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2017年陕西果业发展情况报告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2017年陕西果业发展情况报告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07-20 09:00
字号:
打印

规模扩大面积产量齐增长 布局优化质量效益双提升

 

  2017年,全省各级果业主管部门坚持以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苹果“北扩西进”、猕猴桃“东扩南移”战略,全力抓好果业生产工作,全省果业呈现稳中向优的发展态势。初步统计,全省实现果业增加值432.5亿元,比上年增长5.5%,占全省种植业增加值33.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一、全省果业发展情况

 

  (一)果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果业布局持续优化

 

  2017年,全省果业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果业种植面积、果品产量稳定增长。据统计,全省园林水果面积1987.30万亩,比上年增长4.8%,园林水果产量1801.02万吨,增长5.1%

 

  分品种看,苹果产量1153.94万吨,增长4.8%;梨产量110.37万吨,增长5.9%;柑橘产量54.06万吨,增长5.9%;桃产量84.61万吨,增长7.4%;猕猴桃产量138.97万吨,增长5.9%;葡萄产量68.15万吨,增长3.2%;红枣产量87.23万吨,增长5.0%

 

 

  近几年,果业主管部门不断抓好区域布局,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种植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苹果、猕猴桃生产的同时,优化品种结构,鼓励依据本地资源禀赋,发展时令水果。葡萄、桃等水果得到快速发展。

 

 

 

  (二)果农生产信心足,果园生产投入平稳增长

 

  2017年,苹果、梨、猕猴桃、柑橘的生产性投入均有所增加,红枣投入下降。果业监测数据显示:全省苹果亩均生产投入2268.84元,比上年增加85.76元,增长3.9%,其中:肥料、农药、套袋、雇工投入分别占总投入43.9%10.8%13.8%24.7%,肥料、农药、雇工投入分别增长4.5%1.0%11.9%,套袋投入下降10.6%

 

  梨亩均生产投入1998.35元,比上年增加30.12元,增长1.5%,其中:肥料、农药、套袋和雇工亩均生产投入分别占总投入41.0%17.5%9.7%19.6%,农药、套袋、雇工投入分别增长10.4%4.8%1.5%,肥料投入下降2.5%

 

  猕猴桃亩均生产投入1928.7元,比上年增加77.7元,增长4.2%,其中:肥料、农药、套袋和雇工亩均生产投入分别占总投入59.8%6.1%3.4%18.8%,肥料、农药和雇工投入分别增长5.6%3.0%4.2%,套袋投入下降6.8%

 

  柑桔亩均生产投入665.03元,增加12.43元,增长1.9%,其中:肥料、农药和雇工亩均生产投入占总投入26.1%14.5%47.9%,肥料、雇工投入分别增长5.1%0.7%,农药投入下降0.4%

 

  红枣亩均生产投入124.16元,减少17.11元,下降12.1%,其中:肥料、农药和雇工亩均生产投入占总投入43.4%11.2%32.6%,雇工投入增长10.9%、肥料、农药投入下降27.4%14.8%

 

  (三)果品销售形势总体平稳,果品销售价格略有回升

 

  2017年,全省果品销售较为顺畅,晚熟苹果销售形势好于上年。高端水果价高畅销,低端水果销售缓慢。延安市创造性提出苹果“后整理”销售模式,采取分级销售,着力在苹果分拣、包装、冷藏冷链、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有效对接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了苹果附加值。给果农带来了效益。

 

  从销售价格看,销价基本稳定。苹果、梨和柑桔销售价格比上年同期有所上涨,猕猴桃、红枣销售价格略有下降。果业监测数据显示:全省苹果平均销售价格3.36/公斤,同比增长3.1%;梨平均销售价格2.18/公斤,增长1.4%;柑桔平均销售价格3.55/公斤,增长0.3%;猕猴桃平均销售价格4.67/公斤,下降0.4%;红枣平均销售价格4.55/公斤,下降0.4%

 

  (四)果品出口量值双增

 

  我省果品出口势头强劲,海外市场成为重要的果品销售市场。2017年,我省果品出口势头有所抬升,继续保持出口额最大的农产品第一品种。

 

  据海关统计,2017年全省企业自营出口果品40.96万吨,总值26.9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3.7%30.5%。其中鲜果出口9.05万吨,总值5.8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0.6%13.9%;苹果浓缩汁出口31.63万吨,总值20.68亿元,增长67.1%53.9%;其他加工产品出口0.28万吨,总值0.40亿元,分别下降7.3%1.7%

 

  二、全省果业生产新特点

 

  (一)新技术推广助推果业转型升级

 

  全省果业生产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努力提升技术服务。各地加强水果产业的科技创新和研发利用,对水果种植模式、品种培育、土壤改良、产业发展等深入探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宝塔区按照“改”“推”“淘”的布局全面扩大生产规模,改造10万亩老果园,推广省力、易机械化作业的短枝矮化苹果20万亩,淘汰效益差的老品种果园。

 

  白水大力推广苹果新品种瑞阳和瑞雪,严格遵循“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四新理念,按照“品种、品质、品牌”的现代果业发展思路,全县建设10万亩优质瑞阳瑞雪苹果基地。推广普及“旱作栽培、人工授粉、两病综防、有机肥水一体化”四项关键新技术,推广果园机械化耕作,加快推进现代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

 

  千阳县成立苹果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苹果培训学院,依托院校力量开展中等职业技术培训,推动苹果产业技术培训与基地实训规范化、组织管理与食宿接待全程化、技术推广与苹果观光一体化,促进全县苹果产业加快发展。

 

  (二)“小苹果”成农民脱贫大产业

 

  发展产业是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全省各地走出一条“苹果大产业,农民大脱贫”的特色产业扶贫之路。

 

  延安多年来持续发力,坚定不移走小苹果大产业扶贫之路,有效保障了贫困农民的稳定脱贫。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市种植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全市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占总人口的45%,覆盖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70.5%,年人均果业收入5000元以上。苹果产值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南部基地县及北部果业专业乡村占到农民收入的90%以上。以苹果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带动模式成为全国推广的经验。

 

  一场以“三变”为抓手的全新改革席卷榆林,再一次将山地苹果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在一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壮大了苹果产业发展,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三变+山地苹果产业“的改革模式覆盖了8个贫困县,1.59万户贫困户参与到山地苹果产业发展中,果业发展突飞猛进。如今,全市苹果面积75万亩,总产量40.4万吨,产值20.2亿元,山地苹果产业更加枝繁叶茂,果农的甜蜜生活已经开启。

 

  白水县探索出”全托、半托、反托、入股“四种果园托管方式,走出一条依托苹果产业帮扶新模式,带动农户奔小康,产业扶贫成效显著。苹果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果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七成,对农民收入贡献超过四成。

 

  (三)果品品牌建设不断深入

 

  2017年,果业主产区强化品牌观念,在水果品牌的整合、树立品牌形象上不遗余力。延安市集中力量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要求各县市统一使用”延安苹果“”洛川苹果“”梁家河苹果“三个品牌;渭南着力打造”白水苹果“、”蒲城酥梨“;”户县葡萄“、”马栏苹果“、”眉县猕猴桃“等地方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各地在整合品牌的同时,下大力气整治违规使用农药、滥用激素等问题,水果品牌美誉度不断提高。2017年,大荔县对劣质冬枣、临渭区对激素葡萄进行销毁处理,鄠邑区对不合格”户县葡萄“的查处等,有力的维护了品牌形象。

 

  三、做强果业意见建议

 

  白手起家固然不易,高位爬坡更是难得。在全国农产品优势产区中,陕西水果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必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扬优成势,以苹果、猕猴桃等优势水果产业为抓手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让果树成为农民”摇钱树“,让果树成为农村的一道风景。

 

  (一)着力培养新型果业经营主体

 

  目前乡村振兴的瓶颈是劳动力总体年龄偏大、科技素质偏低。在家务农的农民总体呈现一高一低(年龄高、文化水平低),两多两少(女多男少、自学多专业培训少),三不足(农民专项技术人才数量不足、种类不足、管理不足)的特点。当前,从事苹果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一半年龄超过50岁,从体力、精力及接受新事物、新技能的能力不够,已不能适应从事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的工作。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提高农民技术能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培育有开阔的视野、足够的知识、充足的活力的新型农民群体,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鼓励城市个体、集体到农村创业。

 

  (二)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果业仍是家庭小户生产模式占主导地位,以苹果为例,企业生产占1.7%,合作社占9.1%,家庭农场占0.6%,大户占4.1%。在生产经营中各自为政,缺乏组织性。”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虽然起步早、发展快,但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振兴乡村,提高农民返乡热情,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是关键,要让农村生活城市化,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村劳动力职业化,不仅是农业生产能赚钱,而且农村生活有幸福感,农业生产有成就感、荣誉感。

 

  (三)增加果品保鲜储存,延长果品销售时间

 

  水果的特点是时令性强,上市时间集中,往往是短时间大量上市,造成市场短时饱和,价格下跌。要使得水果长时间新鲜供应市场,保持价格相对稳定,维护果业生产正常效益,保证果农利益,增加储藏保鲜规模是关键。在贮藏保鲜上,发达国家60-80%的苹果以气调形式储藏,而我省水果冷藏能力实际有399.9万吨,仅占产量的22.2%,无法满足需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