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百舸争流齐发力 要素流动促发展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百舸争流齐发力 要素流动促发展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10-22 09:03
字号:
打印

——加快发展“三个经济”研究之三“流动经济”

 

  流动汇聚价值,各种生产要素在流动中创造和凝聚价值。自古以来,陕西便是东西方交通的枢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集散地。陕西这些得天独厚的交通、人才、文化等资源为陕西发展流动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经济要素在陕西这个IP高地里活跃流动。然而,陕西对外开放步伐落后于东南沿海省份,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不高、产业结构单一、体制机制落后等因素制约着陕西流动经济的发展。

 

  为了明确何为流动经济、陕西流动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制约,有的放矢的推动陕西流动经济发展,为陕西追赶超越增添动力,我们对陕西如何加快发展流动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对各级党政领导提供有益参考。

 

  一、流动经济概念及研究范畴

 

  流量经济学认为,没有流动就没有经济。由此来看,流动经济就是指由于要素流动带来的价值增值,主要是指一个区域以相应的平台和条件,吸引区外的物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向区内集聚,通过各种资源要素的重组、整合来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将形成和扩大的经济能量、能极向周边地区乃至更远的地区辐射。在集聚辐射过程中,各种资源要素通过高效、有序、规范的流动实现价值,再通过循环不断的流量规模,从而达到促进地区经济规模扩大和持续发展的目的。 

 

  流动经济更加注重要素流动带来的经济价值,从陕西来看,流动经济更多的集中在人口流动、技术流动、资金流动、物资流动以及信息流动。当然,只有这些要素流动达到一定的规模即流量后,产生的经济效益或者说影响才更突显出来。但不论怎么说,要素流动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是真正存在的。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陕西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对陕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流动经济雏形初现整体规模偏小

 

  (一)人口流动吸引力加剧,但流动能力仍需加强

 

  人口净流入转向净流出。过去,陕西一直是人口净流出省份,这种情况有望在2017年西安出台史上“最优落户政策”后,发生改变。本文按照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差距来大致反映人口流动趋势,但是这个估算少算了来陕旅游、参会等短期人口流动。从陕西历年数据看,1990-2003年间人口为净流入省份,从2004年开始,陕西人口开始成为净流出省份。2013年以后,净流出情况有所改观,连续三年外流人口减少。

 

   

 

  人口流动仍需加速。根据陕西省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常住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被认定为流动人口,为591.58万人,仅占全国的2%;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2.14万人,增长0.36%。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流动人口仅相当于广东的18.5%、四川的47.2%、贵州的45.6%。流动人口与2010年比,除辽宁外,其余省(市)增加量均比陕西多。 

 

  

 

  高校毕业生外流严重。陕西属于高等教育大省,但是受经济发展滞后及工资待遇水平低等因素影响,陕西高学历人才一直处于外流状态,大量毕业生“孔雀东南飞”,导致陕西人才严重倒流。《2017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2017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共有33794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607人,硕士研究生26936人,六成以上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离开陕西就业,“陕西打井,全国吃水”的尴尬局面长期存在。

 

  人才吸引力不断加剧。20173月,西安率先在全国同等城市中推出“流程最简、门槛最低、条件最少”的落户政策,西安市公安局的最新数据显示,自201731日实施户籍新政以来,截至20185月已新迁入落户64.5万人,相当于一年迁入一座中等城市。以20181-5月落户人口构成情况看,以买房落户等其他形式人口占主流,为41%;其次是本科落户人口占31%,研究生、博士以上及人才引进落户共占8%。落户政策的及时调整,提高了陕西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

 

   

 

  从旅客运输看,以短途运输为主。2017年,陕西客运量67880万人(不含民航),占全国的3.7%,居全国第11位,其中铁路居第18位,公路居第9位。从反映旅客运输工作总量(即客运量与运输距离的乘积)的旅客周转量来看,陕西运输能力仍有待提高。2017年,陕西旅客周转量761亿人公里,占全国的2.3%,居第14位,其中铁路和公路分居第1215位。与客运量相比,旅客周转量位次更靠后,表明我省旅客运送距离较短。与经济总量相近省份相比,旅客运周转量分别相当于安徽、辽宁的66%81% 

 

  (二)物流规模持续扩大,但运行效率仍低于全国水平 

 

  随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运航线网络新开西安至阿姆斯特丹、芝加哥、哈恩等多条国内国际货运航线,我省全货运航线由8条增至13条,形成国内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国际直达欧美的全货机物流网络布局。陕西逐步打造出沟通全球、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物流体系。

 

  从物流总额看,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46749.4亿元,同比增长15.1%,较上年加快5.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8.4个百分点;物流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1371.6亿元,增长7.7%,较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8% 

 

   

 

  从物流费用看,增长加快,但运行效率也有所提高。2017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3450.5亿元,同比增长11.3%,较上年加快3.8个百分点。其中:物流运输环节、保管环节、管理环节总费用分别增长9.6%15.1%15.1%,比上年分别提高3个、5.5个、5.5个百分点。2017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7%,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单位GDP物流成本费用总水平降低,表明我省物流行业经济运行效率、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但与全国14.6%的水平相比,陕西省物流业运行的水平与全国平均的物流业运行水平还有差距。

 

  

 

  (三)金融业快速发展,但融资规模整体偏小从货运量看,总量偏小。2017年,陕西货运量163079万吨(不含航空),占全国的3.4%,占比较客运量低0.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5位,铁路和公路分居第316位。货物周转量3761亿吨公里,仅占全国的1.9%,居第17位。同时与经济总量相近省份相比,货物运周转量仅分别相当于安徽、辽宁的32.9%29.5%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脉,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近年来,陕西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和大数据产业“西部云高地”,逐步打造中国西部金融中心,乃至一带一路区域金融中心。 

 

  从金融业发展看,呈较快增长模式。陕西金融业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金融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不足2亿元开始,以每年增加33亿的速度快速提升至2017年的1300亿元,年均增长12.8%,高于同期GDP增速2.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也从2%提升至6%,成为陕西又一新的支柱产业。 

 

   

 

  从社会融资规模看,居全国前列,但总规模较小。2017年,陕西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5926亿元,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3位,但融资规模增量仅相当于第一名广东的26.8%,较四川少1465亿元,居西部第二位。各省(市、区)间社会融资规模差异较大,陕西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仅占全国的3.3%,而广东一家就占全国的12.3%,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过万亿元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总和占全国的35%

 

  

 

  从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看,呈资金外流。201712月末,陕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7784.01亿元,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5位,但贷款余额为26679.06亿元,居全国第17位,呈现存款较多,贷款较少的局面,也表明陕西存款存在外贷现象,实体经济对资金的吸纳能力有限。

 

  从资金流动看,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中心。根据城市数据团对启信宝的全国1.1亿家企业样本数据库近五年(2013.1-2017.6)所有企业间的投融资信息,通过建立城际投资的全国城市拓扑关系网络,清晰的看到中国城际产业资本控制形成以“北上深”为中心的城市网络。从近五年对外控股型投资笔数最多的10个城市看,北京、上海、深圳居前三名,西部城市仅有成都在榜,且居第10位。同时,吸引外来控股型投资笔数最多的前三名城市仍然是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居第10位。由此来看,当前我国资金流动旋涡的中心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西部地区以成都为中心。 

 

   

 

  (四)创新供给能力持续增强,但技术外流明显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促进军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创新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

 

  从研发投入看,呈快速增加。2017年,我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60.94亿元,比2000年增长8.3倍;R&D经费投入强度2.1%,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2017年我省36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我省主持完成14项通用项目,数量居全国第四位;全省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达到3139项,是2000年的5.9倍。 

 

  从研发成果看,专利数量迅猛增长。全省专利申请由1985年的302件迅猛增加到2017年的98935件,增长了326.6倍,其中发明专利4.66万件,增长106.5%,增幅居全国第一位;专利授权量由1985年的5件增加到34554件。 

 

  从成果转化看,技术转化能力较差。陕西拥有大量科研成果,但从科研成果向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技术转化能力较弱,造成技术大量外流孵化。2017年陕西技术市场交易额超过920亿,居全国第4位,但2016年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居全国第20位,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居第19位,反映出陕西新技术没有较好的转化为新产品。

 

  三、当前陕西流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市场体系不完善,对外开放度不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发展中仍然存在行政性垄断、地区封锁、市场分割以及重要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商品和要素尚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完全自由流动,阻碍着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陕西的市场体系发展更是滞后,根据我国学者樊纲等人的研究,2016年我省的市场化指数在全国各省居第18位,相当于第1位浙江的67.5%,相当于安徽和辽宁的89.7%95.7%。非公经济占比虽已过半,但是仍大幅低于全国及发达省份,民营企业实力不强,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陕西只有4家。

 

  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从陕西情况来看,我省对外贸易依存度2017年为12.4%,居第17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1.2个百分点,对外开放程度明显不够,利用外资水平较低。

 

  (二)会展经济发展滞后,技术交易市场有待完善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7》,2017年国内共举办4022个展览会,其中,采集到面积的经贸类展览会3663个,展览会总面积约为12379万平方米。分区域看,华东地区举办展览会数量最多,占全国的40%;西北地区最少,仅占全国的4%。分省市看,我国境内举办展览会数量最多的前三个省(市)依次是上海、广东和北京,其中上海共举办659场,较2016年增加269场,占全国的18%;广东534场,增加190场,占15%;北京373场,增加109场,占全国的10%;陕西共举办79场,较四川少59场,较辽宁少53场。

 

  目前,陕西技术交易平台数量少,对全省技术市场服务能力仍有待提升,技术交易市场仍有待建立健全。陕西虽然技术合同交易额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但并没有因此发展出较强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因此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技术交易平台。2016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开发支出与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为1:6.5,而全国为114.8,每一元投入产出较全国水平低8.3元,居全国第30位。

 

  (三)营商环境不佳,“五上”企业数量偏少

 

  营商环境是决定招商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数量多少的直接决定因素。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34个城市企业办理施工许可所花时间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办理施工许可所花时间总长在34个城市中由长到短排序,居第4位,比花时最少的宁波市多560日。其中需要实际办理事项比最少的海口多18项;住宅类项目实际所花时间比最少的沈阳多551日;工业类项目实际所花时间比最少的海口多792日。 

 

  截至2017年末,陕西“五上”企业总量达到20610个,仅占全国的2.1%,相当于江苏的19.6%、浙江的24.4%、安徽的50.3%、四川的52.4%、辽宁的80.3%、重庆的83.5%

 

  (四)工资水平不高,对人才吸引力不足 

 

  流动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相对新生的行业,拥有人才特别是物流、管理等专业性人才,是流动经济能否成功发展壮大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对人才吸引的最大最重要因素就是当地的工资水平。从当前我省居民收入水平来看,处于全国下游水平。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35元,居第20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比全国低5339元;增长9.3%,居西部第6位,仅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10元,居第18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86元,仅相当于第1名上海的49.2%2016年,陕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1626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9.3%,居第19位,仅相当于第1名北京的50.2% 

 

  除此之外,受我省偏重产业结构影响,高端、新兴和高技术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 

 

  四、促进陕西流动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推动流动经济发展,让资金、人才、信息等各种要素能在陕西最快的流通,成本最低的流通,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全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加速流动经济发展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资源的流动性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一个经济机制优劣与否、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资源畅通流动的重要前提是良好的营商环境,会展经济则是流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陕西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较大,与西部的重庆、四川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吸引的会展数量西安与成都存在较大差距。2017年西安承办展览数量仅占全国的2%,与成都占比相比低3个百分点。 

 

  因此,我们要立足陕西、放眼世界,从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出发,对标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核心评价指标,推进简化施工许可证办理程序、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等十大行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要借助西安已有的知名会展,如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农高会等展会,用好物流中心、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吸引领事馆、签证中心、大型企业、金融和商务代表机构来陕聚集,增强国际高端资源要素的吸附力和整合力,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既畅通其流、又汇聚融合,为我省流动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二)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开放经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受到沿线国家的热烈欢迎和强烈支持,陕西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是各种要素聚集流动的关键节点,是陕西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同时,陕西扩大对外开放有着良好的条件,但对外开放起步晚,经济外向度较低,要素聚集力不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层次还不高。因此,对外开放既是陕西发展的短板所在,也是追赶超越的希望所系。我们要更加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充分发挥好和利用好陕西综合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的优势,强化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理念,高水平建设陕西自贸区,着力打造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丝绸之路金融五大中心,不断增强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能力,努力使对外开放成为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新优势。 

 

  (三)加快改革步伐,消除流动流通障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前我国的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枢纽,要用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魄力,来加快各项改革的步伐,通过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流动体系。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改革,下大力气破除影响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要素流动的障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全面开放竞争新优势,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改善各方面因素以吸引资源的流入,形成靶心效应,吸引人才流、资源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进一步活跃以商贸、物流、旅游、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流动经济。 

 

  (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抢占流动经济制高点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促进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是创新经济、绿色经济、开放经济、共享经济,也是充满活力、代表未来的新经济。从全社会角度看,数字经济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因此,我们要先人一步,抢占先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早在20158月,陕西就启动了“秦云工程”,这是陕西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实施《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五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20177月,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浪潮集团的技术研发中心、西北运营中心等落户西安高新区。目前,陕西大数据产业正在建设“西部云高地”。到2020年,陕西计划初步建成整个产业的生态体系,争取能够培育15户大数据龙头企业,争取培育300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整个大数据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

 

  (五)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加速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20177月,《陕西省“十三五”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规划》提出,西安要建设“一带一路”区域性金融中心。2018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简称《通知》),该跨境人民币新政的推出,对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有重要意义。据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统计:截至目前,跨境人民币新政在陕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个人项下雇员工资、赡家款等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强烈。从新政发布到一季度末,陕西完成个人其他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107笔,累计金额264.67万元,其中雇员工资44笔,共计119.21万元,涉及老挝、赞比亚、印度尼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在2017年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西安金融综合竞争力居副省级城市第8位。下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在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政策等方面简化流程、放宽限制、下放权限等,进一步提高自贸试验区内市场主体贸易投资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争取早日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内实体经济(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