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四十年奋进铸就骄人成绩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四十年奋进铸就骄人成绩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10-08 09:25
字号:
打印

——改革开放40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特殊年份回望,波澜壮阔的四十年,陕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快速提高,综合实力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强,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消费市场发展亦取得骄人的成就。在国家及地方政策引导下,陕西消费市场经过不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拓宽消费服务领域,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全省消费市场营销网络日趋完善,消费市场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商贸流通企业繁荣活跃、商品供应丰富多样、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商品流通领域兴旺发达、市场总量持续扩大的大好局面。

 

  一、商业经济发展繁荣,经济贡献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3.84亿元,是1978年的243倍,年均增长15.1%2017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万元,是1978年的177倍,年均增长14.2%。随着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有所增加,商业经济整体实力增强,在消费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批发和零售业行业增加值达到1762.33亿元,是1978年的323倍,年均增长16%,比GDP年均增速快0.6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率快速提高,推动消费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17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6.8%,比1978年提高40.5个百分点。城市的扩张发展,使得更多居民享受到城镇不断繁荣的商品供给,进而推动了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四十年来,城镇市场零售额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作用更加突显。2017年,全省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270.55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88.3%,年均增长17.9%;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965.82亿元,占比为11.7%,年均增长10.3%。城镇市场优势明显,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三、商贸企业发展迅速,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市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企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陕西重视商贸企业的培育支持,涌现出民生、金华、开元等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同时引进华润万家、永辉、金鹰、万达等全国知名企业。近几年来电商企业迅猛发展,京东、唯品等大牌电商进驻陕西,同时,西安创客、美农科技、哎呦喂等本土电商企业快速崛起。2017年,全省共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4916家,是1998年的24.6倍,年均增长18.4%;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商品零售额4387.69亿元,是1998年的68.9倍,年均增长达到25%。其中以电商为主导的无店铺零售企业270家,占限上零售业企业的7.2%

 

  企业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企业的规模、效益都显著提高,远远超出历史水平。随着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的快速发展,陕西贸易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不断扩大,为陕西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433.21亿元,是1998年的34倍,年均增长达到20.4%;资产总计达到4321.3亿元,是1998年的17.3倍,年均增长达到16.2%;实现利润总额为263.83亿元,而1998年还未过亿,年均增长达到48.2%

 

  四、多元经济竞相发展,市场活力不断激发

 

  新中国成立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变和完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所占份额和比例不断变化,决定了不同时期经济体制的差异。截至1979年末,全省共有商业网点4.46万个,其中,国合商业网点4.29万个,占网点总数的96.2%,非公有制网点0.15万个,占网点总数的0.06%。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实现的零售额占到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97%,而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仅占到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0.1%2.9%,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显受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消费品流通领域中,国有和集体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商贸流通体制和商贸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营主体快速分化,新的经济成份大量涌现,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参与商业经营,在流通领域出现了百业经商,百舸争流的景象。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以其经营灵活、价格低廉、伸缩性大、适应市场供求形势变化快捷等特点,在市场发展中显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所占市场份额逐年攀升。截至2017年,全省共有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7070家,其中,国有和集体控股企业350家,占全省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的比重为10.7%,其实现的零售额占到限上企业零售额的23.7%;私人控股企业5625家,占全省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的比重为79.6%,其实现的零售额占到限上企业零售额的52.6%;港澳台商和外商控股企业102家,占全省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的比重为1.4%,其实现的零售额占到限上企业零售额的11.9%;其他企业占全省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的比重为8.3%,其实现的零售额占到限上企业零售额的11.8%

 

  五、交易市场厚积薄发,商品流通积极活跃

 

  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使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在农产品、服装、小商品和部分生产资料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诸如咸阳新阳光西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锦绣国际商贸城有限公司、陕西省生产资料第一交易市场、西安粮油批发交易市场、西安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等一些市场已经发展成为辐射西北乃至全国的消费品采购中心。2003年末,全省有亿元市场11个,到2017年末已发展到51个,增加了40个,年均增速11.6%2017年末全省亿元市场摊位数3.6万个、比2003年增加了2.5万个,年均增速8.8%;年成交额达到878亿元,是2003年的21.8倍,年均增长24.6%

 

  六、商贸连锁快速发展,流通效率不断提高

 

  连锁经营实行集中统一化管理、标准化商品与服务、专业化分工,以及集中化采购与配送等形式,它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扩大销售,实现低成本经营,减少经营风险,从而使连锁企业具有价格优势、服务优势和便利优势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商贸企业连锁经营取得快速发展,极大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促进了陕西商贸流通现代化发展。2017年,陕西批发零售业连锁门店3014个,是2008年的6.4倍,年均增速为22.8%;实现销售额985.4亿元,是2008年的7倍,年均增速为24.2%。住宿餐饮业连锁门店数282个,是2008年的9.7倍,年均增速为28.8%;实现营业额17.82亿元,是2008年的13.5倍,年均增速为33.5%

 

  七、网络销售异军突起,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初步发挥,陕西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发展较快,形成了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网店和商业综合体成为消费的新商业模式。

 

  “网购”由于它的便利性及价格上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已成为新兴购物方式,因此发展迅猛。2014年之前,陕西无店铺零售以邮购和电视、电话零售为主,网络零售呈现小、散、弱的发展状态,2014年随着京东等大型网上零售商在陕西落户,使陕西互联网零售开始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据统计,2017年按卖家所在地分,陕西实现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951.7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

 

  城市商业综合体是以区域为中心、以购物中心为主导,融合了商业零售、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项城市主要功能活动,面向各类消费人群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大型建筑综合体。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涌现为传统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08年万达进入西安,从此,陕西商业综合体发展走上快车道。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商业综合体已经达到38家,入住商户总数为4606家;全年总客流量高达2.26亿人次,同比增长11.4%;实现销售额136.45亿元,同比增长18.5%

 

  八、消费能力快速提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也水涨船高。2017年,陕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810元,是1978年的99.4倍,年均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265元,是1978年的76.6倍,年均增长11.8%。收入的不断增长使得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不断提升,随着市场的不断繁荣,供给端改革不断推进,人们消费能力快速提高,尤其进入新世纪后呈爆发式增长。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从1978年的33.37亿元,到1997年的552.37亿元,近20年间突破500亿元,2003年达到1010.95亿元,6年间突破1000亿元,2013年达到5245.04亿元,10年间突破5000亿元,2017年达到8236.37亿元,接近9000亿元,消费能力持续快速提升。

 

  随着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快速提升,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大众消费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享受型、健康环保型转变,人们对科技产品需求更为强烈,居民消费呈现个性化、时尚化,消费热点和亮点不断涌现。

 

  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类别统计中反映出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换代。

 

  一是金银珠宝和化妆品类商品持续热销,尤其是金银珠宝类商品消费成为居民保值增值的新手段和综合避险的新产品。2017年,金银珠宝类零售额83.06亿元,是2000年的51.9倍,年均增长26.2%;化妆品类零售额81.44亿元,是2011年的38.8倍,年均增长24%

 

  二是汽车成为推动市场消费的主打商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还在被温饱问题困扰着,从没想过小轿车会进入寻常百姓家,四十年来,生活的奇迹不断涌现,汽车已进入中国亿万群众的家庭。尤其是近2000年以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汽车特别是私家车消费发展速度空前高涨,成为消费市场新的支撑点和增长极。2017年,汽车类零售额1132.75亿元,是2000年的891.9倍,年均增长49%

 

  三是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建筑及装潢类、家具类、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和升级。2017年,建筑及装潢类零售额达156.66亿元,是2000年的97.9倍,年均增长16.5%。家具类零售额164.32亿元,是2000年的95.5倍,年均增长3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07.16亿元,是2000年的15.5倍,年均增长17.5%

 

  四是新型时尚文化消费逐渐引领市场潮流,成为消费市场的又一新亮点。2017年,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70.97亿元,是2000年的47.3倍,年均增长25.5%。;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7.83亿元,是2000年的50.8倍,年均增长26%

 

  五是通讯器材类商品升级换代较快。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P机进入中国,90年代手机开始慢慢出现,2000年之后手机在中国越来越普遍。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手机的功能得到极大扩展,手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讯工具,逐渐成为时尚、休闲、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性消费品。特别是苹果等新型国外手机进入国内市场,同时,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新型国产智能手机迅速崛起,手机的更新换代逐步加快。因而通讯器材类商品销售实现快速增长。2017年通讯器材类零售额129.88亿元,是2000年的733.8倍,年均增长47.4%

 

  九、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住餐市场繁荣兴旺

 

  七十年代末,人们的生活还处于解决温饱问题,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步入了人人吃饱吃好的岁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百姓的生活不断向高品质发展,外出就餐、旅游等成为人民生活最常见的休闲方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人们生活、工作等出行的不断增多,以及餐饮文化的兴起,陕西住宿和餐饮业发展迅速,经营规模迅速扩大。2017年,全省限额以上住宿企业达到879家,四星级以上酒店74家,与之标准相当的酒店、商务酒店、快捷酒店等发展迅速,形成满足不同档次需求的酒店市场,而1978年仅有4家高档酒店宾馆。2017年,全省实现餐饮收入840.09亿元,是1978年的636倍,年均增长18%。经营主体多元化,民营投资成为住宿餐饮业发展的生力军,2017年,全省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私人控股企业占比高达87.6%;经营模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发展,从单一的门店营销,菜单点菜现金结账,到如今的外卖、团购平台盛行,甚至已经出现无人智能餐厅,在线支付成为主要支付手段,信息技术在餐饮的食材采购、系统管理、营销交易、支付点评等方面全面渗透和深度扩展;人们的餐饮消费理念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吃饭难”到“吃特色”,今天,餐饮业已经成为人们交际休闲的一种方式,消费者更加的重视就餐体验,食材及烹饪是否健康,菜肴和环境是否蕴含文化,互联网上的口碑如何等。在商务、休闲、旅游方式不断升级变换中,住宿餐饮消费实现跨越式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创新、内涵不断丰富。

 

  回顾过去,四十年锐意改革,成就不凡伟业。展望未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繁荣发展,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消费品市场更加兴旺,百姓生活更加富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在奋斗中逐步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