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省原煤生产快速增长,原油、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比重不断提升,治污减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能源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节能降耗工作取得较大成效,能源消费增速继续回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均超额完成。
一、规上工业能源生产情况
1、原煤地区生产优势逐渐体现
近年来,随着煤炭去产能效果逐渐显现,原煤价格上涨较快,煤炭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增加,加上国家优化煤炭产业布局,优先发展内蒙古、陕西、新疆等煤炭资源禀赋优势地区,我省原煤产量实现较快增长。一季度,我省规上工业原煤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5.8%,在季度产量过亿吨三个省份中增速位居第一。从各市情况来看,由于榆林地区的煤炭具有埋藏浅、煤层硬度高,断层少、瓦斯含量低,煤炭质量好的特点,是国家“十三五”煤炭产业重点发展地区,新增产能和项目较多,成为拉动全省煤炭增长的主要地区,占全省总量的73.4%,同比增长21.8%;宝鸡和汉中市占全省煤炭产量比重较小,同比分别增长17.7%和42.0%;渭南市原煤产量较大幅度下降,同比下降10.2%,其他地市原煤生产平稳。
2、原油、天然气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一季度,我省规上工业原油产量838.8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0.1%,较上年同期增速提高3.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增速2.1个百分点,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的18.1%。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114.1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1%,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的28.8%。
3、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速迅猛,供电结构优化
一季度,我省规上工业发电量为485.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其中,火力发电量443.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水力发电量18.85亿千瓦时,增长7.9%;风力发电量15.71亿千瓦时,增长44.2%;太阳能发电量7.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5%。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速明显加快,占全省发电比重9%,较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发电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情况
今年以来,随着治污减霾和煤炭削减工作的持续深入,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且下降幅度逐渐扩大。一季度,全省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215.5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8.7个百分点,较上月下降幅度扩大0.4个百分点。
1、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差异扩大
一季度,我省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三升三降”,行业之间能源消费增速差异逐渐拉大。受市场和治污减霾双重因素影响,我省水泥产量大幅减少,水泥行业能耗下降幅度较大;同时,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部分地区去产能因素影响,我省钢铁行业发展良好,钢铁产量大幅提升,能耗增速随之水涨船高。一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826.61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82.4%,能耗同比下降0.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8.7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0.6%,增速回落10.0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3%,增速回落6.5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9.8%,增速回落37.9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3.2%,增速回落27.3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7%,增速回落18.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7%,增速回落4.3个百分点。能源增速最低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增速最高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耗差异达53个百分点,能耗差异日趋明显。
2、分市、分地区能源消费情况
从分地市能源消费情况来看,多数地区规上工业能耗同比下降,铜川、咸阳等地区下降幅度较大,少数地区能耗同比增长,受钢铁行业能耗高速增长影响,汉中市能耗增速达20%以上。
一季度,我省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4481.02万吨,较同期增加97.90万吨,同比增长2.2%。一季度关中地区煤炭消费量2013.45万吨,较同期增加18.68万吨,增速0.9%。其中,西安增加43.75万吨,铜川减少9.46万吨,宝鸡减少11.48万吨,咸阳减少33.42万吨,渭南增加26.89万吨,杨凌增加2.41万吨;陕北煤炭消费量2353.82万吨,较同期增加60.18万吨。其中,延安增加20.75万吨,榆林增加39.43万吨;陕南煤炭消费量113.75万吨,较同期增加19.04万吨,其中,汉中比去年同期增加21.04万吨,安康、商洛同比分别减少1.20、0.80万吨。
3、三产居民生活用电增速显著加快
1-3月,我省全社会累计用电405.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累计用电9.06亿千瓦时,下降3.0%,增速回落1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用电243.48亿千瓦时,增长8.0%,增速回落6.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235.22亿千瓦时,增长7.6%,增速回落6.7个百分点;建筑业用电8.26亿千瓦时,增长20.3%,增速加快1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77.66亿千瓦时,增长17.8%,增速加快9.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5.37亿千瓦时,增长16.1%,增速加快8.7个百分点。
三、关注重点及对策建议
1、分地市能耗分化加剧,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目标
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全省高耗能分行业之间能耗增速差距拉大;分市之间节能降耗完成进度不一,差异较大,呈现“冰火两重天”。相关部门在制定考核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各市的现有产业特点、城市发展定位、以及未来新增高耗能企业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差别化的节能降耗政策和目标。相关部门要完善全省分市区节能降耗考核机制,要加大未完成节能降耗目标地区节能监测预警,抓好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落实用能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大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力度,确保完成节能降耗“双控”目标任务。
2、煤炭消费有所反弹,持续加力做好治污减霾
一季度全省优良天数同比下降,关中地区规上工业煤炭消费不降反升,治污减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持续加力、久久为功。要加强煤炭预警与监测,时刻关注重点耗煤企业煤炭消费情况,防止其反弹;同时要加大散煤治理力度,用天然气、电力和洁净煤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推广使用超低排放锅炉,多渠道减少颗粒物排放。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作用,加强宣传引导,汇聚推动治污减霾的正能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要强化督察抓落实,扎实开展各项督察活动,严格跟踪问效,强化考核监督,促进治污减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考核。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年度评价的具体体现,我省已建立分市及分县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要使生态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级领导和管理者需转变观念,进一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摈弃不顾资源环境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促进绿色发展有效深入贯彻落实。持之以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