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2005年榆林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统计数据>年度数据>统计公报 > 各市

2005年榆林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06-04-19 17:49
字号:
打印



200644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市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协调、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320.04亿元,首次突破300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8.1%,增幅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47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99.84亿元,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92.73亿元,增长10.6%。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4:62:24调整为9:62:29,一产降低5个百分点,三产提高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已接近万元,超过一千美元大关。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还较小,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8.7%,人均生产总值仍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南北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年南部六县经济总量为31.14   亿元,仅占全市的9.7%;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运营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小,承载能力差,资源开发中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现象严重。


    二、农业


   2005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点来抓,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依照“稳粮、优果、兴牧”的发展战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粮食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畜牧业强势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84亿元, 比上年增长9.8%


种植业生产经受了干旱及后期阴雨等自然灾害的考验,仍获得了较好的收成。种植业产值2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粮食、油料等农作物因灾产量下降,全 年 农作物播种面积55.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6.3 %,粮食总产量106.23万吨,减产25.49万吨,下降19.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5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5.5%,油料总产4.34万吨,下降27.6%;蔬菜种植面积1.41万公顷增长20.5,蔬菜总产量33.51万吨,增长28.1%,水果产量14.41万吨,下降2.7%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当年造林面积3.0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37万公顷,飞播造林1.67万公顷;退耕地造林面积1.3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58万公顷,“三个百树”工程植树1064万株。


畜牧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畜牧业总产值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肉类总产量14.23万吨,增长7.8%,禽蛋2.94 万吨,增长5.4%,奶类4.68万吨,其中牛奶4.22万吨,增长34.4%。山羊毛产量827,绵羊毛产量4674,羊绒产量53.28,蚕茧产量27吨。全年畜禽存栏总量1031.04万头(只),增长6.8%,其中大牲畜存栏总量达34.23万头,增长0.4%。生猪存栏96.7万头,增长10.3%;羊子存栏405.1万只,增长5.9%,禽存栏495.01万只,增长6.8%。全年畜禽出栏总量698.39万头(),增长7.2%,其中大牲畜出栏5.77万头,下降2.2%,生猪出栏114.9万头,增长12.4%,羊子出栏240.11万只,增长7.4%,禽出栏337.61万只,增长6.8%


渔业生产快速发展。2005年渔业总产值0.42亿元,比上年增长61.5%,水产品产量0.57万吨,增长58.3%


 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7.5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5%。当年机械耕地面积10.94万公顷,机播面积3.43万公顷,机收获面积0.44万公顷。              


农村扶贫工作扎实推进。2005年全市安排扶贫资金7810万元,其中用于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5763万元,启动建设重点村204个,续建重点村10个。全年新增和改扩建乡村道路849公里,建设人畜饮水工程160处,解决了8.68万人、6.2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通过项目的实施,全市有4.58万人解决了温饱,10.61万人脱贫,扣除因灾返贫人口后,贫困人口净减少10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能源化工基地生产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9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全部工业总产值为397.04


亿元,增长23.4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0.57亿元,增长25.9%,规模以下总产值36.47亿元,增长 3.2 %。工业产品销售率99.98%,比上年上升1.0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总产值240.06亿元,增长 34.5%;集体企业总产值18.78亿元,增长334%。轻工业总产值3.21亿元,增长5.9%;重工业总产值357.36亿元,增长


29.8%。规模以上工业(不含长庆、农电)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0.96亿元,实现利税45.73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2.62亿元。


  1.规模以上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2005


比上年增长 %


原煤                     6560.3万吨              22.5


原盐                      26.25万吨             162.5


天然原油                  476.4万吨              16.1


液化石油气                 8.46 万吨              31.3


天然气                  60.5亿立方米              1.7


原油加工量                 79.52万吨             13.9


汽油                  36.14万吨              21.3


柴油                      40.18万吨               4.8


精甲醇                     46.88万吨             42.7


发电量                     68.46亿度             34.3


火电                       67.94亿度             34.7


平板玻璃               198.70万重量箱          -38.8


焦炭                       35.77万吨              35.3


氮肥                        5.27万吨               5.3


电石                       48.01万吨              77.9


水泥                        29.30万吨             -9.1


铁合金                      6.17万吨              11.7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房屋建筑面积317.54万平方米,竣工产值为19.49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1781/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52亿元,比上年增长30.2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16亿元,增长33.9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83亿元,下降2%,建筑安装工程完成99.05亿元,增长30%,跨区项目投资61.37亿元。全年投资在50万元以上项目为695,其中新开工项目479个,500万元以上项目239个,建成投资投产项目447个。新增固定资产53.37亿元。


基本建设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1.56亿元;制造业完成投资18.39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37.43亿元;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43.95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完成0.91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完成0.44亿元,房地产完成4.83亿元。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220万吨,天然原油开采25748吨,新建公路178公里,改建公路53.8公里,造林面积13.2万亩,水库容量0.12亿立方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7090个,小学学校席位1500个,城市道路扩建6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12.34公里


    2005年我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其中,跨省重点项目:长庆公司完成投资33.22亿元,神东公司完成投资28.14亿元。全市50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400亿元,截止05年底完成投资83亿元。其中工业产业项目26项,其中米脂10万吨聚氯乙烯、锦界热电厂二期项目已完工,分别完成投资11.5亿元和3亿元;交通项目8项,其中子洲到王圈梁段完成投资28亿元,靖安高速完成18亿元,陕蒙高速完成5亿元,吴子高速完成13亿元;社会事业及城建项目11项,榆中迁建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80%经济适用住房完成投资9亿元, 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00万平方米,古城步行街完成投资1亿元;农业项目5, 榆林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完成投资20亿元, 完成退耕还林50万亩,荒山造林100万亩,其他项目投资进展顺利。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5年完成增加值27.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全市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43.41亿元。截止200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2152.93公里,等级以上公路8209.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8公里,一级路为103.1公里,二级路932.02公里,三级路2331.02公里,四级路4595.66公里。通油路乡镇达177,占总乡镇数的80%。公路密度达到18.84公里∕百平方公里。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靖边至安塞高速公路(榆林段)完成路基桥涵工程,完成投资9.15亿元。陕蒙另半幅高速公路完成路基桥涵工程路基已贯通,完成投资4.9亿元。农村公路建设,县际、通达、切块工程共完成投资2.4亿元。


全年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完成425730万人(吨)公里,其中完成客运量1623万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207016万人公里,货运量1671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218714万吨公里。


    铁路运输取得巨大成绩。全年通过铁路向外发运煤炭上亿吨。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约188.75万人次,大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流动。928北京至鄂尔多斯的临时列车已延伸至神木北,还应争取将这对列车早日延伸到榆林。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全年邮政业务总量为8401.42万元,比上年增长8.5%,全市电信业务收入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69万门,新增11万门,增长12.9%;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52.3万户,其中市话16.1万户,农话18.7万户,小灵通14.6万户,公用电话2.8万户。移动(含联通)通信业务收入6.76亿元,净增移动电话用户25.8万户,年末达到130.1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82.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51.8部。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游客27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旅游收入为6.18亿元,增长54.5%。至2005年末,全市有星级饭店24家,比上年增加41%;全市有旅行社2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比上年末增长76.9%。组团人数为17015人次,接团为15398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3.0%43.5%


     六、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55亿元,比上年增长9.85%


    对外经济贸易取得可喜成绩。对外贸易出口总值突破6000万美元大关,达6105万美元,较去年增长37%。其中农副土特产品及化工产品出口总值1600万美元,增长7.8%;煤炭出口总值4505万美元,增长52%


招商引资活动取得巨大成绩。在第九届东西部合作和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我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31个,其中合同项目15个,协议项目16个,投资总额127.95亿元,签订贸易合同11个,金额42360万元。榆林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都有所提高。  


     七、财政与金融


2005年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2005,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8413万元,比上年增收42990万元(新计算口径),增长55.4%,加上上划中央“两税”及上划中省所得税共计完成670189万元,增收237036万元,增长66.2%。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454530万元,比上年增支124443万元,增长37.7%。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1722万元,比上年增收12153万元,增长20.4%。市本级财政支出105703万元,比上年增支43784万元,增长70.7%


2005年全市金融运行良好,各项存贷款增加,现金继续回笼。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57.2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5.85%,较年初增加127.79亿元,增长55.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5.24亿元,比上年增加54.7亿元,增长45.4%。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6.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44%,较年初增加18.6亿元,增长10.45%,其中短期贷款95.11亿元,增加13.47亿元,增长16.49%,中长期贷款89.86亿元,比上年增加7.32亿元,增长8.86%。全市金融机构现金继续呈现回笼态势,全年累计回笼货币54.14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市各类学校4965,其中高等学校,中专学校8,普通中学273,小学2630所。全市小学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99.4% 96.3 %,分别比上年提高0.010.76个百分点,小学和初中辍学率为1.18%5.2%。普通高中招生35800 ,在校学生达93832人。2005年高考再创佳绩,文、理、外三科上省二本线人数达6823人,上线率为24.1%,取得较好水平。


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至2005年底,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9 %91%78 % ,分别比上年提高0.426.165.49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科技下乡, 加大对群众科技知识的宣传力度。全年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000万多份,赠送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丛书》3000多册,解决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2000多例,受益农户达6000余户。举办培训班480场次,培训农民63000人次,受到了农民的热情欢迎。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市登记科技成果26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有7项获省科学技术奖。申请专利16项,授权专利4项。今年全市共有17000多人参加了第十二届农博会,达成了20多项,涉及金额5亿多元,其中有4个项目参加了大会集中签约。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2005年,全市文化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市场在规划中求发展,。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3处。全市艺术表演团体累计下乡演出3100多场,新华书店下乡送书近50次,送书40000多册,电影发行放映单位送电影39800场,向8个县增送了农村电影“2131流动放映车,向12个县区赠送了电影放映机、拷贝等放映设施。


狠抓抢救维修,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保护。完成了南城墙抢险工程、万佛楼维修工程和凌霄塔尾留工程。同时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城镇中小学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5.1%,农村学校体育达标率在85.2%以上。成功举办榆林市十一届运动会,本届运动会共分四个阶段分别进行6个大项的比赛, 57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共有820次刷新了榆林市举重比赛市记录,55次打破榆林市田径比赛市记录。在今年南京十运会上,我市共22名运动员代表陕西参加了比赛,共取得2枚银2枚铜牌、以及第4名、第5名、第7名各一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到2005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6个,其中医院58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890张,卫生技术人员8261人,其中执业医师3424人,执业助理医师745人,注册护士1996人。全市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卫生技术人员825人,乡镇卫生院225个,床位2218张,卫生技术人员2078人,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了44%。全市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96.22%,脊髓灰质炎糖丸97.81%,百破三联疫苗97.07%,麻疹疫苗98.53%,新生儿乙肝疫苗96.66%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福利与保障


     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51.63万人,出生人口3.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7‰,出生率为9.41‰,比“九五”末相比,分别下降了和0.540.59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00元,较上年增加387元,增长6.8%;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为4710元,增长3.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03,较上年增加151元,增长9.1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028,增长29.9%。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5.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9.3平方米。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市为32.6%,农村为37.92%,分别比上年下降1.45%1.98%.居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商品价格总水平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3.1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3.4%,其中粮食及鲜菜分别上涨4.6%6.8%;居住类上涨4.2%;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类价格微升。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6%,其中燃料类零售价格较去年上涨达42%


2.各类价格指数
类 别                     指数(上年=10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1
食品                            103.4
#
粮食                           104.6
烟酒及用品                      104.7
衣着                            98.9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1.8
交通和通讯                      98.1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8.1
居住                            112.4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2.6
燃料类                            142.0
   
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全市在岗职工19.22万人,工资总额271044万元,比上年增发46271万元,增长20.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257元,比上年增加2301元,增长19.2%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725人,全年累计培训各类人员2.1万人,考发职业资格证书1.85万份。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全年全市劳务输出人数达41.8万人,劳务收入达20.1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2005年全市共下达救灾款1339万元,有效地解决了30多万人的生活困难问题。下达城市医疗救济资金180万元,农村医疗救助资金436万元,解决了城乡6000多户患大病者的医疗困难。全面落实了五保敬老政策。全市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低保,年生活补助标准达到720元以上。目前,全市已改造提高了10所农村敬老院。电脑福利彩票全年销售6880万元,超额完成任务4000多万元,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共投入福利公益金130万元,支助福利事业项目15个,支助贫困大学生78名。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员 9.61万人,比上年增长6.5%;参加医疗保险人员16.31万人,增长6.7%;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52万人,增长1.4%


     十一、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稳步提高。至2005年底,全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入5亿元,新增城市道路56公里、城市排水管线65公里、供水管线30公里,全市供水管网达到19.5公里、天然气管线59公里、城市绿地41万平方米,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8.5%


    城区绿化投资200万元,新增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绿地率达到2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3平方米。城市气化工程新增供气管网15公里、天然气用户8000多户,总用户数达到了2.7万户,我市第一个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供热完成投资800万元,新增供热能力110万平方米,总供热能力达到了160万平方米目前供热面积为100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强化资源开发区环境管理。组织有关人员先后9次深入石油开发区进行调研,共检查各类站点116个,井场3432个,油气井4941口,建起油井环境管理档案5000多份。对不规范生产的3310口油气井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经过整改2458个井场达到了清洁文明井场建设标准,50%的油井实现了管网输送。在煤炭开发区,针对存在的环境问题,责令限期整改。目前,全市405家煤矿,共投资1亿多元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榆林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43台严重超标“冒黑烟”的燃煤采暖锅炉经限期整改,加装了高效除尘器,实现了达标排放。城区1210.7MW以下燃煤茶浴炉经限期改造,全部用上天然气、焦炭等清洁燃料。新增天然气用户6828户,累计达25612户,新增民用壁挂式燃气炉560台,累计已达1700台;对73家上规模、上档次的饭店逐一进行排查,32家宾馆、酒店安装了油烟净化器。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
、地方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
、人口数使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而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