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 助力陕西乡村产业振兴
农产品加工业联结工农、沟通城乡、亦工亦农,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产业,更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关键组成部分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对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努力,陕西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较好发展,但产业规模不大、质量不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很突出,在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求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本文通过管理学中SWOT分析法,将与农产品加工业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等列举出来,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种因素互相匹配起来加以综合考量,从而得到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陕西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综述
(一)农产品加工业统计范围界定
根据2017年12月我国农业部制定、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全国农产品加工统计调查制度》(国统制〔2017〕173号),我国现行调查的农产品加工业涵盖了粮食加工与制造业、饲料加工、粮食原料酒制造业、植物油加工、果蔬茶加工、精制茶加工业、肉类加工业、蛋品加工业、乳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制糖业、烟草制造业、中药制造业、其他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棉麻加工业、皮毛羽丝加工业、木竹滕棕草加工业、橡胶制品制造业等18类。由于此项调查结果仅限于部门内部使用,不对外公开,为方便对农产品加工业数据进行统计对比,本文根据《全国农产品加工统计调查制度》中18类农产品加工行业,将其一一对应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由此加总得到统计口径上的农产品加工业数据。
表1:农产品加工行业分类对照表
(二)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陕西立足粮果畜菜茶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着眼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依靠龙头企业引领和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为加快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产值规模逐年提高。2013年以来,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逐年增加,于2015年突破3000亿元,2017年实现产值3809亿元,是2013年的1.54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近3年均稳定在16%以上,较2013年的13.1%提高了2.9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由2013年的1.4:1提高到2017年的1.8:1,有力带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图1:2013-2017年陕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企业数量稳步增加。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由2013年的1031户提高至2017年的1674户,增加了643户,涌现出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中国海升果汁公司、陕西华圣企业、西安银桥乳业集团、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2017年,小微企业占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88.9%,占比较2013年提高6.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蓬勃发展。
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就业平均人数从2013年的20.9万人提高至2017年的26.9万人,增加了6万人,拓宽了当地就业渠道,减缓就业压力。2017年,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较2013年增长29%,同时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量不增反降,较2013年下降2%,从业人员数量增速高于工业企业,说明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稍高于总体工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省开发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
“一体两翼多点支撑”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17年,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规模占到农产品加工业的35.7%,是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产业,较上年增长9.8%,为农产品加工业保持良性增长夯实基础。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产值分别占农产品加工业的17.1%、15.7%,是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两翼”,均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中药制品业、纺织业、烟草制品业产值分别占农产品加工业的9.7%、7.5%、5.1%,对产业发展形成稳固的多点支撑。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农副食品加工业为中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为两翼,中药制品业、纺织业、烟草制品业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
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46.3亿元,较上年增长4.1%,高于工业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其中,作为核心产业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投资额占到农产品加工业投资的30.4%,较上年增长14.9%;作为两翼产业的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完成投资分别占到20.4%和14.2%,其中食品制造业投资较上年增长4.7%。占5.2%的家具制造业投资增长37.3%,居投资增速首位。
(三)主要行业下行压力加大
产值增速逐年下滑。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却逐年下滑,2017年增长5.1%,是近5年首次跌到个位数增长,较上年、2013年分别回落5、15.5个百分点。2017年,核心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较上年增长9.8%,增速较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作为两翼的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0.3%、3.4%,较上年分别回落11.7和8.5个百分点。作为中心及两翼的三个行业产值增速均呈不同程度回落,导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走低。
利润总额增速由正转负。2017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利润总额由上年增长6.2%转为下降4.3%,占规上工业利润的12.9%,较上年下降6.6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隐忧显现。2017年,核心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总额占农产品加工业利润总额的26%,由上年增长10.3%转为下降6.8%;作为两翼的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利润总额分别占到25.3%和16.3%,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5%,较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利润总额由上年增长17.6%转为下降9.9%。同时,作为支撑产业的中药制造业利润总额占12.2%,增长5.3%,较上年回落6.7个百分点。以上四个行业实现利润占到农产品加工业的79.8%,均呈下降或回落态势,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减弱。
图2:2013-2017年陕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及利润增速
二、陕西农产品加工业内部优劣势分析
SWOT分析法是管理学上常用的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它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一一列举出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帮助研究对象把资源和行动集中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以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一)Strength优势分析:产业基础实,人才支撑好
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与工业连接的纽带,它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和工业的产业支撑。从我省农业发展情况看,2017年,全省水果产量1922.1万吨,居全国第3位;山羊绒1492.5吨,居第2位;奶类156.9万吨,居第9位;小麦406.4万吨,居第8位,这些农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传统农业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同时,我省工业占主导的结构性特征,奠定了制造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农业和工业的稳定支撑,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下了扎实基础。
农业人才资源富集。陕西作为科技大省,科技和人才资源雄厚,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工程中心、实验室聚集,科研体系、人才体系和科研教学保障服务体系门类齐全,具有显著的科技创新优势和扎实的科技创新基础。至2017年,陕西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481家,普通高等院校81所,两院院士67人。在农产品加工业的科研和人才储备上,杨凌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在建设全国唯一的农业自由贸易区,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农科城,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引领,聚集了各类农业科研资源,储备了大量专业人才。
“走出去”步伐稳健。随着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省通过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有503家,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品的企业有447家,爱菊粮油、海升果汁、华圣苹果、银桥乳品、泾渭茯茶等诸多加工名牌脱颖而出。同时,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从1994年创办至今,连续成功举办了25届,累计吸引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30多个省市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2800多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交易总额达到8400多亿元,有力推动我省农产品走向世界。我省加工农产品中,2017年苹果浓缩汁生产量34.1万吨,出口量31.63万吨,货值20.68亿元,分别占全国苹果浓缩汁生产量、出口量和货值的63.15%、48.36%和50.21%,均居全国第一。
(二)Weakness劣势分析:产业规模小,质量不优
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从企业数量上看,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仅相当于安徽省的27%、内蒙古的23%;从净增企业数量看,2013-2017年,我省净增加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640户,比安徽低192户。从企业规模看,我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户均资产规模为1.36亿元,相当于内蒙古的78%;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186户,较安徽少271户。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规模偏小,导致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发展。
加工业与种养业规模不匹配。2017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重为1.8:1,较全国平均水平2.3:1低0.5个百分点,要完成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2020年达到2.2:1的目标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多停留在初级贮藏加工,大多数企业生产还属于简单的“清洗、切割、包装”模式,产业化经营链条较短,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条,产品附加值低,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特色化的一产向二产、三产链条延伸不充分,产业融合效应尚未体现。
三、农产品加工业外部环境分析
(一)Opportunity机会分析:政策、经济、需求环境带来产业发展重大机遇
当前多重政策叠加,占尽天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对行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性文件和规划先后出台,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陕西追赶超越步伐稳健,创造地利。近年来,陕西经济发展稳健向好,经济增速走在全国前列,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向纵深、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高点起步,为企业凝聚国内外优质资源提供了广阔舞台,各类投资主体普遍看好陕西。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建设,陕西的区位条件正在持续提升,在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浪潮中,我省具备大规模聚集新的发展要素资源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基础,这些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农产品需求消费升级,带来人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从“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日益成为主流。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降低,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再加上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特色农产品潜在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前景光明。
(二)Threat威胁分析:国内外市场竞争加速迎来严峻挑战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国际市场竞争已呈“短兵相接”态势。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发展,海外商品购买变得“便宜+容易”,尤其是保存期长、自动化生产程度高的农产品进口增长较快,进口食品挤占国内市场,对国内农产品加工业造成冲击。2017年陕西乳品蛋品类进口量同比增长61.6%,肉类进口增长2.1倍,而陕西乳制品全年产量同比下降0.2%,肉类总产量仅增长0.1%,也就是说,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对农加工制品的旺盛需求,更多释放在了进口市场。
外省优势明显,区域竞争加剧。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形成了区域经济竞相发展态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省际间的经济互动明显增强,陕西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具有许多发展优势,但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主要农产品加工转换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等指标远远低于发达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面临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邻近省份如河南、安徽、内蒙古等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规模更大,产品替代性强,竞争特别激烈,对我省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竞争优势,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前文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当前陕西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有所扩张,但在“量”和“质”两方面都面临严峻考验。同时,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产品加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通过矩阵排列的分析方法,分析出SWTO矩阵的四大组合,并结合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际情况,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提出“陕西正处于追赶超越阶段”的基本定位,建议我省选择SO增长性战略,紧紧抓住这一轮难得的历史机遇,促进各项政策落实,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加大创新驱动,顺应消费升级潮流,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赶超步伐,努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表2:陕西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SWOT矩阵
(一)推动政策落实,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农产品加工业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推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中起着挑大梁的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同时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尽快推进各类利好政策落地落实,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贸易条件、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信息技术、园区建设等政策措施落地,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二)加大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动能和第一竞争力。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要靠科技、靠人才,须苦练内功。一要充分发挥我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避免低端化同质竞争,引导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要多形式组织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推广活动,开展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成果对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加强农产品加工研发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
(三)迎合消费升级需求,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把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作为根本要求,高度重视国内快速增长的中高端农产品、食品消费需求,鼓励加工企业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积极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加大天然、营养、健康食品的创新开发和规模生产,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品质革命,引导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实现提质增效发展。
(四)推进质量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要持续推进质量品牌建设,继续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标准体系建设,鼓励经营主体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二要推进农产品储藏、运销、保鲜、包装、分等分级、净化和商品化处理等初加工设施建设,扶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改造,提升整体水平。
(五)巩固扩大对外开放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建设,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批准设立,为我省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努力降低外来投资成本,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用足、用好国家和自贸区各项优惠政策。二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充分挖掘我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加快培育特色产业,拓展我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市场,提升陕西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步伐。
(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产业链大格局
要把融合发展作为根本路径,引导产业从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通过延长企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力度,继续做强优势领域,做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扬长避短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