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跨过千亿 翻番见证辉煌
——近五年渭南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近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等发展机遇,加快发展、奋力追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五年内实现了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十个翻番的辉煌成就,全市经济总量跨过了千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经济发展站在新起点上,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五年来,渭南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377.4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1028.97亿元,年均增长14.96%,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801.42亿元,经济总量四年实现了翻一番。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1028.97亿元,经济总量跨过千亿元大关,成为全省第六个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6907元提高到2011年的19424元,年均增长15.08%。2010年渭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149元,四年实现了翻番,2011年达到19424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6.46元人民币计算),达到3006.8美元,突破了3000美元大关,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标志着全市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围绕“做强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近五年来,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63.13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160.47亿元,年均增长6.66%;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71.83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545.19亿元,年均增长18.06%;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42.44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323.31亿元,年均增长14.28%。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6.7:45.5:37.8调整到2011年的15.6:53.0:31.4,五年间一、三产业占比分别下降1.1和6.4个百分点,二产提高7.5个百分点,表明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全市第二产业不断壮大,正在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
二、农业经济稳步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加快
五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全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107.31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283.7亿元,产值总量五年实现了翻一番,年均增长7.38%。2011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10.47万吨,年均增长0.91%,连续五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水果产量273.9万吨,是2006年的1.73倍。蔬菜产量201.4万吨,是2006年的2.96倍。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9.68万吨、9.77万吨和36.39万吨,是2006年的1.52倍、1.4倍、2.8倍。
三、工业经济不断壮大,主要产品产量大幅提高
五年来,渭南在“工业强市”战略的指导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在结构战略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机械、食品、建材、医药和轻纺八大优势行业为主、“重化工”特征明显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51.31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476.64亿元,年均增长17.86%。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40.1%提高到2011年的46.33%,五年提高了6.2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发展。2006年以来,全市抓住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工业投资由2006年的60.40亿元加大到2011年的437.32亿元,新建和改造了陕西华电蒲城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韩城市新丰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分公司、陕西拓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比迪欧化工有限公司等1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342个,增加值由2006年的140.72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431.37亿元,年均增长18.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34.86%提高到2011年的41.93%,五年提高了7.07个百分点。2011年能源工业产值达到400亿元,有色冶金工业产值达到53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1.1%、41.3%,成为工业的主导行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成为渭南工业的新兴行业,且不断发展壮大。
主要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1年原炭产量达到2487.57万吨,是2006年2.22倍,占全省的5.2%。钼精矿折合量 3.05万吨,是2006年1.08倍,占全省的78.3%。发电量276.16亿度,是2006年的1.26倍,占全省的25.7%。水泥产量575.78万吨,是2006年的1.7倍,占全省的9.6%。焦炭产量达到618.99万吨,是2006年的1.91倍,占全省的33.1%。钢材产量562.58万吨,是2006年2.51倍,占全省的46.23%。黄金产量8755千克,是2006年的2.68倍。化学肥料产量36.73万吨,占全省的52.88%。
四、投资规模再创新高,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五年来,渭南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了以交通、水电和市政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2011年五年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总量2714.15亿元,投资规模由2006年的159.69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912.9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44.01%。五年来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创渭南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由2006年的4.58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44.32亿元,年均增长56.95%;第二产业投资由2006年的60.55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445.11亿元,年均增长52.28%;第三产业投资由2006年的52.69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313.73亿元,年均增长47.04%。基础设施投资加大,投资额由2006年的24.63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146.21亿元,年均增长48.97%。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投资额由2006年的10.93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68.3亿元,年均增长41.72%。
五、内外贸易日趋活跃,旅游消费持续升温
五年来,全市不断加大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力度,走出了国营商业独立经营的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市场格局;同时,在多项惠民政策和刺激消费政策引导下,居民消费持续升温,农村消费环境较大改善,实现了城乡消费市场共同繁荣,消费品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108.65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71.66亿元,年均增长20.12%,2010年达到237.87亿元,四年实现了翻一番。其中城市零售额由2006年的64.35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194.8亿元,年均增长24.8%;农村零售额由2006年的44.30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76.86亿元,年均增长11.7%。渭南旅游业以建成国际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响“华夏之根,文化之源,山河圣地,人文渭南”的品牌,提升城市魅力,积极加大旅游宣传,五年来旅游业再创新高。旅游消费日趋活跃,旅游成为居民假日消费的热点。接待旅游人数由2006年的692.5万人次提高到2011年的2039.29万人次,年均增长16.2%,旅游综合收入由2006年的21.4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116.3亿元,年均增长40.3%。对外贸易加快发展,进出口总额由2006年的11646.3万美元扩大到2011年的16926.8万美元,年均增长8.4%,其中出口额由2006年的9321.2万美元扩大到2011年的13420万美元,年均增长7.6%。
六、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惠民和增收政策的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7451元提高到2011年的18768元,年均增加2263元,增长20.3%,2008年城镇居民收入达到11001元,突破万元大关,2010年达到15919元,四年实现了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043元提高到2011年的5571元,年均增加705.6元,增长22.2%,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2元,四年实现了翻一番。随着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6年的5482.95元提高到2011年的12309元,年均增加1365元,增长17.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6年的2033.55元提高到2011年的4495元,年均增加492元,增长17.2%。城乡居民衣食住行等消费发生了巨大变化,吃的营养,穿的得体,住的宽敞,用的高档,出行舒适,电视、电冰箱、空调、电脑、汽车等高档用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市场运行稳健
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94.42亿元,较2006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6.3%;地方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12.02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44.3亿元,年均增长29.81%,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其中税收收入由2006年的11.18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30.03亿元,年均增长21.85%,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67.8%,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1131.6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9.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7.99亿元,年均增长17.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44.34亿元,2006年以来年均增长15.5%,其中长期贷款295.06亿元,年均增长35.17%;短期贷款218.43亿元,年均增长4.18%。金融业的稳步发展有力支持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八、民生投资不断加大,社会事业较快发展
五年来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下,渭南财政支出总量不断加大,结构不断优化,支出更加倾向民生和社会事业、三农、教育、社保以及十大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市财政支出由2006年的40.62亿元扩大到2011年197.34亿元,年均增长37.18%,其中教育支出由2006年的9.76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48.37亿元,年均增长37.7%;医疗卫生支出由2006年的2.02亿元扩大到18.54亿元,年均增长55.8%;社会保障支出由2006年的0.47亿元扩大到23.32亿元,年均增长118.3%,农林水事务支出由2006年的3.18亿元扩大到35.94亿元,年均增长62.4%。
民生工程取得突破性发展。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居有所住,幼有所教,病有所医,社会事业发展良好。2011年十大领域民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58.1亿元。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17.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2万人。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3.29万套,建成1.88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490户,改造农村危房7100户,竣工6631户,实施校舍安全工程107所,竣工面积13.7万平方米。新改修农村公路197公里,解决了54.9万人饮水安全。“气化渭南”工程深入实施,韩城至渭南煤层气长输管道基本建成,天然气气化人口达到39.8万人。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 98%,广播综合覆盖率 98% 。2011年末,全市普通中学391所,在校学生36.08万人;小学1296所,在校学生32.6万人,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
2011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72个,较2006年增加54个,拥有床位数15913张,较2006年增加4893张。卫生技术人员19126人,较2006年增加6938人。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8.1万人,参保率达到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04.26万人,参合率达97.09%。“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延伸到130个乡镇、3221个村、99个社区街道办以及45个厂矿区,药品“三统一”实现农村全覆盖。
综上所述,这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11年渭南生产总值跨过千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结果。“十二五”时期,渭南经济已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全市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乘势而上,奋力赶超,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