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陕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专题专栏>群众路线 > 最新动态

陕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2-09-17 15:33
字号:
打印

喜看五年发展成就  数据反映突破亮点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安康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和实施陕南突破发展的总体部署,以突破发展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扎实推进基础建设,努力做强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发生质变,民生得到大幅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这五年,安康紧紧抓住历史重要战略机遇期,调整思路,跳出安康看安康,着眼未来谋当前。全市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奋起直追,快步跟进全省建设步伐,全市经济增长迈上了“快车道”,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407.17亿元,是2006年的2.5倍;比上年增长15.5%,增速位居全省第三,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迈入了全省增速第一方阵。

    二、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

    这五年,全市新型工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出现了2010年工业增加值超过农业,2011年二产比重超过三产两个重要经济发展阶段拐点。三次产业比重为18︰45︰37,与2006年相比,一、三产业比重分别降低8和7个百分点,二产上升1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三、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安康市委、市政府把工业作为实现安康突破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确定了“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按照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一体两翼”区域发展规划,依托全市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打造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五大工业基地,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强力推进工业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这五年,是安康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由2006年的32.3亿元到2011年的127.1亿元,将近翻了两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增速高于全省水平11.1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工业化率由19.7%提升到31.2%,上升11.5个百分点。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工业已成为推动安康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强市战略取得初步成效。

    四、固定资产投资翻两番

    这五年,安康积极抢抓中、省重大发展机遇,争取中、省对全市交通、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快速扩张。汉江干流梯级电站建设全面展开,重点景区项目加快实施,交通建设全面推进,小流域治理、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项目加快实施,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全市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4亿元,年均增长30%,投资总量比前五年翻两番,增加投资1053亿元,年均增速提高10个百分点。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60%,成为安康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突破

    这五年,安康大力实施“破解瓶颈制约、打造交通强市”战略,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09年5月28日,西康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结束了安康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安康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五年间,西康高速、西汉高速安康段、十天高速安康至汉中段和安康至白河段、包茂高速安康至陕川界段和襄渝铁路复线建成运营。安康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54公里,与周边大中城市“一日交通圈”正在形成。五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多公里,实现了100%乡镇通油路、100%建制村通公路、90%的建制村通水泥路,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1407公里,比2006年增加7676公里,基本实现《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出境公路高速化、通县公路二级化、乡村公路水泥化”目标。

    六、积极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这五年,安康加大旅游宣传推介促销力度,加强与区域外的旅游合作,通过举办汉江龙舟节、茶文化节、油菜花节等活动,有力地扩大了安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山水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树立“大旅游”、“协作共建”的理念,叫响“汉水秦巴秀、自在安康游”开放品牌,安康生态旅游整体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底,全市共有16个2A 级以上景区,其中:4A 级景区2个(南宫山和汉江燕翔洞),3A级景区10个(瀛湖、中坝大峡谷、岚河漂流等),2A级景区4个(凤凰山森林公园、紫阳真人宫等)。汉滨、岚皋、宁陕、石泉、紫阳、平利等旅游板块特色更加鲜明,中心城市一江两岸核心景区建设取得实效,龙头村等重点旅游村建设初具规模,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1560多万人次,是2006年的9.8倍;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3.4亿元,是2006年的11.3倍;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15.6%,比2006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七、安康首个省级高新开发区正式成立

    2010年4月15日,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高新区的启动建设,对于安康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安康高新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作为"一体两翼"的核心区、产业聚集区和综合城市新区,安康将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集团,大力发展循环模式,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富硒食品、秦巴医药、新型材料和特色服务四大产业基地,继续加大基础建设项目投入,努力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各项生产要素向高新区园区流动。2011年安康市高新区生产总值增长34.6%,正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八、人民生活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这五年,安康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构建和谐安康,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享受社会福利的城乡居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更多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的夙愿正在变为现实。五年间,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各项津补贴、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65元,比上年增长18.6%,增速居全省第一,比2006年增加10505元,年均增长2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09元,比2006年增加3056元,年均增长20.7%。城乡居民收入与全省差距不断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408元减少到8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07元缩小到19元。

    九、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这五年,安康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8.7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被财政部推介为“安康模式”;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10县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与省内外大型企业的合作取得实效,延长、陕煤、有色、陕重汽和大唐、中广核、重钢、雨润、庞大、悦达等16户全国500强企业在安康投资兴业。强力推进平安安康建设,加快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近几年全市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一直居全省前列,2011年达到95.59%,位居全省第一。

    十、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这五年,安康实施退耕还林86.7万亩,新增造林面积316.6万亩,安康沿江沿岸和大瀛湖绿化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9%,比2006年提高4.4个百分点,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汉江出陕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国家II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100%;中心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在350天以上,保持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良好生态,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过去的五年,安康人民奋起改变落后面貌,积极跟进全省步伐,推动安康由滞后发展向突破发展加速迈进,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未来的五年,安康人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精神,按照跟进全省发展步伐的要求,以循环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为重点的循环产业体系,突出抓好以产业支撑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以农业园区为重点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全面建设美好安康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