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工资水平稳步提升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工资水平稳步提升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10-24 15:30
字号:
打印

——改革开放40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伴随着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陕西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稳定增长,以产业的优化调整带动就业结构优化,以新动能的稳健成长推动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全省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水平跃上新台阶,劳动就业成效显著。

 

  一、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总量成倍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1978年,全省GDP不到百亿,到2018年,GDP增长已过2万亿。与此同时,就业体制打破了“统包统配”的僵化模式,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施了积极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总量成倍增加。2017年末,陕西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2072万人,比1978年的1078万人增加了994万,年平均增加24.85万人。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由1978年的257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511万人,增加254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翻了一番。

 

  (一)经济快速发展支撑劳动就业人口稳定增长

 

  改革开放40年,经历了体制转轨、市场经济摸索、市场转型等阶段。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始终是保障就业的第一稳定器。我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8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万亿,年均增长13%。就业人数由1078万人增长到2074万,就业人口翻了一番。2011年至2017年的7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2017年突破2万亿,就业人口基本稳定在2060万人左右。

 

  (二)人口红利的释放带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

 

  四十年来,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极大改变了我省人口再生产类型和人口结构,生育率逐步下降、社会总抚养水平不断降低,劳动年龄人口稳步增加,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形成了一个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人口红利”期。全年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2779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3835万人,40年间增加了1056万人。1982年至2017年,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由1812万人增长到2871万人,增加了1000多万。城镇非私营单位年末从业人数从2007年的342万增加到2017年的511万人,年均增加16.9万。人口红利的逐年释放给这一时期就业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障。

 

  (三)就业结构逐步优化,非公经济成为主渠道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自主择业和进城务工的权利得到释放,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迅速增长,进城务工农民稳步增加,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就业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我省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790万人,第二产业426万人,第三产业856万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71.117.911转变为2017年的38.120.641.3。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3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30.3个百分点,就业结构逐步合理。

 

  非公有制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开放初期,劳动者大多集中在国有或集体单位就业。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使非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外商独资、中外合资、股份制、私营企业等经济实体从无到有,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2017年,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城镇个体从业人员550万,占全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51.9%,比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多302.9万人。

 

  (四)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社会保障日益完善

 

  改革开放初期,因十年动乱积压了大量城镇失业人员,1979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高达7.1%。随后,在中央劳动就业“三结合”的新方针的指导下,我省有效地解决了城镇劳动力的就业难问题,1981年的失业率快速下降到1.9%。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推进,就业方式逐渐多元化,自主择业、自由职业者、下海、创业等就业方式不断涌现,也出现了下岗、失业等情况。到2005年,就业压力有所上升,登记失业率达到4.18%。之后省委、省政府启动多项再就业工程,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多渠道、多形式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有效控制了失业率。失业率随后逐年下降,并且始终牢牢地控制在警界线内。相对较低的失业率,对保持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缓解就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和谐、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我省的养老保险制度从1986年开始起步。1992年,我省开始探索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1998年,出台并实施了《陕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2017年,我省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到953.94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520.6万人,增长了1.2倍。比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初期(1999年)的200.43万人增长了3.8倍。

 

  二、工资水平节节提升,各行各业同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促进了职工工资制度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带动了职工工资水平的大幅增长。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工资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我省工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全省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181元,比1978年的不足千元有了质的飞跃。2017年全省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7472元。四十年来,我省职工工资制度和工资水平经历了几个不断完善和逐步提升的发展阶段。

 

  (一)工资制度不断完善(1978年—199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资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78年国有经济单位调整工资;1981年和1982年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工资;1983年对企业职工再调整工资,建立了津贴、补贴制度,实行企业奖金提留随同企业盈利多少浮动制度;1985年,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在企业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国家不再统一安排企业的工资调整;1993年,实行动态的弹性工资计划,劳动部门对各地不再下达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招生等计划指标;1994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再次进行改革,建立了职级工资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晋级增资机制,通过这些工资制度改革,我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54元提升到1998年的6029元,增长了8.2倍,年均增速11.7%。成为我省新中国成立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幅较大的稳步增长阶段。

 

  (二)工资水平稳定增长(1999年—2008年)

 

  在第九个五年计划后期,我国基本完成了企业工资由市场决定机制改革。在此基础上,我省下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指导意见的通知》,建立和完善企业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同时,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也进行了再次改革。这段时间,我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快速增长,从1999年的6931元增长到2008年的25942元,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15.8%,这是我省在岗职工工资水平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的阶段,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平均工资增速更是突破了20%,这段时间也是职工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三)工资水平飞速发展(2009年—2018年)

 

  近十年,我省工资飞速发展阶段。2009年到2018年,我省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30185元增长到67433元,工资翻了一番。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由200931537元提高到69281元。特别是近5年来,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均实现快速增长。2017年平均工资幅度居前三位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分别比2012年增长204.3%89.1%79.5%。近五年,增速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采矿业和居民服务业,分别增长40.4%49.1%56.1%

 

  四十年来,我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就业政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非公经济大力发展、工资分配制度日益完善,一系列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劳动就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了劳动就业改革的步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