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供电结构日趋优化 绿色发展有序推进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供电结构日趋优化 绿色发展有序推进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07-19 09:43
字号:
打印

  2017年,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全省电力行业先进产能建设和现有产能升级两手抓,持续推进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和落后产能关停淘汰工作,积极化解煤电过剩产能,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能力,供电结构日趋优化,绿色发展有序推进。

 

  一、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上升,供电结构优化

 

  2017年,全省发电量1814.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其中火力发电1586.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截止年底,全省装机容量4800万千瓦,其中火电3550万千瓦,其中省内自用3190万千瓦、外送36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1250万千瓦,其中水电32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光伏发电52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26%

 

  (一)燃煤发电仍占主导地位,燃气发电下降

 

  全省火力发电中,规模以上工业火力发电158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煤矸石发电和余热、余压、余气发电增速较高,同比分别增长6.9%31%,尤其是余热余压余气的回收利用发电增速高于火力发电27.7个百分点,反映了我省能源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能源循环利用进程加快。燃煤发电量1473.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达81.3%,仍然占主导地位。受今年天然气供应紧张和煤层气发电减少的影响,我省燃气发电量27.88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下降8.6%,其中煤层气发电量2.7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7.9%

 

 

  (二)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新能源发电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17年,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227.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3%,占全部发电量比重的12.5%,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水力发电量142.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7%,风力发电量50.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7%,太阳能发电34.2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1.9%。从近三年数据来看,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发展迅猛,2018年,为贯彻落实省上的五新发展战略,我省将加快发展风电产业和稳步发展光伏产业,新能源将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可再生能源占比有望大幅提高,供电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全省经济稳中向好,用电量保持较高增长

 

  近年来,我省经济持续稳中向好,全社会用电量自2015年探底后,稳步回升,近两年都保持较高的增长。2017年,全省全社会用电1494.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5%,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从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41.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968.33亿千瓦时,增长10.2%;第三产业248.71亿千瓦时,增长8.8%;居民生活235.82亿千瓦时,增长8.7%

 

 

  (一)工业用电需求加大

 

  受化工、水泥、钢铁和有色冶炼行业用电升温影响,我省工业用电需求加大,尤其是重工业用电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全省工业用电量939.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2%,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重工业用电882.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637.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占全部工业用电的67.8%,较上年略有提高。受经济稳中向好的影响,我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均保持10%以上的用电增速,尤其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用电量增速同比增长21.9%,较上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

 

 

  (二)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稳步增长

 

  2017年,全省第三产业用电量248.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较上年增速回落4.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65.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0%,商业、住宿和餐饮业用电70.91亿千瓦时,增长8.7%,金融、房地产、商务及居民服务业用电34.98亿千瓦时,增长6.5%,公共事业及管理组织用电61.91亿千瓦时,增长9.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用电15.78亿千瓦时,增长16.0%

 

 

  2017年,全省居民生活用电量235.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较上年减少3.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用电量146.87亿千瓦时,增长10.6%;乡村居民用电量88.95亿千瓦时,增长5.7%

 

  三、存在问题

 

  (一)资源优势推动火电发展势头不减

 

  我省作为传统能源大省,煤油气资源丰富,煤炭产量稳居全国第三位,凭借资源和地理优势,我省在煤电一体化和热电联产项目上不断发力。2017年,我省自用电源建设有序开展,富平、延安、榆林3个热点项目基本建成,已投产70万千瓦,清水川二期预计今年中期建成,陕能商洛、麟游项目进度过半,华能延安、渭南热电项目实质性开工,火电装机容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燃煤发电仍然占据我省发电主导地位,煤电产能过剩风险依然存在。

 

  (二)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政府补贴成本高

 

  受益于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近年来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已出现大幅下降,但是就目前来看,新能源的生产成本还是很惊人的。目前风力发电的成本是传统火力发电的1.7倍左右,光伏发电成本是火电的3倍左右,为鼓励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政府采取补贴电价的方式对新能源企业进行激励,度电补贴强度较大。导致新能源企业对政策扶持的依赖度较高,受政策调整的影响较大,新能源产业也因此缺乏相应的市场竞争机制,风电、光电还未实现大规模量产,成本还很高,这些使得新能源的发展阻碍重重。

 

  (三)新能源开发利用仍显不足,消纳难问题突出

 

  国家每年下达光伏规模较少,造成我省部分项目建成后不能及时享受国家电价补贴,加上受土地、林地、环保等外部条件限制,部分项目核准(备案)后不能及时开工,影响了我省光伏产业发展的步伐。我省风电、水电和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5%左右,低于国家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和发达省份差距就更大了。我省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在榆林北部6县,该区域处于陕北电网末端,330千伏变电站数量和规模与风电、光伏装机规模不完全匹配,在陕北—关中750千伏二通道未建成前,接入消纳问题仍然突出。

 

  四、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改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

 

  一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太阳能和风能已成为世界多个市场成本最低的新增发电产能,但就目前我国而言,新能源成本还太高。进一步降低成本将为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提供更具说服力的商业理由。在对新能源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项目,要纳入重点规划,优先给予土地、信贷等支持,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进技术革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我省新能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改善我省能源生产消费结构。

 

  (二)着力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

 

  近年来,我省风电和光伏发电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消纳难一直是行业顽疾,可再生能源陷入“边建边弃”怪圈。2018年,我省需认真落实国家《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实施方案》,协调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利用陕北—关中750千伏二通道缓解陕北弃电现象;优先发展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可再生能源就近开发利用;优化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布局,引导风电和光伏发电布局向关中和陕南转移,按照陕南、关中、陕北的顺序调整可再生能源产业布局,优先保障清洁能源发电上网,降低弃风弃光比率,多渠道拓展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三)加快新能源消费替代进程,促进能源绿色发展

 

  根据《陕西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省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7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3%,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3%左右。我省天然气产量虽居全国第一,但是省内冬季缺气却十分严重,很多“煤改气”设备由于缺少气源不能正常使用,导致“煤改气”进程受阻,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离目标差距较大,下阶段需落实气源气量,出台加快我省天然气利用的相关政策,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煤炭主体能源地位短期不变,天然气资源受气源缺口影响增长相对缓慢的情况下,我省只有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培育可再生能源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才能加速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促进能源绿色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