率50-60%,与往年比较稍有降低;南部县由于物候期早,受冻害较重,中心花座果率10-30%,边花座果率40-50%。面对极端天气,果区政府、农技人员、果农积极行动,创新防冻技术,开展联防群防,减少灾害损失,全市苹果产量同比减少约10%

 

  分品种看,全省苹果产量1008.69万吨,下降7.7%;梨产量99.72万吨,下降5.2%;柑橘产量46.91万吨,增长2.5%;桃产量71.72万吨,增长0.5%;猕猴桃产量94.79万吨,下降1.1%;葡萄产量72.84万吨,下降4.9%;红枣产量97.93万吨,下降4.6%

 

 

  二、深化供给侧改革果业种植结构持续变化

 

  陕西强力推动果业发展中,品种结构不尽合理。我省苹果一支独大,苹果中“富士”一支独大,往往是短时间大量上市,造成市场短时饱和冲击,价格下跌。

 

  近几年,果业主管部门不断推进果业结构调整。优化两个“拳头”--苹果、猕猴桃种植结构,各地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发展具有地域优势时令水果。葡萄、柿子、樱桃等水果得到快速发展。

 

 

  三、苹果、梨生产投入下降

 

  果业监测显示,猕猴桃、柑橘、红枣的生产性投入均有所增加,苹果、梨投入下降。

 

  全省苹果亩均生产投入2134.86元,比上年减少133.98元,下降5.9%,其中:肥料投入增长7.5%,农药、套袋、雇工投入分别下降0.8%22.0%20.7%

 

  梨亩均生产投入1772.18元,比上年减少226.17元,下降11.3%,其中:农药、雇工投入分别增长8.5%7.5%,肥料、套袋投入下降14.5%7.5%

 

  猕猴桃亩均生产投入1939.54元,比上年增加10.84元,增长0.6%,其中:肥料、农药和雇工投入分别增长0.7%4.9%3.2%,套袋投入下降2.6%

 

  柑桔亩均生产投入685.31元,增加20.28元,增长3.1%,其中:农药、雇工投入分别增长3.1%3.9%,肥料投入下降1.6%

 

  红枣亩均生产投入134.20元,增加10.04元,增长8.1%,其中:肥料、农药、雇工投入分别增长10.4%2.6%18.9%

 

  四、苹果生产呈现新气象

 

  (一)价格上涨销售顺畅

 

  今年苹果受灾减产,但果农收益并没有同步减少。苹果开盘即高开高走,价格坚挺,销售顺畅。

 

  咸阳市果品销售顺畅、价格增幅明显。从2018年果品市场的销售情况看:总体价格比去年高1-2/公斤。渭南全市早中熟苹果平均售价比去年同期高1.0/公斤左右。延安市苹果呈现进度快、价格高的特点,总体销售进度同比快14个百分点,售价格平均增加1.0-1.5/公斤。

 

  2018年,苹果销售形势较好,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苹果收购价格较往年每公斤涨幅1元左右;二是销售顺畅,出现了客商纷纷提前订购的现象;三是今年各果库存货量仅是往年存货量的30%,果库无果可收,无果可存,普遍“吃不饱”。

 

  (二)新举措助推苹果产业健康发展

 

  1、苹果产业后整理延长产业链

 

  延安市的苹果产业后整理举措是个好创举。据对宝塔区黄土情工贸公司、丰冠果业公司苹果产业后整理现场调查,经整理后苹果售价平均高出1.63/公斤。产业后整理不是简单的分拣,它是对苹果的一次“体检”,分选水平由人工分选“大小、颜色”等外部品质提升到“大小、颜色、瑕疵、糖度、硬度、霉心病”等内外品质。这种提升,是对产业链的延伸,全面拉开价格梯度,推行优果优价;提高了品牌美誉度。

 

  延安市苹果产业后整理由政府推动。市县两级财政出资1亿元奖补智能选果线、气调库、直销店等,政府之手是新方法、新品种、新技术生根落地的主要推力。目前产业后整理处于起步阶段,惠及果农覆盖面不高,既有选果线少的问题,也有果农认识问题和交通运输能力问题。要把苹果产业后整理落地生根,成为苹果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成为树立苹果鲜亮品牌的有力抓手,成为惠农富农的新途径,还有很长的路。

 

  2、苹果期货引领果业标准化生产

 

  20171222日,全球首个鲜果期货品种——苹果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上市苹果期货,为苹果主产区地区产业企业和果农提供定价和避险工具,支持苹果优势产业发展,稳定果农收入。2018522日,全球第一张苹果期货仓单在白水盛隆交割仓库完成交割。苹果实物交割对于交割标的物-苹果-有着极其严格的品质要求,苹果期货质量标准在同行业流通领域中处于最高标准,必将引领苹果生产走向质量建设方向。

 

  五、果品出口势头有所回落

 

  2018年,我省果品出口势头有所回落,据海关统计,2018年全省企业自营出口果品33.85万吨,货值24.3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17.37%9.64%。其中鲜果出口6.57万吨,货值4.6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27.46%19.85%;浓缩苹果汁出口27.08万吨,货值19.2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14.39%6.77%;其他加工产品出口2031吨,货值3667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27.91%9.27%

 

  六、问题与建议

 

  (一)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成为保障果业稳步持续向前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历史原因,我省果业发展以户为主,基础建设薄弱。比如我省苹果适生区大多位于渭北旱塬及陕北高原地区,山多沟深,干旱少雨,霜冻、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果园大多靠天吃饭,没有灌溉条件,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由于果园配套基础设施欠缺,人工影响和抵御天气变化能力差,致使多数果园属“雨养型”果园,果树生长多处在干旱状态,成为困扰苹果提质增效的瓶颈。虽然有的地区发展了喷灌、防虫、防苞等设施,保证了果农的稳定高收益,但普及率很低。发展果园喷灌、滴管,建设防虫、防雹、防霜冻设施,为苹果的优质、稳产、高产提供基础保障。

 

  二是增加土壤有机肥。我省果园长期采用清耕制,果园地面长期除草和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降到、矿化率增加,果园土壤持肥、持水力降低。据果业部门调查,我省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在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8%的平均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是导致苹果树势弱、花芽形成难、连续结果能力差、果型、大小不整齐、口感愈来愈差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是果树抗寒能力弱的重要原因。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既是抗灾保花的需要,也是生产高品质苹果的重要措施。专家指出,如果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无论怎么提高果园、果树管理,也很难生产出高品质水果。近年来,延安市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果园豆菜轮茬覆盖增肥技术取得初步成效。须要下大力和持之以恒的推广。

 

  (二)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关键是提高果农的素质

 

  目前果农总体呈现一高一低(年龄高、文化水平低)的特点。果农年龄在50岁以上居多,果农感叹他们是“末代农民”。由于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会选择外出从业,很少有人愿意留守在家务农,而在家从事苹果生产和管理的就只有老、弱、病、残。并且这些从业者文化程度不高,多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些从事果业生产的劳动力从体力、精力及接受新事物、新技能的能力不够,已不能适应从事苹果种植这种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的工作。

 

  随着“果二代”“果三代”愿意回乡种果的年轻人日益减少,智能化劳动力的缺乏是可以预见的事情。因此,培养农业方面果树领域的专业性新型职业果农,发展懂技术、善管理的工匠式劳动力是当务之急。

 

  (三)我省果业做大做强政府之手不可或缺

 

  在目前我省果业还以户为主的背景下,每遇到灾害来袭,小农户总是受伤主力。果农往往会因灾绝收,因灾入贫,所以,没有政府之手推动果业保险,指导果园科学种植,帮助其提高抗灾害能力,果农与贫穷之间,也真的就只有一场灾害天气的距离。

 

  要使得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建立规范化,营销方式组织化,靠果农户单打独斗显然不利于果业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在推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应用方面,在组织农户规范生产、引导果农因地种植品种、树立品牌意识、捕捉市场信心与机会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