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宣传部安排,1月17日至26日赴陕南三市考核调研2017年度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考核调研期间,先后深入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开展调研,并和各市的宣传、发改、统计、文化、旅游、商务等部门召开三场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通过调研和座谈,对陕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主要做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也及时掌握了陕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陕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领导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共识
结合调研情况来看,陕南各市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都有较高认识。截止考核调研期间,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都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和国有文化企业监管等工作;都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都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并在挖掘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企业、发展文化市场方面有较好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基本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宣传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共识共动和发展格局。
(二)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区域文化特色明显,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众多有利条件。2017年以来,陕南三市紧扣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围绕“五新”战略任务,把挖掘地域特色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实现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比如,汉中市以“两汉三国”文化和生态旅游为支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效果明显;安康市以“中药材之乡”、“中国硒谷”、“中国民歌之乡”、“中国茶乡”等为着力点,积极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成效显著;商洛市立足秦岭风光和秦楚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也取得良好成果。
(三)尚处起步阶段,模偏小、基础薄、底子差
尽管陕南各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总体来看,由于受到经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因素影响,陕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模偏小、底子差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一方面,陕南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为主,文化产业的结构相对单一,文化市场相对脆弱;另一方面,陕南文化产业占全省的比重很低,2017年末,陕南三市拥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01家,占全省的20.5%;实现营业收入68.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不足十分之一;2016年,陕南三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8.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仅为8.5%。
二、陕南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理顺体制,凝聚合力
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陕南三市都在理顺文化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方面下功夫。2017年,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先后都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夯实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基础。同时,陕南三市都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层层分解任务,明确了任务清单,夯实责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形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组织合力。
(二)完善政策,提供保障
在政策保障方面,陕南三市都能结合实际,大力推进中省文化经济政策在本地区的落实,并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文件。汉中市制定了《加快汉中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汉中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四上”企业的通知》等;安康市结合实际出台了《安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印发了《安康市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商洛市出台了《商洛市扎实加强文化建设专项实施方案》,印发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通知》。
(三)项目带动,夯实基础
针对陕南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的短板,各市都在大力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并以此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抓手。2017年,汉中市共实施西汉三遗址保护性开发项目、羌族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张骞文化园开发项目等文化旅游类重点建设项目30个,完成年度投资78.4亿元;安康市积极筹备重大文化项目,其中24个项目进入省级项目库,8个项目进入国家重点项目库,完成年度投资102.6亿元;商洛市建成了安山驿、漫川人家大型根雕佛像玉石博物馆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89.6亿元。
(四)强化考核,传导压力
陕南三市都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管理,层层传导压力。根据《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暂行办法》,汉中市及时出台了《汉中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考核办法》,安康市制定出台了《安康市文化产业追赶超越季度考核点评细化方案》和《市考县区文化产业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商洛市出台了《商洛市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在考核内容上,各市都从发展指标、园区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组织推进等多个方面进行量化,将考核工作提升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措施。
(五)培育企业,做大规模
陕南三市对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培育工作非常重视,并将企业培育作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方面,各市的宣传、文化、工商、编办等有关部门加强合作,联合对本市与文化产业有关的企业进行排查,对一些有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有发展潜力小型文化企业,由政府出面进行整合,并在政策和资金上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各市都在加强与统计部门的交流,及时掌握有潜力、有前景的文化企业信息,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有目标的培育壮大,及时帮助符合规模以上企业条件的文化企业单位申报入库。
(六)统计预警,服务决策
陕南三市都在加强本地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一是通过专业培训、增加人员、保障经费等手段加强文化产业统计的基层力量;二是加强统计分析预警,客观准确分析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运行的特征,并做好文化产业数据和分析报告的报送和反馈工作,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优质统计服务;三是不断强化文化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文化产业主要指标的运行情况,跟进重点企业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
三、陕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普遍较小
尽管陕南文化产业近年发展迅速,但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规模普遍较小,“有山无峰”问题突出。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例,2016年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2.54%、3.06%和1.93%,都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14%。反映在市场上,就是陕南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税收贡献率高的龙头企业,缺乏文化领域的重大项目和知名品牌,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低。
(二)体制机制仍需完善
目前,尽管陕南三市都按照省委宣传部统一要求,设立了文化产业和国有文化企业监管机构,在市级层面初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但各市级监管机构都是刚刚成立,普遍存在有机构、无人员,或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汉中、安康和商洛的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目前都只有一名工作人员,难以应付目前的工作。新成立的机构如何开展工作?如何理清与地方文化局、广电局的关系?如何管理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这些问题在市级层面上还没有理清。在县(区)级层面上,由于省委宣传部制定的政策没有涉及县级层面的机构和编制,目前陕南各县(区)增人设岗难度较大,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
(三)文化人才短缺成掣肘
文化产业是一项重创意的行业,资金门槛低、技术门槛高,人才是关键。根据调研情况,陕南三市普遍存在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的现象,现有的文化人才总量、结构、素质已经难以适应陕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现代文化产业策划、设计、市场分析等方面专业人才缺口很大,尤其缺少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人才。目前,陕南各市文化产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项目建成后如何运营都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陕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与质量亟待加强。
(四)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突出
目前,陕南文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根据调研情况看,文化产业融资困难不是因为市场资金的绝对缺乏,而是因为文化企业的特征是轻资产,无形资产是其资产的重中之重,能够成为贷款抵押物的不动产占比很小,担保不足导致文化企业难以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资金短缺。其次,文化企业的产品取决于文化创意人员的创作灵感,具有偶然性,创意产品能否成功受到文化市场认可程度的影响,不可预见性非常强,这让很多资本望而生畏。再次,由于陕南的文化企业以中小型和微型企业为主,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较多,这进一步加剧了陕南地区文化产业融资的难度。
(五)文化项目同质化严重
通过对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文化产业的调研发现,陕南各地都在依托特有的秦岭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项目,而且文化旅游项目在创意、特色、管理和运营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和复制化现象。文化旅游项目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的特点,如果陕南三市在文化项目上同质化发展严重,必将带来激烈的区域内竞争,进而影响项目的未来收益。同时,由于陕南冬季气温偏低,文化旅游项目的收益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同质化的发展路径让陕南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