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然中起步 探索中前行 实践中完善
2017年3月,我省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核心的农村“三变”改革全面启动,按照“百村示范、千村试点、万村推进”的总体布局稳步推进。这次改革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分类梯次推进,形成了具有陕西特色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路径,开启了“三变”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模式,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添了新动能。截至2018年6月,全省在1101个村分类进行改革试点,其中885个村完成清产核资,767个村完成成员资格界定,524个村完成股权量化,708个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5598个。全省完成清产核资的单位20320个,清理出资源性资产4158.71万亩,经营性资产49.86亿元,非经营性资产68.78亿元。
为了解“三变”改革示范试点工作情况,省统计局在全省11个市(区)的23个县(区)开展专题调研,调查实施“三变”改革的村45个、农户451户,结果显示,全省“三变”改革工作稳步推进,成效初显。
一、“三变”改革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的45个村中:35个村完成了产权改革及清产核资并完成颁证,占77.8%;41个村制定了乡村发展规划并实施,占91.1%。主导产业以粮食为主的村12个,占26.7%;以果业为主的村10个,占22.2%;以茶叶种植为主的村5个,占11.1%;以中药材为主的村3个,占6.7%;以蔬菜、畜牧业和住宿餐饮为主的村各2个,分别占4.4%;其余村还涉及林业、工业、建筑业等产业。
调查的451户中:有87名受访者家庭为贫困户,占被受访者的18.7%;有128名受访者为村干部,占28.4%;有229名受访者年龄在50岁以上,占50.8%;有355名受访者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占78.7%;有320户家庭加入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专业合作组织,占71.0%。58.8%的农户家庭收入来自种植业,19.1%来自务工收入,13.1%来自自主经营,3.3%来自养殖业。
(二)农村居民参与“三变”改革的意愿强、期盼多
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三变”改革工作的认知度较高,95.3%的受访者知道“三变”改革,73.8%的受访者认为“三变”改革效果明显。受访者对“三变”改革期望较高,希望通过改革,摸清村集体家底,选好带头人,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引领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希望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大力发展致富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监督,做好村务财务公开,做好政策落实,做到按规章办事,不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确保公平正义。
二、“三变”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变”改革在全省1101个村示范试点探索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三产融合发展”、“资源开发”及“物业经营”等改革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壮大集体经济双赢。全省“三变”改革工作稳步推进、成效初显,但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观念和实践中的障碍。
(一)思想认识不足,对改革重视不够。一是面对改革创新部分镇村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力度不够,规定程序动作不到位,有畏难观望现象。二是部分村两委班子成员认识不足,对改革政策学习研究不深入、把握理解不准确,不清楚“变”什么,怎么“变”。三是对群众宣讲政策不主动不积极,解释不准确,群众对“三变”改革有疑虑。
(二)主导产业不明晰,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一是乡村主导产业不明晰,多数村无集体产业。二是集体经济组织(或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不规范,发展资金短缺,市场化程度低、同质化程度高,发展后劲不足。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处于成长期,带动力强、效益好的企业较少,可参与改革发展的经营主体不多。四是产业发展融合度低、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有些经营者参与改革积极性不高。
(三)农村发展要素和人才短缺。一是农村发展所需“人、地、钱”等关键要素缺乏,留守人员劳动能力弱,文化水平偏低,服务基层“三农”工作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二是有些乡村干部面对改革新课题、新使命、新任务无所适从,面临新工作、新问题找不到突破口和工作重点。三是农村懂管理会经营、熟悉经济工作的企业经营管理、财会等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
(四)工作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融资困难。一是县镇产权交易机制未完全建立,产权交易有难度;农村融资体系不健全,金融支持农村“三变”工作力度不够。二是村集体无积累,无可抵押资产,村级经济组织发展融资难,对集体经济发展不利。三是村级资产管理不规范,民主监督不到位,资源利用率低,集体资产流失、挤占挪用现象依然存在。
(五)配套政策不完善,风险防控不容忽视。“三变”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没有成熟经验模式可借鉴,没有规范程序可使用,在风险防控、资产管理、资金使用、金融信贷、产权交易和经营管理、资源占用、利益分配等方面配套政策不清晰不完善,对改革工作推进有影响。
三、对我省农村“三变”改革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及贯彻落实力度。加强对基层干部、经营主体负责人、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等群体的政策宣传培训,通过他们向群众宣讲、传播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加大政策贯彻落实力度,提高群众积极性。邀请专家教授深入一线诊疗指导,组织参与者到“三变”改革成效显著的地方观摩学习,及时总结经验,宣传身边典型,推动改革深入开展。实际工作中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培育自力更生的意识观念,多种途径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内生动力。
(二)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参与改革发展。要加快盘活集体资源资产,依托集体资产和扶持资金择优加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村民增加收入;支持贫困村探索联村共建、村企合建等多种形式合作经营主体。鼓励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模式,重点培育扶持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各类市场主体,强化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脱贫主体责任和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帮扶带动效果。要强化生态保护,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土地污染。
(三)强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吸引各类人才参与改革。完善鼓励激励政策,抓好“三农”工作队伍建设。要因地制宜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大力支持发展优势区域特色、旅游休闲、传统工艺品和文化项目、农副产品加工业、盈利性服务业等产业。严格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吸引科技人才下乡创业创新,引导高校毕业生、帮扶干部、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人员回村任职、返乡创业,发展产业。利用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培训指导,为推进乡村振兴培育人才队伍。
(四)加大投入支持乡村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撬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发展。加大金融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缩短信贷审批周期,增加小微企业贷款;加快构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企业融资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重点发展多层次、高保障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
(五)完善改革相关政策。适时调整资金使用管理、产业扶持、经营主体培育、农村产权交易以及农村金融服务等配套政策,完善在用地、用工、税收、金融、帮扶等方面支持措施,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建立产权交易、收益分配、要素流动等机制,满足资源资产公开公平交易,为改革提供载体和平台。完善风险预警防控机制,有效落实农业保险政策,积极防范资金安全、权益缺失等风险。妥善处理村集体与成员、与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关系,激励经营主体和广大群众参与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