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
改革开放如春风化雨,造就了万木峥嵘的大好局面,陕西建筑业获得迅速发展,从计划经济时期依靠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在产业化新路子上逐步壮大。在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全面审视陕西建筑业发展历程和客观评价其经济地位是建设西部强省的需要。
一、改革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取消了对建筑业实行的经常费制度,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步入了产业化发展的轨道。从1984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和建设部的安排,陕西建筑业率先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开放建筑市场,经过了长期的改革、调整和适应,陕西建筑业企业逐渐在改革的大潮中站稳了脚跟,焕发出了活力,从1990年后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经过四十年的努力,全省建筑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已逐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技术实力雄厚的建筑勘查、设计和施工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一)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建筑施工队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以后,全省建筑业步入了艰辛的改革历程,经过两层分离以及资质转换,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以专业施工队伍为骨干、劳务分包为依托、国有与民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举、总包与分包、前方与后方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组织结构,建筑业集约化经营逐渐增强。截止2017年,全省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以下称资质内建筑业企业)2543个,年末从业人员138.07万人,拥有总资产6203.5亿元,所有者权益1730.01亿元。2017年,全省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达6243.17亿元,是1978年的720.92倍。在全省2543个资质内建筑业企业中,施工总承包企业1991个,年末从业人员128.5万人,2017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720.14亿元,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91.6%,其中特、一级企业263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994.9亿元,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63.99%。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12个,年末从业人员9.6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07.33亿元,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8.1%。除此以外,在全省城乡还活跃着一支资质以外建筑业企业和个体经营建筑队伍,据2014年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全省资质以外建筑业企业9009个,从业人员25.5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16.2亿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省这支建筑大军不仅在省内,而且在省外和国外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固定资产,使我省国民经济各领域都获得了迅猛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17年与改革开放初相比,全省建筑业总产值为1978年的720.92倍,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8.4%,比1957-1978年平均增长速度高13.7个百分点。分阶段看,1978-1990年为改革开放的起始和准备阶段,建筑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1.6%;1991-2017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年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1.1%。从产业规模看,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在1962年突破1亿元大关,到1983年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用了21年;1995年突破百亿元大关,用了12年,直到2007年突破千亿元大关也仅用了12年时间,而后两次的大飞跃比前一次的飞跃少用了9年时间。
2017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为22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58.9倍,平均每年增长11%;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0.2%,比1978年提高3.5个百分点。
(二)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建筑施工企业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大力提升机械化和装备技术水平,普遍配备和使用现代化的、大型的、大功率的挖掘、起重运输、搅拌、建材加工等国内外先进设备。1985年,全省建筑业拥有施工机械设备5.35万台,施工机械总功率仅为60.55万千瓦,机械设备年末净值为4.47亿元,技术装备率为2094元/人,动力装备率为3.18千瓦/人。到2017年末,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拥有施工机械设备28.26万台,施工机械总功率653.4万千瓦,机械设备年末净值达153.3亿元,技术装备率达11104元/人,动力装备率达4.7千瓦/人,分别比1985年增长4.3倍、9.8倍、33.3倍、4.3倍和48%,混凝土搅拌、垂直运输、土方开挖已全部实现机械化。在施工装备大量增加的同时,建筑技术不断创新,一些具有国内和国际最新水准的工艺和技术已被建筑企业所采用,建筑施工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广泛采用使工程进度大大加快,建设周期大大缩短,工程质量大大提高。
(三)建筑业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技术革新提高了劳动效率。到2017年,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08219元/人,比1985年增长60.6倍。在产品质量方面,陕西建筑业也是奖牌盈庭,享誉国内外。同时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亏损企业逐年减少,实现利润和税金总额逐年上升。2017年,全省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341.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70.8亿元,产值利税率达到5.5%,产值利润率达到2.7%;以上四项指标均为近年来最好水平,其中实现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比1985年增长236.4倍和1707倍。
(四)开拓省外市场成果突出。随着改革的深入,陕西建筑企业对外开拓市场的能力逐步增强,省外建筑市场不断扩大。目前已在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广西等近33个省开拓了建筑市场,其中在河南、广西、贵州、甘肃等4多个省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均达100亿元以上。2017年,全省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在外省施工完成产值1924.2亿元,占全省建筑施工产值的30.8%,其中,具有二级以上(包括施工总承包特级、一、二级和专业承包一、二级企业)建筑业资质等级的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施工产值1920.4亿元,占全省在省外完成的建筑施工的产值99.8%,充分体现出龙头企业在省外建筑业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以及雄厚的实力和较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在进入国际市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2017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营业额达到237.5亿元,为陕西建筑业对外经济业务不断扩大奠定了基础。
(五)为社会扩大就业和城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1985年开始,在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推动下,从政策上打破了所有制界限,过去受到限制发展的城镇集体建筑企业,转而变为鼓励发展,并允许农村建筑业队进城承揽施工任务。同时,在用工制度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固定职工逐年减少。这些措施,加之建筑业的快速增长,促使大量农民工向建筑业转移。如今,到处都能见到农民工活跃在建筑工地上,到2017年末,全省建筑从业人员达到138.07万人,比1978年增加117.17万人,增长18%,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员均来自农村。建筑业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二、陕西建筑业的结构和特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根据建设156项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先后从华东、东北、华北、中南等区和军队调入一大批建设队伍,组建了各种专业配套的建筑安装企业和事业单位,到1957年末,全省国营建筑队伍发展到11.5万人,奠定了陕西建筑业的基础,后经三线建设时期,陕西国营建筑队伍又得到进一步增强。陕西建筑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提升,形成了以中央国有企业为主体,各层次各类型企业竞争发展的格局。
(一)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绝对优势。2017年全省资质内建筑业企业2543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74个,仅占企业总数的10.8%;但全年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达3801.27亿元,占全省资质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的60.9%。拥有总资产4108.27亿元,占66.2%。相比之下,非国有经济十分弱小,2017年全省集体建筑业企业185个,拥有总资产仅359.1亿元,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565.8亿元,分别占全省资质内建筑业的7.3%、5.8%和9.1%;私营建筑业企业1957个,拥有总资产1672.4亿元,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1747.4亿元,分别占76.9%、27%和28%,集体和私营建筑业企业相加,总资产也只占全省资质内建筑业的32.8%,建筑业总产值占37.1%。
(二)从行业分组看,房屋和土木工程雄居首位。2017年,全省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企业2055个,占全省资质内建筑业企业的81%,完成得建筑业总产值5715.6亿元,占全省资质内建筑业企业的92%。但在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企业中,土木工程建筑业企业只有621个,仅占30%,完成的土木工程产值2413.7亿元,占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总产值的42.2%,可见土木工程业的企业数虽少于房屋建筑业,而完成的产值却占将近一半。主要是陕西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使铁路、公路、隧道和桥梁等建设发展迅猛,产值大幅增长,据统计,2017年这个领域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占整个土木工程的近80%,成为全省建筑业的一大亮点。
以上资料表明,陕西建筑行业中,国有、中央省属企业仍雄居主导地位,是支撑全省建筑市场的龙头企业,同时说明陕西集体、私营、股份制及其他经济成分的建筑业企业的发展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