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10-10 09:10
字号:
打印

——改革开放40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投资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项目建设成就斐然,带动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全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全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一、投资规模跨越式发展,增长转向中高速

 

  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三次跨越。197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20.35亿元,1990年跨上百亿台阶,达到103.72亿元;2003年跨上千亿台阶,达到1278.72亿元;2011年跨上万亿台阶,达到10023.53亿元;2017年达到23819.38亿元。

 

  1979-2017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97万亿元,年均增长20.2%,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投资增长进入快车道,“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高达34.4%,比“十五”时期提高14.6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20.6%2016年、2017年分别增长12.1%14.4%,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实施,投资开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二、投资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投资结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持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

 

  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1978年,全省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高达84.5%,非国有经济投资占比仅为15.5%,其中集体经济投资占比9.4%,个体经济投资占比6.1%。国有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投资主体较为单一。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非国有经济投资快速增长。1979-2017年,全省国有经济累计投资7.35万亿元,年均增长18.1%;非国有经济累计投资8.62万亿元,年均增长24.7%,高于国有经济投资增速6.6个百分点。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发展混合所有制作为当前深化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投资主体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2017年,全省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3.3%,其中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占48.6%,集体经济投资占1.4%,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占1.7%,个体投资占1.6%

 

  资金来源多渠道拓展。1978年,全省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资金占比84.2%,自筹资金占比仅为15.8%。随着我国投融资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项目建设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一融资渠道被打破,逐步形成了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体、国家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等多种渠道并存发展的新格局。2017年,全省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7.2%,比1978年下降77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占比72.4%,比1978年上升56.6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占比9.9%,债券、利用外资及其他资金来源合计占比10.5%。企业自筹资金成为项目建设主要资金来源,表明企业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逐步完善,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显著提高。

 

  投资结构更加优化。1978年,全省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565.832.7,第二产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偏低,发展滞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投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苹果、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品牌享誉世界。二是坚持“工业强省”战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投资逐步由传统的纺织、冶金、机械等产业向高新技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转移。三是紧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第三产业投资规模不断壮大。2017年,全省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6.823.969.3,第三产业快速崛起,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完成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

 

  三、工业投资结构优化,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特别是省第十次人代会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全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科技、人才优势,做大做强能源工业、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能源化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高度聚集,进一步提高了工业体系的竞争力。从三大区域看,陕北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关中地区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并被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产业带;陕南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冶金、中药、食品加工等产业优势突出。

 

  能源工业转型升级。能源工业是我省经济的支柱产业,1979-2017年,全省能源工业累计投资2.01万亿元,年均增长18.2%。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高达29.5%,比“十五”时期提高16.9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6.7%2013年和2015年,延长石油集团、陕煤化工集团先后进入世界500强,我省成为西部地区唯一拥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省份。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全省积极适应变化,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资源深度转化利用成效显著。实施了华能段寨煤电一体化项目、中煤榆林甲醇醋酸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靖边能化园区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清水工业园大型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延安180万吨/年甲醇及深加工项目、未来能源100万吨煤液化工项目、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逐步形成了煤电化、油炼化以及煤电与特色载能工业一体的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为能源工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全省由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转变。

 

  装备制造业长足发展。作为我省经济的支柱行业,装备制造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仅次于能源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紧抓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逐渐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和产业集群。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谋划和实施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和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内容涵盖输变电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石油钻采设备、冶金煤炭重型装备、风电新能源设备、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装备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十一五”时期全省装备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1426.51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4.1%,比“十五”时期提高27.3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投资4971.70亿元,年均增长29.4%。西安航天基地通航产业园项目、拓日新光伏电池生产线、天宏多晶硅项目、比亚迪20万辆汽车及发动机扩建项目、吉利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一批大项目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向特色化、高端化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10年,我省明确重点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启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之路。2011年省政府先后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紧抓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天经济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力度,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二五”时期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投资8798.59亿元,年均增长17.1%。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外资单体项目——三星电子高端存储芯片项目落户西安,带动GE通用电气、美国空气化工等上百家配套企业落户西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3D打印、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器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加速聚集;宝钛、西部超导、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金堆城钼业等一批新材料企业已具备国际领先水平;强生全球供应链生产基地项目落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比亚迪西安新能源汽车基地、吉利年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等大项目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我省新的优势产业。

 

  四、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斐然

 

  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抢抓中央支持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1979-2017年,全省交通运输邮电业累计投资1.47万亿元,年均增长20.2%

 

  一是公路建设突飞猛进。1979-2017年,全省公路运输业累计投资9234.42亿元,年均增长24.7%1979年我省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规划建设,结束了我省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拉开了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1986年开工建设的西部第一条高速-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标志着陕西成为中国最早建设高速公路的省份之一。2003年陕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2007年突破2000公里,2010年突破3000公里,2014年突破4000公里,2015年突破5000公里,2017年达到5279公里。省内98个县区已连通高速公路,省内当日往返、周边中心城市当日到达的“一日交通圈”和“两环三纵六辐射七横”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2017年,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1.7%,总里程828公里的沿黄公路全线贯通。二是铁路建设成就斐然。1979-2017年,全省铁路运输业累计投资2831.93亿元,年均增长15.4%2017年,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速高达34.1%,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300公里,年货运量突破3.9亿吨,客运量达到0.89亿人次。新增高铁通车里程389公里,创历年之最,高铁通车总里程达到856公里。宝兰、西成高铁建成投运,西安北客站至咸阳机场、西安至韩城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西安成为高铁通达全国省会城市最多的城市之一,“两纵五横三枢纽”骨架网基本形成,“米”字型高铁网加快构建。三是航空运输建设蓬勃发展。1979-2017年,全省航空运输业累计投资299.28亿元,年均增长25%1991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为我国六大区域性航空枢纽之一,以及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障能力最强的干线机场和国际定期航班机场。2012年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投运,2015年机场国际指廊投运,2017旅客吞吐量达到4186万人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同时加快省内支线机场建设,榆林机场二期、汉中机场三期、延安机场迁建等项目加快建设,逐步形成了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核心、骨干机场与其他小型支线机场为支撑的“一主多辅、干支结合”的机场布局,为全省追赶超越和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四是邮电通信业日新月异。1979-2017年,全省邮电通信业累计投资1401.98亿元,年均增长23.1%,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电信业在通信网络建设、用户规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移动网络实现了从3G“突破”到4G“并跑”到5G的“超越”,物联网、云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领域技术日新月异,智慧城市网络建设、宽带乡村示范工程、中国电信智慧云服务基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陕西数据中心、中国邮政西北航空电商物流中心、申通、圆通快递西北地区转运中心等一批大项目推动“数字陕西”建设加快。阿里巴巴、京东、苏宁、菜鸟物流等20多家电商龙头企业在陕西设立区域总部,带动邮政物流行业快速发展。2017年,全省邮政营业网点达到1802个,快递服务网点达到5752个,邮政普遍服务作用尽显。

 

  五、民生事业大力推进

 

  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加大民生领域投资力度,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精准发力脱贫攻坚,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一是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加大。近年来,全省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投入,特别是2007年全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以财政中期预算为保障的“民生八大工程”,涵盖教育、就业、卫生、社保、住房、基础设施、文体、社区服务等方面,财政民生支出从2007年的75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662亿元,五年间财政民生投入累计达9255亿元,年均增长28.7%2013年起确定把新增财力的80%和财政收入的80%用于民生,财政民生支出从2013年的295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970.8亿元,五年间财政民生投入累计达1.73万亿元,456万群众告别绝对贫困,实现了由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的历史性跨越。2017年,我省重点水利工程完成投资47.98亿元,引汉济渭、延安榆林黄河引水等工程进度加快,东庄水库建设启动,汉江综合整治、渭河生态区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批义务教育学校、职业院校、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医院、养老院等项目开工建设。二是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2017年,全省城市建成区总面积达1198.96平方公里,比1978年增长了5倍多,城市人口达1572.41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近6倍,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城镇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2.1%37.4%11.4平方米,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5.4%88.9%2013-2017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186.26亿元,开工建设住房174.66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112.25万套,累计发放租赁补贴86.4万户。三是脱贫攻坚成果显著。自2009年被列入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份以来,全省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3.8万户,290多万贫困群众实现了住有所居。解决改善饮水安全问题,2017年农村饮水工程完成投资23亿元,创历史最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受益人口323.7万人,是实施饮水安全项目以来年度投资最大和解决人数最多的一年。大力推动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2013年以来全省35个重点示范镇累计完成投资660.76亿元,带动镇区人口增加63.61万人,解决了7.26万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2016-2017年,移民搬迁工程完成总投资223.33亿元,共开工建设住房18.08万套,已竣工17.73万套,安置42.75万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