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陕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铜川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专题专栏>第三届全国统计开放日 > 站在新的起点上

陕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铜川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2-09-18 15:41
字号:
打印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铜川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铜川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这一目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着力为全市人民造福,不断提升铜川在省内经济社会发展位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实现了大跨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超过预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好的时期。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34.53亿元,是2006年的2.71倍,年平均增长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96亿元,是2006年的3.34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89亿元,是2006年的4.64倍。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全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做大做强,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2007-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7.3:56.8:35.9调整为2011年的7.4:63.7:28.9。

    农业基础地位日趋巩固。铜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以农民增收为突破口,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科技兴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0.9亿元,是2006年的2.6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77元,是2006年的2.74倍。全年粮食总产21.44万吨,水果总产62.95万吨,是2006年的2.06倍,其中,苹果产量60.52完吨,较2006年翻了一番。蔬菜产量13.36万吨,较2006年增长5.5%。

    工业占比持续提高。全市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强化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优化行业结构,全市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主导地位作用进一步显现。以煤炭、水泥、电解铝为主的传统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以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工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部工业增加值在2010年突破100亿元后, 2011年完成133.81亿元,是2006年的3.16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50.1%提高到2011年的57.1%。

    服务业持续发展。全市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推进和提升服务业上水平、上层次,全市服务业呈现持续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7.81亿元,是2006年的2.19倍,年均增长14.2%。商贸流通规模迅速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保持高位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增强,2011年达到53.26亿元,是2006年的2.21倍,年均增长17.2%,

    三、投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

    全市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等重点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首次突破50亿元,2010年突破百亿元。2011年完成145.96亿元,是2006年的3.34倍。2007—2011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1.74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6.8%。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第一产业投资完成额8亿元,是2006年的8.3倍,年均增长52.8%;第二产业投资完成额52.56亿元,是2006年的2.36倍,年均增长18.7%;第三产业投资完成额76.07亿元,是2006年的3.95倍,年均增长31.6%。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2006年的2.3:52.4:45.3调整为2011年的5.9:38.5:55.7。

    四、旅游业蓬勃发展

    铜川市不断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强化旅游品牌意识,加大资金投入,深化资源整合,推进项目建设,打造精品线路,旅游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照金香山、药王山、玉华宫等景区建设日趋完善,新区牡丹节、樱桃节等特色旅游异彩纷呈。 2011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60万人次,是2006年的1.75倍,年均增长11.8%;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9.11亿元,是2006年的5.52倍,年均增长40.7%。

    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居民收入快速增加。铜川市及时落实各项增资政策,提高了低保、最低工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保障标准,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5元,是2006年的2.75倍,年均增长2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77元,是2006年的2.74倍,年均增长22.4%。2011年居民储蓄存款182.16亿元,是2006年的1.99倍。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11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13440元,是2006年的2.37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4861元,是2006年的2.68倍。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61万平方米,3.4万户居民喜迁新居。民用汽车拥有量11.87万辆,是2006年的2.29倍;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6年的45.3%下降到2011年的33%。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人口低速增长,自然增长率稳定在控制范围内,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83.82万人,较2006年增加0.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7.9%。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不断美化亮化,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西铜第二条高速通道建成通车,西铜同城化步伐加快。全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72平方米,较2006年增长18.2%,森林覆盖率达到44.8%,较2006年提高3.8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规模,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新局面。2011年,全市投入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达到13.51亿元,是2006年的5.54倍,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0.9%。在校学生10.99万人。幼儿园53所,在园儿童1.31万人,较2006年翻了一番。全市高考二本上线人数2275人,较2006年增长71%。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学生2753人,是2006年的1.62倍。

    卫生事业明显加强。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农村卫生医疗管理,农村医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全市有卫生机构97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10个,村级卫生室639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共计2156人,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06年的4035张增加到2010年4629张。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广覆盖,2011年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6.99%。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积极、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项文化事业取得显著成就。铜川体育馆、图书馆和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示范文化室、农家书屋建成投入使用,文化设施建设进展顺利。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27亿元,占GDP的比重1.4%,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铜川对外影响力日益增强。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等方面的实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走在了全国前列,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扩大,保障能力提高。2011年,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参保人数29.09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73万人,较2006年增长60.6%;参加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7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1.38万人,工伤保险9.61万人,生育保险3.84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达到24.17万人;共有7.49万城镇居民和3.86万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水泥粉尘、煤烟、水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绿化模范城市,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4.8%,较2006年提高3.8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6%,较2006年提高7.57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以上天数330天,较2006年增加85天。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明显,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35%。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铜川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昔日“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已建设成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绿化模范城市,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转型工作取得了新突破。今朝的铜川,已经吹响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号角,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回望过去,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铜川将会建设成为一个自然和谐、宜居宜业的新城市。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创特色、比速度、争一流,全力推进全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为把铜川建设成为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而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