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促巨变 富民强省惠三秦
--1978年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巨大变化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经过35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陕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阔步跨入中等发达省份,谱写了三秦儿女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在陕西振兴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掀开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一、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发展由欠发达省份迈入中等发达省份
35年最显著的成就: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增速迈入第一方阵,发展步入上升通道。
经济跨越式发展,总量在全国位次前移。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成功化解了各种挑战和矛盾,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特色鲜明、成就突出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总量从不足100亿元到突破10000亿元,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2002年以来,每年增加千亿元,2010年实现历史性突破,跻身万亿元俱乐部,2012年达到14453.68亿元。陕西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不断提升,特别是近5年前移4个位次,先后超越广西、江西、山西和黑龙江,提升至16位,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增速迈入第一方阵,发展步入上升通道。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速度稳居全国各省第一方阵。2012年经济总量比1978年增长34倍,翻了5.1番,年均增长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1994年以来,除2001年增长9.8%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近五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位居全国第4位,比全国平均增速快5.1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居全国增长较快省市之列。
二、经济结构显著优化,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35年最鲜明的特点: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非公经济迅速崛起,城镇化率突破50%。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改革开放以来陕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序列由二、一、三模式调整为二、三、一模式,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9.5:55.8:34.7,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突破30%,提高17.1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7398.04亿元,占全省经济的比重超过50%,已达51.2%,比2000年的40.1%提高11.1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迅速崛起,极大地保障和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增强经济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突破50%。在31个重点示范镇、移民搬迁、撤乡并镇、鼓励农民进城等系列举措的带动下,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提升,实现了质的飞跃。2012年达到50.02%,比1978年提高33.68个百分点。特别是2012年比2011年提升2.7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国各省第一,高于全国1.4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突破50%标志着陕西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化社会。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就业人员占比也大幅提升,从1978年的23.8%提升到37%。
三、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更加注重提质增效
35年最集中的体现: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百元GDP财政含量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跨入中等收入水平。1978年,陕西人均GDP不足30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元。2012年达到38564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44元,比1978年增长24.2倍,翻了4.6番,年均增长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20位前移到14位。陕西人均GDP自2009突破3000美元后,连续4年每年增加1000美元,2012年突破6000美元达到611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由低收入水平跃升至中等收入水平,表明陕西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期,开始步入了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新时期。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不断趋好等因素的带动下,陕西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9.76亿元大幅提升至2012年的2800.09亿元,比1978年增长140.7倍,年均增长15.7%。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2012年达到1600.69亿元。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对于增强全省经济发展后劲、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百元GDP财政含量不断提高,调控能力明显提升。每百元GDP财政收入含量由1990年的10.19元提升到2012年19.37元,累计提高9.18元,提升幅度比全国高2.32元;每百元GDP税收含量由1990年的10.28元提升到2012年的16.1元,累计提高5.81元,比全国高1.56元。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能源消费水平降低。1978年全省单位GDP能耗8.53吨标准煤,2005年单位GDP能耗降为1.42吨标准煤, 2010年降为0.877吨标准煤, “十一五”时期累计下降20.25%,超额完成 “十一五”节能降耗任务。2012年单位GDP能耗为0.816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降低率3.54%,完成年度节能降耗任务。近年来,大力发展原油、原煤开采、装备制造业等能耗低、价值高的工业行业,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全省工业单耗水平逐年下降,高耗能行业消费增长势头得到遏制。
四、供给能力持续提高,商品和服务由短缺转向富裕
35年最明显的变化:农产品供给实现了产销平衡,工业生产占据全省经济半壁江山,服务业快速发展。
特色农业初具雏形,农产品供给从温饱不足到产销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由过去粮食有缺口转变为供需基本平衡,城乡居民的“米袋子”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成功解决了吃饭难、吃不饱饭的问题。198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 1000万吨大关,结束了陕西吃粮依靠调进的历史;2012年粮食实现“九连丰”,总产1245.1万吨,创1999年以来最高水平。水果1437.74万吨,是1978年的43倍,其中苹果产量965.09万吨,是1978年的97.3倍,“陕西苹果”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猕猴桃、红枣、葡萄、樱桃等特色水果基地逐步形成,水果面积、产量均为全国第一。
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占据全省经济半壁江山。2012年,陕西工业增加值6847.41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5%提高到47.4%。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截止2012年末,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集团18户,过十亿企业198户。主要产品产量迅猛增长,原煤4.79亿吨,比1978年增长27.8倍;原油3527.56万吨,增长584倍;天然气、汽车从无到有,分别实现产量309.62亿立方米和54.46万辆。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新兴服务业发展壮大。1978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不足15亿元,占GDP比重不足2 成。2012年快速提升至5009.65亿元,占比达34.7%,年均增长13.1%,高于同期GDP增速2.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年均增长12.7%,批发和零售业年均增长10.9%。与此同时,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壮大,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72亿元和0.99亿元,分别增加到2012年的551.20亿元和450.1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2.9%。
五、“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35年最直接的表现:投资规模成倍扩张,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外贸出口大幅增长。
投资规模成倍扩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陕西逐步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支柱产业及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20.3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840.15亿元,1979 -2012年累计投资6.02万亿元,年均增长20.8%。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投资的快速增长为全省经济的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房地产业从无到有。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通过提高租金、标准价售房、集资建房等方式,拉开了住房改革的序幕,房地产开发业也应运而生,快速发展。1998年,全省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23个,到2012年底已发展到1646个。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随之迅猛增长,2012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835.93亿元,是1994年的100.9倍,商品房销售面积2755.5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420.75亿元。
保障房建设居全国前列。从2008年开始我省大力实施保障房建设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各项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2011年,百户居民拥有新开工保障房18.37套,高于全国10.26套;百户居民拥有竣工保障房5.71套,高于全国2.35套。2012年,百户居民拥有新开工保障房14.98套,高于全国8.91套;百户居民拥有竣工保障房11.15套,高于全国6.48套。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居住面积不断扩大,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2.1平方米,是1981年的4.1倍;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8.3平方米,是1980年的4倍。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各类消费品应有尽有。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不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拓宽消费服务领域,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全省消费市场营销网络日趋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购销繁荣景象。
社会商品供应充足,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产品日益丰富、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为繁荣消费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春节”、“五一”、“国庆”等长假政策陆续出台,“千城万店无假货”和“家电下乡”等活动全面开展,居民消费需求逐步升温,为消费市场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2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3.75亿元,比1978年翻了7番,年均增长15.4%。
出口大幅增加,对外贸易逐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作为陕西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抓手,坚持解放思想,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以参加和举办各种招商引资及会展活动为契机,积极推介陕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出口总额大幅提高。1978年全省外贸出口总额仅为0.12亿美元,1985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此后,陕西出口开始涵 盖了商品、工程外包和劳务等领域,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拳头产品”不断增多。2012年,全省进出口总额147.99亿美元,较1985年增长93.2倍。其中出口总额86.52亿美元,较1978年增长726倍,年均增长21.4%。
利用外资不断增加。1985年陕西第一家外资企业香格里拉金花酒店一期竣工, 2012年引进的韩国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刷新了外商在华单笔投资的纪录。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3年的25万美元大幅提升到2012年的29.36亿美元,年均增长31.7%。
六、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支撑条件持续改善
35年最突出的标志: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基本构建,高铁“一日生活圈”初步形成,城市交通步入地铁时代,通讯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基本构建,“瓶颈”制约状况明显缓解。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状况明显缓解,逐步形成以西安为中心,铁路、公路、民航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2012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长达16.14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12.3万公里;公路旅客周转量488.55亿人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1744.65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6.7倍和166.9倍;公路客运量10.56亿人,公路货运量10.46亿吨,分别增长28.3倍和21.1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达到98.15万公里, 航线564条。
高铁“一日生活圈”初步形成,城市交通步入地铁时代。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大关,达到4083公里,两纵五横八辐射铁路网基本形成。西安到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地高铁相继开通,高铁路网的一日交通圈初步形成。西部机场集团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迈入全国第六个3000万人次量级的机场,咸阳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机场前八位。西安地铁一、二号线相继通车运营,陕西城市交通步入地铁新时代。
通讯业实现历史性跨越,邮政业务不断延伸。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通信技术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全省电话普及率从1978年的0.44部/百人提高到2012年的107.56部/百人。其中2012年移动电话用户达3264.7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86.99部/百人。互联网用户增长迅速,到2012年互联网宽带用户达439.59万户。邮电局、所由1978年的0.16万个发展到2012年的5.74万个,邮政业务总量达31.34亿元。
七、惠民政策强力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长足发展
35年最可喜的局面: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全民健身体系步伐加快。
民生投入力度加大,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发展成果越来越多用于民生。特别是在实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我省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2012年,全省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政支出达到421.16亿元,有74.80万人得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160.58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571.32万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39.14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97%,新农合参合率达98.7%,住院报销、补助比例均超过70%,20种大病全部纳入新农合补助范围,职工住院报销比例超过81%。社会事业的投入持续增加。2012年医疗卫生支出达到222.3亿元,比1978年增长333.5倍,年均增长18.7%。
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06年,陕西全面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工作, 实施“两免一补”工程,免除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了寄宿生生活费,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初步建立起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教育公平不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以及学前一年教育实现全面免费,贫困生资助和各级学校公用经费实现了两个全覆盖,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标准明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蛋奶工程”。2012年教育支出达到703.3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21.2%。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5.5年提高到9.35年。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全民健身体系步伐加快。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基层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网络。2012年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64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站)1772个;公共图书馆112个,比1978年增长1.6倍;博物馆210个,比1978年增长7.4倍。各种健身健美活动遍及全省,活动形式丰富多采,参加活动人数日益增多,体育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全省举办全民健身活动548次,有115万人参加了健身活动。
八、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35年最喜人的成果: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消费水平逐年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观。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0多元到突破两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刚过百元到突破5000元,年均递增速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4元,比1978年增长65.9倍,年均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5763元,比1978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11.7%。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4.1:1缩小到2012年的3.6:1。
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73元提高到2012年的11852元,增长67.5倍;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333元,比1978年的268元增长56.2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消费支出5115元,比1978年的134元增长37.2倍,年均增长11.3%。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53%下降到2012年的36.2%,下降16.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9%下降到2012年的29.7%,下降29.3个百分点。肉、禽、蛋、菜、果的消费量稳步提高,食品的消费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高;不仅讲营养,而且追求方便、科学、结构平衡,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生物食品越来越受到青睐。
消费观念发生转变,生活质量显著改观。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消费品品种大为改观。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追求的是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如今,空调、家用汽车、电脑、移动电话等新的消费品逐渐进入居民家庭。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空调114.09台、家用汽车12.36辆、家用电脑84.82台、移动电话224.22部;汽车等享受型耐用消费品也逐步进入农民家庭,农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生活用汽车5.1辆,移动电话229.8部、空调11.9台。
三十五年的峥嵘岁月一路走来,三十五年厚德务实铸就辉煌。陕西三十五年的发展历程,验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展望未来,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戮力同心、锐意进取,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努力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三个陕西”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三秦儿女定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中续写更加华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