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高质量发展共享测度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高质量发展共享测度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1-09 16:45
字号:
打印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路径,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归宿,其统计测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面科学地构建共享发展指标体系,准确及时地对共享发展水平进行监测和反映,是当前统计部门急需破解的核心问题,也是加强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的关键举措。文章着眼于共享发展指标体系构建,逐级、分层建立省级共享发展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等采取由低级指标向高级指标逐级综合向上的评价方式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本文实际构建的省级共享发展指标体系和共享发展评价模型,建立在已执行的统计调查制度基础之上,具有良好的动态性和可拓展性,能够为共享发展水平监测提供一种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一、共享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具体表现在,经济方面主要是就业、收入和困难群体情况,社会提供充裕的就业机会,失业问题控制在较小范围,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贫富差距逐步缩小,贫困发生情况逐渐减少;社会方面主要是健全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教育、医疗服务能力;政治方面主要是人的基本权利和权益得到保障;文化方面主要为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使人民拥有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如公共图书馆藏阅览、公共体育场地建设、电视节目覆盖情况等;生态方面主要是让人们享有洁净的空气、水和绿地等,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因此,本文将发展成果具体分解为就业收入和贫困治理、教育与医疗服务、生活和文化体育条件、生态和生活环境质量以及社会和政治保障水平作为一级指标;再次分解机会和成果共享的特征,作为二级指标,并将具体指标作为三级指标,依此构建指标体系。

 

  (一)就业、收入和贫困治理。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失业率是反映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的增加,是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的基础。基尼系数、城乡收入差异,反映了贫富差距和不同群体的收入水平差距等。居民收入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农村贫困发生率反映困难群体的比率。

 

 

  (二)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要保障教育经费,义务教育阶段提供足够的普通小学数,保证小学净入学率,控制正常的师生比,提高受教育年限。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事业,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足够的床位等硬件设施和卫生技术人员等专业人才服务是医疗卫生水平的具体表现。

 

 

  (三)生活和文化体育条件。生活条件包括饮用水、燃气、公共交通、公共厕所等。文化体育服务能力包括互联网普及、电视节目覆盖、体育场地面积、公共图书馆藏书阅览等。

 

 

  (四)生态和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生活垃圾处理、污水集中处理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绿化治理水平,降低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排放量,提升水、大气、土壤和生态状况质量,均有利于提高生态和生活环境质量。

 

 

  (五)社会和政治保障水平。包括养老保险覆盖率、医疗保险覆盖率以及社会救助率等;作为民主法制发展的标志,政治保障水平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选取指标主要有每万人律师数、每万人工会个数、政府公信力满意度、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以及基层民主参选率等。

 

 

  二、省级共享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一)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1-2016年省级共享发展指标数据。限于目前公开的统计数据,部分指标数据无法获得,依据可操作性原则,对目前不可获得的数据进行替换,无法获得的指标暂时放弃,据此得到实际构建的省级共享发展指标体系。

 

 

  (二)数据的预处理

 

  1、统计口径统一化调整。针对河北、内蒙古等14个省份城镇居民人均高低收入存在分组不一致问题,文章以调查户数比值为权,进行加权平均,将7组转化为5组,调整为统一分组数据。

 

  2、缺失数据处理

 

  (1)统计上不显著数据,如农村贫困发生率为空时,用0替代。

 

  (2)个别数据缺失情况,用等距插补法进行插补。某指标个别年份数据缺失,前后年份均有数据,采用临近前、后年份的均值进行插补得到,如2014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高低收入倍差等。某指标在时间序列上增长趋势明显,采用历史年份平均增量进行插补,如2016年重庆城镇居民人均高低收入倍差等。某指标在其他省份数据呈逐年增长趋势,采用2016年数据逐年递减其他省份的平均值增量进行插补,如2011-2015年西藏生活垃圾处理率。

 

  (3)大量数值缺失指标用热卡插补。对于部分省份连续多年城镇居民人均高低收入倍差数据缺失的问题,选择当年P值小于0.05且相关系数大于0.5(存在中度相关及以上)的指标作为辅助指标,按照其大小排序,用排在缺失值前、后的城镇居民人均高低收入倍差的均值插补缺失年份的城镇居民人均高低收入倍差。

 

  3、数据的标准化。为了消除指标量纲对分析数据的影响,对2011-2016年省级共享发展指标体系指标区分正逆项指标分别进行标准化。

 

  (三)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构建

 

  本文采取由低级指标向高级指标逐级综合向上的评价方式对省级共享发展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将各一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综合得分,进而对一级指标综合得分再进行线性加权获得评价结果。

 

  1、一级指标内部的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

 

  对于众多的三级指标,反映得到的信息可能相互重叠,为了整合指标信息且不造成信息量损失,本文对一级指标内采用因子个数不变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具体方法是:一是对标准化后的一级指标内三级指标,按年份采取主成分方法提取因子,因子个数与所选一级指标中三级指标个数相同,并利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正交旋转,得到更具解释性的因子变量,计算因子得分Fij;二是将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ωj作为权重,得到综合得分。综合加权的方法通常采用线性加权法,通过线性加权得到地区i该年所选一级指标的综合评分。

 

 

  鉴于线性加权综合中各因子间作用得到线性补偿,有“一俊遮百丑”的效果,为了平衡评价数值较小或权重较小数据的影响作用,本文采用乘法加权合成得到第i个地区该年本类指标综合评分

 

 

  其中为因子得分经过规格化无量纲变换后得到的数据,目的在于防止正负数相乘时“负负得正”效应,即

 

 

  k为一级指标中三级指标的数量,为第j个因子中数据的最大(小)的值。该部分的计算结果一是将各一级指标内部的信息综合,以便下一阶段进行进一步的信息综合;二是对于一级指标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形成了时间排序的发展变化历程。

 

 

  2、一级指标的加权综合评分

 

  本文尝试使用多种方法逐年计算一级指标权重,通过线性加权得到最终评分结果。

 

  (1)客观赋权法评分

 

  客观赋权法是以所研究对象观测值来构建权数的方法,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本文采用的是熵权法、变异系数法和CRITIC法。

 

  熵权法根据指标变异性的大小确定客观权重,其历年一级指标权重见下表。

 

8:熵权法历年一级指标权重

 

 

  变异系数法是直接利用各项指标中包含的信息,计算指标权重的一种客观赋权法,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差距。

 

 9:变异系数法历年一级指标权重

 

  CRITIC赋权法是根据指标的对比强度和冲突性综合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的赋权法[13],因其较为准确的综合信息特征被广泛采用。

 

10CRITIC赋权法历年一级指标权重

 

112011-2016年三种客观赋权法综合评分排序

 

  综观三种客观赋权法得到的指标权重,由于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权重构造思想接近,其得到的指标权重顺序基本一致,即CRITIC赋权法计算得到的指标权重与前两种次序不同,即,是因为CRITIC赋权法计算权重时,不仅考虑了变异对于指标的影响,同时还考虑了关联性对于指标的影响,因此比前两种方法更加全面,减少了指标之间信息上的重叠,更有利于得到可信的评价结果。随时间变化,通过CRITIC赋权法得到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生态和生活环境质量权重上升,就业、收入和贫困治理、生活和文化体育条件、社会和政治保障水平指标的权重下降。

 

  比较三种客观赋权法评分结果,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结果近似,CRITIC法赋权评分排序结果与前两者差异较大。客观赋权法的评分排序整体来看,北京、上海、浙江3省(市)排序靠前,位于第一梯队;山东、内蒙古、福建、陕西、重庆5省(市、区)排序较为靠前,位于第二梯队;天津、江苏、湖北、辽宁、广东、新疆、海南、宁夏、青海、河南、甘肃、安徽12省(市、区)处于中间位置;湖南、山西、吉林、河北、云南、四川、江西、黑龙江、广西、西藏、贵州11省(市、区)的位次靠后。从历年位次变化情况来看,宁夏、甘肃、云南、福建、湖南、河南、内蒙古、山东、青海9省(市、区)位次提高了5位以上,贵州、湖北、浙江、广东、广西、四川、北京、上海、西藏、新疆、河北、陕西、重庆、江苏12省(市、区)位次变化不大,黑龙江、天津、安徽、江西、吉林、山西、海南、辽宁8省(市、区)位次下降较多。

 

  (2)主观赋权法评分

 

  主观赋权法是根据评价者对研究对象指标的主观判断构建权数的方法。本文采用VIKOR算法进行综合评价。

 

  对于省级共享指标体系,评价者对一类指标重要性的主观判断给出五类一级指标的权重,逐年构造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计算群体效益值、个别遗憾值和利益比率,从而计算得到2011-2016年省级共享发展评价排序。

 

  主观赋权法受评价者主观影响,与客观赋权法赋权和评分结果差异较大。一是权重值差异很大。就业、收入和贫困治理指标权重最高,生态和生活环境质量最低,与客观赋权法的权重次序差异较大。二是省级共享发展指标体系排序差异较大。上海、陕西、宁夏、内蒙古、青海、北京、广东、浙江、山东、天津10省(市、区)排序位次靠前,甘肃、云南、西藏、重庆、山西、江苏、辽宁、湖南、贵州、四川10省(市、区)排序位次居中,吉林、福建、海南、新疆、江西、安徽、黑龙江、湖北、河南、河北、广西11省(市、区)位次靠后。三是从排序位次变化来看,2016年较2011年,位次提高较多的省份有辽宁、吉林、福建、黑龙江、宁夏、内蒙古、安徽、山东8省(市、区),前进5个位次以上。山西、广西、浙江、湖南、甘肃、河北、江西、广东、上海、江苏、四川、西藏、陕西、北京、贵州、青海16省(市、区)位次变化不大,湖北、河南、重庆、云南、天津、海南、新疆7省(市、区)位次下降较多。

 

122011-2016VIKOR法综合评价排序

 

 

  三、文章创新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科学构建了共享发展指标体系,并实际建立省级共享发展指标体系,通过多种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标信息,首次进行实证研究,有利于了解各省间共享发展水平差异和发展进程。

 

  未来可进一步扩展研究对象和内容。本文只尝试对省级共享发展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实际上可采取类似的评价思路和方法将共享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方法推广至市(地、州)、城市间和县(区)域的共享发展水平评价。类似的,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其他创新、协调、开放等特征,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开展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研究,监测评价不同特征的发展水平和进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