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加快建筑产业升级 抢抓装配式建筑先机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信息 > 全省

加快建筑产业升级 抢抓装配式建筑先机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01-08 08:55
字号:
打印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作为前瞻产业的装配式建筑行业,是建造方式史的一次重大变革。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建筑构件工厂化预制和装配化施工,已经成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标志。

 

  一、装配式建筑产业特点及发展现状

 

  装配式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具体有以下表现:一是构件可在工厂内进行产业化生产,施工现场可直接安装,方便又快捷,可缩短施工工期。二是构件在工厂采用机械化生产,产品质量更易得到有效控制,周转料具投入量减少,料具租赁费用降低。三是能够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量,降低粉尘污染,冬季也能施工操作,有利于施工企业加快建设进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浪费。四是构件机械化程度高,可较大减少现场施工人员配备。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是世界性的大潮流和大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例如,雄安新区百分之八九十都将是装配式建筑。2016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2017年,我省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并提出“2020年重点推进地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以上,2025年全省达到30%以上”的发展规划。目前,我省对于装配式建筑产业的统计工作,正处于探索阶段。

 

  二、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为了解我省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对已经形成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我们选取了初具规模、已形成产能、具备预制构件生产条件、具有代表性的3家装配式建筑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2、调查单位情况

 

  陕西建工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122日,占地233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年设计产能15万平方米,主要包括PC生产线、混凝土搅拌站、模具车间、中心试验室等生产配套设施。2017年预期营业收入1.2亿,预期营业利润900万元,预期上交税金100余万元。

 

  西安建工集团西安建构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311月,201411月投产,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年设计产能10万平方米,是集产业化建筑产品的科技研发、设计制造、施工安装、物流建材业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2016年着手建设年产达到45kmPCCP生产线,目前项目建设正在进行中,预计10月份整个生产线调式完成。项目总投资1.65亿元,目前已完成1.2亿元。

 

  韩城伟力远大建筑工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525日,年设计产能3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PC生产线、混凝土搅拌站、模具车间、中心试验室等生产配套设施。2017年预期营业收入8亿,预期营业利润0.82万元,预期上交税金0.2万元。

 

  3、问卷填报情况

 

  这次问卷调查我们一共设计了9个主要指标以及13个附属指标。具体填报结果如下: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三家企业正处在项目前期运行阶段,所产生的效益很少,据了解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本集团内部建筑工程项目中及企业所在地极个别房屋建筑项目中。

 

  技术水平情况调查问卷显示,这三家企业均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企业的技术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两家企业拥有设计和生产能力,一家企业只具备生产能力。

 

  建筑成本情况调查问卷显示,装配式建筑企业相比传统现浇每平方米成本增加300-500元。

 

  企业实地访问结果显示,目前装配式建筑涉及的项目主要是在企业所在地的周边。企业装配式建筑主要应用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商业住宅。三家企业认为建筑市场中多数甲方单位对装配式建筑产品仍抱有观望态度,建筑成本的提升让多数企业望而却步。

 

  4、调查结果

 

  目前,该类企业存在“三高”困境,技术要求高、成本费用高、经营风险高。虽然该行业代表了建筑产业升级的方向,但目前困难较多,需要全面克服。

 

  三、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困境

 

  (一)该行业尚属起步阶段。从现阶段来看,市场对于装配式建筑产品的认可度不高,装配式构件的应用在全省尚属起步阶段,PC构件在市场的需求量不可能马上形成规模,构件标准化生产没有出台明确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缺乏基础性研究与足够的工程实践,使得很多技术标准仍处于空白,亟需补充完善。

 

  (二)行业标准不够完善。装配式住宅的设计、生产、安装施工、验收评定等技术标准尚未建立,试点成果无法大规模推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仅在西安有工程应用,本土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没有一家使用装配式建筑技术项目建设。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应用工程标准的覆盖面还比较低,内容不配套,要求不具体。针对施工、验收、部品等环节的标准编制尚未开展。

 

  (三)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比传统方式高出许多,原因是装配式建筑在房地产市场推广使用不够,装配式构件又难以形成大规模生产,钢模板种类多,重复使用次数少,成本无法降下来,规模效益无法体现。同时,工业化生产属生产企业,构件工业化生产产品要交纳17%的增值税,增加了生产成本。

 

  (四)需求市场尚未打开。从建筑业需求市场来看,社会保障性住房、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为装配式建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预制混凝土构件已建在建产能不足20万立方米。生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单一。各类项目建设,因设计、施工、质量验收等管理方式改变、工作量加大、投入增加等原因,采用产业化技术的意愿不强烈。因此开发单位不愿主动采用装配式建筑这种方式来建造。

 

  四、发展建议

 

  (一)加大推广宣传力度。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对装配式建筑进行宣传,发挥装配式建筑具有环保、节能、污染少的优势。按照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提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二)完善行业技术标准。制订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发挥技术支撑。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努力研发新材料,用低成本的新材料替代高成本的钢模板,推进住宅标准化、工业化建筑体系和通用部品体系的研究开发,逐步形成符合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化成套技术体系。以BIM技术为牵引,建立产业化建筑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追踪管理,完善质量追溯机制,推行产品部品质量终身负责制。

 

  (三)降低生产成本。推动装配式建筑企业向设计、构件生产、施工一体化方向发展,降低装配式建筑企业税赋,加强装配式建筑企业上下游产业企业的合作,不断降低成本,提升装配式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装配式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强化政策带动作用。政府投资性项目为试点发挥示范作用。把握国家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时机,加大政府投资项目采用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应用力度,首先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建造,控制制造成本,推动装配式建筑向农村住宅发展;市政、轨道交通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优先采用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和产品,在立项和规划审批时明确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建设。

 

  (五)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制定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发挥推动作用。支持装配式建筑产业和示范项目用地享受优惠用地政策,并优先保障装配式建筑建设用地需要;在规划条件中明确装配式建筑要求和奖励内容;享受招商引资项目各项优惠政策;财政配套对创建国家级和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在预售许可、容积率计核等方面予以优惠;享受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补贴;在物流运输、交通通畅方面予以支持。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补贴力度,同时,将补贴直接补给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更有利于装配式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生产能力的提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