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领域投资提速 补短板力度加大
今年以来,全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补齐发展短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较上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六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一、投资运行的主要亮点
前三季度,全省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5.4%,较上半年回落9.3个百分点,比年同期加快2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5%,较上半年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4%;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3%,较上半年回落1.5个百分点。
(一)民间投资增速创新高
今年以来,全省坚持把促进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狠抓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民间投资增长提速。前三季度,全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5.9%,较上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创2015年以来新高。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3.3%,较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一是民间投资流向实体经济和民生、科技领域。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6.7%,较上半年提高5.4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民间投资增长1.4倍;医疗卫生业民间投资增长2.1倍;教育业民间投资增长46.2%。二是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企业信心增强。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2.2%,较上半年提高7.7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28.7%,增速提高22.4个百分点;企业自筹资金增长25.4%,增速提高6.5个百分点。三是PPP项目加速落地。全省PPP项目落地率突破50%,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徐家湾地区综合改造、幸福林带建设工程等一批大项目加快建设。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
今年以来,全省全力打造千亿级汽车支柱产业,提高汽车产业配套能力,产业规模快速提升,产销量稳居全国前列。同时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化工、现代医药等新支柱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前三季度,全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6%,较上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由上半年的同比下降1.6%转为增长21.2%。
一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产业投资规模扩大。西安宝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吉利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比亚迪年产30万辆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扩建等一批项目带动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37.1%。二是以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平板显示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三星12英寸闪存芯片二期、咸阳彩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比亚迪高端手机配套生产等一批项目带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4.5%。三是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延安180万吨/年甲醇及深加工、陕北乾元20万吨煤焦油加氢及循环经济项目、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等一批项目带动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投资增长29.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5.2%。四是千亿元现代医药产业加速形成。必康中药材战略储备库建设、强生供应链西安生产基地、中国中药陕西一方平康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带动医药制造业投资由上半年的同比下降20.2%转为增长7.5%。
(三)农业、民生、环保等短板领域投资力度加大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带动第一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前三季度,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5.4%,自年初以来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农业投资增长60.5%,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农业示范区、产业扶贫项目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开工建设,“3+X”农业特色产业规划持续推进;畜牧业投资增长44.7%,陇县奶山羊全产业链示范县建设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助力全省打造千亿级奶山羊特色产业集群;林业投资增长69.8%,一批退耕还林工程和贫困地区林业重点工程加快实施。
二是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前三季度,社会事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21%,其中医疗卫生业投资增长54.5%,陕西德尚医院、华山医疗养生中心等一批综合性医院和医养结合基地项目进展顺利;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55%,仓颉庙中华上古文化园、西安奥体中心等一批PPP项目加快建设。
三是生态环保建设持续推进。前三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增长31.5%,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和秦岭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美丽陕西建设步伐加快。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投资增长42.3%,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下降6%,散煤治理和“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加强,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四)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回升
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2589.95亿元,增长17.9%,增速比上半年提高6.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5.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速提高7.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高8个百分点,我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一季度探底后,一路持续回升,受前期市场鼓舞,房地产企业开发热情高涨,新增项目明显多于去年同期,前三季度新增房地产开发项目410个,比去年同期多94个,拉动房地产投资增长的作用明显。
二、影响投资增长的不利因素
(一)新开工项目减少,项目规模小型化
前三季度,全省新开工项目11014个,较上年同期减少1529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20.1%,今年以来持续负增长。在建项目平均规模2.11亿元,而新开工项目平均规模仅为9614万元,项目规模小型化。随着续建项目的陆续竣工,后期如果没有足够的新增项目跟进,投资将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
(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民营资本参与不足
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1%,自今年3月以来增速连续六个月回落,较上半年回落7.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29.4个百分点,降至2013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占比最高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2.2%,较上半年回落5.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下降16.4%,降幅较上半年扩大12.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邮政业投资同比增长14.4%,较上半年回落7个百分点,信息传输业投资同比下降27.7%,较上半年回落29个百分点。
三、相关建议
(一)加大招商引资与项目推进力度
全省各级政府要抓住各种发展机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瞄准短板,加大重大项目招商与推进力度,落实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分级推进制度,做好重大产业项目安排、筛选、储备和前期工作,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和指导,根据省商务厅《陕西省招商引资(内资)统计制度》三季度统计数据,房地产业引资最高,达到22.2%,较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而以支持发展实体经济为主的制造业占比为17.4%,较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针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应明确招商引资重点,特别是对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等实体经济领域给予更多倾斜,着力补齐经济发展“短板”。与此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提升营商环境,更好推动项目招商、落地、建设,为投资后续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强度,补齐短板
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全省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政策红利,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扭转基础设施投资持续下降的局面,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器”作用。要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短板领域建设,对社会效益好、发展前景佳的项目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并积极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