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陕西省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是由省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制定的全省十年妇女发展规划,该规划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增强社会性别意识,进一步推动妇女在政治、就业、教育和卫生等领域的平等权利,促进妇女事业的全面发展。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是对过去10年中我省妇女事业的回顾和分析,目的是宣传实施规划中所做出的成绩,总结在执行规划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实施下一轮新的妇女发展规划,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2010年是实施《陕西省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妇女规划》)的终期年。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和推动妇女事业的发展,把实施《妇女规划》与解决事关妇女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结合起来,确保广大妇女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真正受益,使我省妇女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10年终期监测统计数据显示,《妇女规划》22项能量化的重点监测统计指标中,达标指标占81.82%。终期统计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我省妇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妇女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妇女在经济、教育、卫生等各领域的发展指标持续向好;妇女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全省妇女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妇女规划》各领域目标完成情况
(一)、妇女与经济
1、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现《妇女规划》目标的根本保障。过去的十年,是我省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十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123.48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2.2倍。
过去的十年,我省财政不断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事业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妇女事业的全面发展。
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77.79亿元,比2005年增加250.18亿元;医疗卫生经费156.66亿元,比2005年增加129.06亿元;妇幼保健经费3.16亿元,比2005年增加2.45亿元。
2、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保障妇女的劳动权利。2010年,省政府首次将妇女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全省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在政策、培训、创业小额贷款资金等方面向就业困难妇女倾斜。
省人社厅、省妇联共同下发了《关于完善陕西省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城乡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妇女就业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截止去年11月底,共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4.2亿元;省扶贫办充分利用陕西教育资源丰富这个优势,选择85个学校承担扶贫技能培训任务,在贫困家庭中选择年龄、文化程度适当、有劳务输出意愿的贫困农户子女开展劳务输出技能培训。2010年共培训安置就业贫困户子女5万人,其中女青年2万多人。
3、缓解贫困程度,大力实施“红凤工程”。“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携手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初步统计,全省共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7513个,搬迁贫困人口30万人,完成“雨露计划”培训转移26.3万人。到2009年,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20元,较2000年底增加1895元,增长168%,年人均占有粮食达到。
“红凤工程”是由陕西省妇联发起的全国首家专门资助贫困女大学生的社会公益事业,它以省妇联组织千名农村妇女绣制献给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手工艺品——《红凤千花帐》拍卖款31.5万元作为基金起步,已走过15年历程。15年来,“红凤工程”成功地开拓了一条贫困地区依靠本土的力量,开展扶贫扶志,爱心传递,关爱帮助女性成长成才的助学道路。目前,“红凤工程”共接受社会各界善款1200多万元,资助了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41所大学的3409名陕西籍贫困女大学生,其中已毕业1754人。
(二)妇女参与决策
女干部人数逐年增加,各级女领导比例稳步增长。统计监测数据显示,妇女参与决策和社会管理的人数有较大增长,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能力显著增强,水平明显提高。
2001年8月,省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妇联和妇女工作的意见》(陕发[2001]18号)的文件,确定了陕西省培养选拔女干部目标,针对广大的农村妇女在村民委员会中参政偏少的问题,2005年3月,省委组织部又下发了《关于做好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的文件,明确提出“每个班子中至少有一名女干部”。这一系列文件的下发,有力的推动了全省妇女参选参政工作。
在14项妇女参政议政统计监测指标中,共有8项指标达标,占57.14%。2010年,全省公务员女性比例,由2001年11.3%提高到2010年23.1%;县处级女干部的比例由2000年的11.4%提高到2010年的14.3%;地厅级女干部的比例由2000年的8.2%提高到2010年的10.4%。
2010年,省人大代表中女性比例,由2001年22.8%提高到2010年24.6%;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女性比例,由2001年11.0%提高到2010年12.0%;省政协常委中女性比例,由2001年14.1%提高到2010年21.9%。
2010年全省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27.7%,比2001年提高16.4个百分点。
(三)妇女与教育
10年来,陕西教育事业在不断改革、不断提高和创新中求发展,妇女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统计监测数据显示:妇女与教育领域4项量化指标均达到《妇女规划》目标要求。
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步提高,女生比例明显增加;女性成人、青壮年识字率逐年上升。
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99.64%,其中女童连续10年都保持在99.65%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17.37%,比2001年提高10.53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女生毛入学率为111.0%,比2001年提高4.65个百分点。
10年来,我省不断调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思路,确保了高中教育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年以前的主题是“加快发展,扩大规模”;2006年,提出“梯次推进,内涵发展,整体提升”,以加强管理和提升质量为重点,推动普通高中内涵式发展,加大对农村高中和城市薄弱高中的改造力度,加快高中标准化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2007年,主要是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管理改革、评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2008年,开始启动省级示范高中创建工作,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省标准化高中占普通高中总数的43.6%,省级示范高中占2%。
统计监测数据显示:
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32%,比2001年提高45.2个百分点,其中,女生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61.06%,提高到2010年的90.0%,提高28.94个百分点;2009年,女性成人识字率89.99%,比2001年提高9.72个百分点;2009年,15-50岁的青壮年妇女识字率为97.91%,比2001年提高6.3个百分点。
2010年,我省平均受教育年限9.19年,比2006年提高1.39年。
(四)妇女与健康
终期统计监测数据显示:妇女与健康领域共设置5项指标,其中,4项指标均达到《妇女规划》目标要求。
1、住院分娩率连年上升,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特别是农村孕产妇死亡率降幅明显。2010年全省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4%,比2001年提高22.5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23%,比2001年提高24.94个百分点,2010年,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16%,达到《妇女规划》2010年全省90%以上的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的要求;2010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为35.98/10万,比2001年下降了33.77/10万。
2、2010年全省城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5.51%,比2000年提高个3.01百分点,农村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由2000年的81.3%提高到2010年的94.33%。
3、人口增长速度放缓。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3732.74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604.77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7.97万人,增长3.55%,年平均增长率为0.35%,2010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3.72‰,比2001年下降0.44‰。
按性别构成看,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287571人,占51.67%;女性人口为18039807人,占48.3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42下降为106.92。
(五)妇女与环境
近几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把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作为改善民生工作的着力点来抓,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妇女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统计监测数据显示:妇女与环境领域共设置4项指标,2项指标均达到《妇女规划》目标要求。
1、农村妇女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逐步解决。近两年来,省政府把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快速增长,改水、改厕状况明显好转。2010年,农村改水受益率96.99%,比2006年提高19.58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55.0%,比2001提高20.62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45.34%,比2001提高7.49个百分点。
2、城市妇女生活环境更加优化。以留水、增绿、畅通、洁净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力地改善了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和城镇容貌。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9.84%,比2001年提高了43.4个百分点;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67.65%,比2001年提高54.00%;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29%,比2006提高了2.09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统计监测数据显示:我省妇女事业在各个领域虽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对照《妇女规划》的各项目标,仍有18.18%的指标未达到目标要求,这些目标都是长期努力仍难以解决的“老大难”目标。今后,还需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努力,争取在下一个周期《妇女规划》中逐步完成。
(一)妇女健康仍面临新的挑战
近几年,2003年我国《新婚姻登记法》颁布后,婚检已不作为结婚登记的必要条件,人们婚检意识明显放松,造成婚前医学检查率连年下滑,2010年,仅为4.22%,比2001年下降了38.37个百分点。
艾滋病近几年持续上升,且幅度有所加大。2010年,当年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例数500例,比2001年增加了458例,其中,女性75例,比2001年增加了69例。
确保婚姻质量,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首要关口,是促进家庭和谐稳定的必要环节,各级政府、各级部门要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民对婚检及预防艾滋病重要性的认识,把婚检作为结婚者的自觉行动,逐步树立婚检是确保优生优育的理念,提高婚检的主动性。多措并举加大预防控制艾滋病宣传力度,降低艾滋病发生率。
(二)妇女参政议政水平有所提高,但女性比例仍然偏低,与《妇女规划》目标相比徘徊不前
女性领导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的配备率偏低,部分目标仍未完成。2010年,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的女性比例偏低,分别占到12.0%、24.6%、21.9%、17.5%。《妇女规划》中规定,省人大代表中女性比例目标是25%,省政协委员中女性比例目标是25%,我省两项指标均未完成目标;地厅级和县处级女干部比例分别占到10.4%和14.3%;村委会和居委会成员中女性比重分别为27.7%和45.2%。
由此可见,我省妇女参政议政水平还需继续提高。建议各级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妇女参政工作,应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与措施,继续加大女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提高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我省各级女干部配备率有突破性提高。
(三)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偏低,投入力度还需不断加大
学前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学前三年入园率偏低,仅仅达到50.95%,仍未完成规划目标。幼儿园布局不甚合理,公办幼儿园数量相对偏少,民办幼儿园管理水平不高,幼儿园普遍存在“小学化”现象,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建议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采取多种举措,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向前发展。
(四)妇女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仍需加强
全省女性就业和再就业还不充分,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的程度仍比较低。虽然女性就业人口占整个就业人口的比例有所提高,但女性从业的比例仍然偏低,2010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女性仅占35.75%。另外,一些私营民营企业女职工、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特殊劳动保护还没有落实到位,女职工的劳动权益还不能得到有效地保障。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工作进展缓慢,与《妇女规划》目标要求差距很大。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应狠抓女性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安置工作,宣传、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充分考虑妇女就业的特殊需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方面,适当对女性倾斜照顾;同时加强对妇女就业服务工作,扶持发展职业中介机构,开展对女性就业的服务引导工作,促进妇女实现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