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加快补齐服务业短板 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加快补齐服务业短板 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11-07 09:27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陕西追赶超越的根本路径,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已迈上新的发展台阶:经济总量近万亿,约半数县(市)过百亿,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短板”问题突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不相适应,与全省追赶超越新要求不相适应。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不仅会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拖累县域追赶超越步伐,也会影响全省发展大局。

 

  一、服务业发展短板问题

 

  当前,我省县域服务业发展“短板”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占比偏低。2011-2017年,全省县域服务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平均只有27.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0.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0.8个百分点。2017年,我省县域服务业占比31.1%,与安徽、湖北、福建相比,分别低了3个、3.2个和4.8个百分点。

 

 

  二是贡献不高。一是服务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2017年,全省县域服务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4.4%,拉动经济增长只有2.9个百分点。二是县域服务业与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不匹配。2011-2017年县域经济占全省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7%左右的水平,而县域服务业占全省服务业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4%左后,县域服务业占全省GDP的比重虽有所提升,但不到15%

 

 

  三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县域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产业为主导,而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育不足。二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比过大,据测算有的县域2017年非营利性服务业高达40-50%

 

  四是竞争力不强。县域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我省追赶超越最大的“瓶颈产业”。2017年,我省78个县(市)GDP总量9956.25亿元,与安徽61个县(市)相差3063.05亿元,其中服务业差了1341.71亿元,占差额的43.8%。榆林市(县域经济比重74.3%GDP总量3318.39亿元,与内蒙鄂尔多斯市相差261.42亿元,其中服务业差了514.08亿元,虽然第一、二产业高出对方56.41亿元和196.25亿元,但难以弥补服务业造成的巨大差额。咸阳市(县域经济比重69.5%GDP总量2340.65亿元,与广西柳州市相差414.99亿元,虽然第一、二产业增减相抵多出5.24亿元,但服务业差距达到420.23亿元。安康市(县域经济比重70.2%GDP总量974.66亿元,与福建南平市相差651.44亿元,其中服务业差了257.36亿元,占差额近四成。

 

  二、服务业发展制约因素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看,我省县域服务业发展滞后、发展水平低固然有基础差、底子薄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一是县域工业欠发达。一方面,目前我省很多县域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足。2017年,全省县域工业占比达到50.4%,但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工业发展参差不齐,尽管有14个县(市)工业占比高达60%以上,但有37个县(市)工业占比不到40%,有20个县还不到30%,工业基础薄弱;另一方面,我省县域工业重化工业特征明显,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导向型产业特征突出,产业创新动力相对较弱,工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能力不足,对服务业发展带动作用有限。2017年,我省县域工业占比60%以上的14个县(市),以能源化工县域为主,服务业平均占比只有22.2%,没有一个县(市)达到全省县域服务业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建设步伐缓慢。城镇建设是推动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的重要抓手,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推动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必然对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巨大需求,从而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但目前我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2017年全省县域城镇化率只有45.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1.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3.2个百分点,有44个县(市)城镇化率赶不上全省县域平均水平,有19个县(市)城镇化率还不到40%,县域服务业发展缺乏有效载体和需求基础。

 

  三是农民消费水平较低。服务消费需求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农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生活性消费的潜力所在。从收入看,2017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65元,比城镇居民收入低了20545元,有52个县(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从消费看,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306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45.6%。其中农民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仅为城镇的38.8%46.6%41.4%58.9%33.8%。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严重制约着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影响了县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服务龙头企业和专业人才缺乏。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消费趋于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服务业发展需要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带动,但我省县域服务业企业规模小,服务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发展层次低,集聚化、规模化程度不够,缺乏具有行业引领能力的企业。另外,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企业管理、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知识密集型专业人才,但由于县域受地理和经济条件的影响,高端人才稀缺,多数服务行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不能适应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三、服务业发展机遇

 

  虽然我省县域服务业发展“短板”问题突出,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也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政策措施有力。第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将服务业发展纳入政策优先领域,从生产性服务业到生活性服务业,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全方位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强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二,在“十三五”规划中,我省把发展服务业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发展重点、强化服务业发展保障措施。第三,全省深入实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进一步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加快服务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近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我省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逐步从生存型消费加快向发展型消费转变,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比如城镇居民2011年至2016年用于食品、衣着的消费支出平均增幅分别为9.0%6.1%,而用于居住、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年均增长分别达到5.8%8.8%11.5%12.6%。农村居民食品类消费占比逐年减少,用于居住、教育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幅增长,年均分别增长12.6%6.9%14.9%17.9%,这种变化有利于服务业向高层次拓展。

 

  三是发展条件明显改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县域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首先,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省县均生产总值和总税收收入分别达到127.64亿元和10.9亿元,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县域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加快建设,2017年全省实现98个县区通高速公路,乡镇通班车率达100%,建制镇通客车率达96.05%。全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3个,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02亿人次,旅游收入275.6亿元,分别增长17.95%31.1%。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数量达到49个,农村网络零售额129.13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95亿元,分别增长51.5%80.3%。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旅游业、电子商务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推进和带动服务领域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投资力度加大。近年来,我省将发展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服务业发展。2017年全省服务业投资达到16217.29亿元,增长18.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9.1%。其中物流业投资增长15.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26.5%。全省文化产业投资1776.7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投资增长30.6%。全省服务业投资的大力度推进,将对于调动和激活县域服务业发展潜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推动服务业发展建议

 

  发展服务业是我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既关系到县域经济扩规模优结构上水平,也关系到全省的发展水平与质量。因此,全省上下务必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问题导向,丰富发展思路,破解发展瓶颈,着力推动县域服务业实现新发展。

 

  一要持续强化县域工业。工业繁荣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就目前我省县域工业发展情况而言,要着力抓好做大做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县域,特别是边远山区农业县,突破现有发展格局,必须在农业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下功夫,推进农业工业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努力壮大县域工业规模。二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县域,要依托能源化工和制造业,在上下游产业链上做文章,积极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快形成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行业多、范围广,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当前我省县域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点。一是加大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通过创新完善商业结构布局,推进连锁经营、大型商业综合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形式的发展。二是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县域建设城市综合体,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态。三是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活跃农村市场,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流通业快速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联的服务需求,比如农业体验式旅游、休闲养生、民俗文化等,进一步放大农业服务潜力。

 

  三要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产生需求效应,是提振县域消费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省县域城镇化建设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从城镇建设质量出发,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各地要综合产业基础,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条件,研究制定能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县域城镇发展规划体系。二是促进要素聚集,要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先导,以政府优惠政策为引导,以县城、中心镇、建制镇为重点,推进优势资源、先进要素向城镇集中。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保障,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医疗等民生基本需求。

 

  四要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消费升级的关键。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引导特色农业产业向规模化、多元化、品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通过农产品推介会、产销对接会等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让农民实现增产增效,获得更多收益。二是加快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农民开辟增收致富渠道。三是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

 

  五要加快服务业人才培育。人才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所在。加快我省县域服务业发展,一是抓好“招智引才”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聘用优秀的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向县域流动。二是抓好本土人才的培育,政府主管部门要以返乡高校毕业生、农民技术员、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等人群为重点,大力培训现代服务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传导和带动县域服务业向高层次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