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陕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宝鸡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专题专栏>第三届全国统计开放日 > 站在新的起点上

陕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宝鸡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2-09-18 15:32
字号:
打印

数字见证跨越   发展铸就辉煌

- -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宝鸡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宝鸡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系列决策部署,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天规划”两个机遇,成功应对地震和金融危机“两大挑战”,经受了宏观经济复杂多变的严重考验,全市经济发展实现跨越,社会事业全面进一步,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目标,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五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和宝鸡发展阶段性特征,明确奋斗目标、战略措施和实现路径,作出坚持“四个第一”,实现“五大突破”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率先发展八大工程”,着力抓好“十件大事”,宝鸡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GDP由2006年的490.3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75.75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8%。人均GDP2007年突破2000美元大关、2009年突破3000美元,2010年接近4000美元,2011年跨上5000美元,达到5011.76美元。人均GDP五年翻一番,由2006年的13802元(人民币),增长到2011年的31578.59元。跻身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城市发展代表”。

    财政收入翻一番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财政收入增加的坚实基础。2011年全市财税总收入151.67亿元,为2006年52.45亿元的2.89倍,年均增长23.7%。地方财政收入51.44亿元,为2006年15.07的3.4倍,年均增长27.8%,财税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五年均翻了一番多。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

    五年来,宝鸡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出台的5个一号文件和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坚持把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5.72亿元,较2006年83.96亿元翻了一番多。

    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水果产量翻番,蔬菜产量增加。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42.52万吨,获大丰收,实现了粮食生产“八连增”。园林水果产量118.56万吨,较2006年57.12万吨,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7%。其中:猕猴桃41.25万吨,为2006年的3.9倍。苹果63.98万吨,为2006年的1.92倍。近几年政府大力扶持设施蔬菜种植,蔬菜面积产量双增加,2011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4.03万亩,较2006年增加5.65万亩;产量112.61万吨,增长33.4%。

    畜牧业生产增长较好,专业化、规模化形成。在各级财政大力扶持下,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已形成,畜牧生产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畜牧业总产值85.88亿元,为2006年的2.64倍,翻了一番多2011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6.49万吨,奶类总产量61.28万吨,禽蛋产量7.50万吨。畜禽存栏稳中有增,2011年猪存栏108.60万头,牛存栏49.0万头,家禽存栏887.77万只。

    三、优势产业领先崛起,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工业转型突破,突出大企业大集团、集群化高端化、创新型城市创建和全民创业四个重点,着力打造“两区多园”,宝鸡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西部唯一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蔡家坡西部汽车城及零部件制造基地实现重大突破,钛及钛合金、石油装备、机床工具等九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东岭集团、宝石钢管、宝钛集团跨入年销售收入百亿元行列,宝鸡市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92.44亿元,为2006年的3.15倍,实现工业增加值534.32亿元,为2006年的3.03倍,规模以上工业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45.4%,五年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8.9%和20.6%。

    大企业大集团是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支撑。2011年石油钢管、宝鸡卷烟厂、宝钛集团等12户大企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901.4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3.3%,增长36.1%,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7.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8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支撑。

    四、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

    五年来,宝鸡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重大机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深入实施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8.03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投资规模为2006年的4.4倍,五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37.0%。其中工业性生产项目投资396.79亿元,为2006年的6.35倍,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73.77亿元,为2006年的2.66倍。

    民间投资推动投资较快增长。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拓宽了非公经济的投资领域,全市民间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562.73亿元,增长59.3%,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1.3%,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推动了投资的较快增长,为全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项目建设取得成效。近五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78.72亿元,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96个,实现到位资金1321亿元。麟游郭家河井田、东岭崔木井田分别年产500万吨和400万吨煤,陕西通家30万辆微型车、大唐热电、千阳海螺水泥等一批工业生产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陈仓物流园国际会展中心、开元商城、大润发、新冠森建材城、法门寺文化景区、中华石鼓阁、青铜器博物院等一批商贸旅游项目建成运营;宝天高速、西宝高速改扩建、宝平高速宝鸡段等基础设施建成通车;宝钛工业园、国核锆材、宝二电二期扩建等重点大项目进展顺利。

    五、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对外贸易规模扩大

    近五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国家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的实施,宝鸡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增强,汽车、金银饰品、装修建材、电脑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消费品市场保持旺盛。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4.78亿元,为2006年的2.29倍,五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8.0%。

    201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8.23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35.4%。其中,出口4.99亿美元,增长20.9%,出口总额居全省第二;进口3.24亿美元,增长66.3%。

    六、信贷政策积极稳健,金融支持力度加大

    近五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成立了宝鸡金融工作管理办公室,加强对全市金融工作的领导,成功引进浦发、交通、中信、中国民生银行入驻全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岐山硕丰村镇银行和陇县农村合作银行。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金融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宝鸡经济发展力度。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20.82亿元,为2006年的2.2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19.84亿元,为2006年的2.25倍,均实现五年翻番。

    2011年末,全市有小额贷款公司7户,贷款余额2.73亿元,阜外银行投放宝鸡贷款余额81.89亿元,全市实际利用信贷资金达到604.46亿元。

    七、民生工程投入大增,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民生工程投入最大。五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按照“全省领先、西部一流、全国有位、社会满意”的工作要求,持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着力改善民生,将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2011年,全市民生工程投入资金69.1亿元,是投入资金最大的一年,全面实施10大领域100类民生工程,项目完工率达到97%。一大批民生工程建成投用。较好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明显改善了城乡生活设施,有效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40元,城乡居民收入较2006年的9424元和2454元均实现翻番,五年间年均分别增长18.8%和20.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201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3.86 亿元,较2006年末374.69亿元翻一番。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2011年末,市区居民百户家庭拥有轿车8.2辆、电脑78.7台、摄像机5.3架、中高档乐器98件、钢琴4架、热水淋浴器94.7台、移动电话206部。农村居民百户家庭拥有汽车(生活用)4.2辆、电脑15.5台、热水淋浴器36.5台、移动电话201部、洗衣机83.1台、电冰箱35.5台、摩托车52辆。

    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2011年,全市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开工50705套,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38倍,居全省前列。其中:廉租房5740套,公共租赁房20173套,经济适用房2584套,限价商品房11641套,城市棚户改造7149套,国有工矿棚户改造394套,国有林区棚户改造及国有林场危房改造3024套。

    八、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五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突出社会保障、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三大体系建设。通过探索建立起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率先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无缝隙、全覆盖,大社保“宝鸡模式”形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验在全国推广。2011年末,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创业就业工作成效显著,被确定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和创业型示范城市。发展社会事业,“双高普九”和“教育创强”走在全省前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率100%,被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国家联系城市、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这去的五年,在极其复杂的形势下,宝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展望未来,我们既面严峻挑战,也面临机遇,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围绕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实现“六个走在前列”这一目标,以加快发展、率先跨越为总基调,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产规模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特大城市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定会把宝鸡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和谐幸福城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