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陕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专题专栏>第三届全国统计开放日 > 站在新的起点上

陕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2-09-18 15:05
字号:
打印

稳中求进    和谐发展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07年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延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部署,以实现“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目标为主要抓手,突出“工业强市、产业富民”两大战略,着力破解“交通、水资源、生态、人才”四大瓶颈,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人均水平居全省前列

    “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延安在发展环境严峻、内外压力巨大的不利形势下,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有效克服金融危机等诸多困难,在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推动下,全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刚过500亿元,2007年之后以每年平均增加93.18亿元的水平快速发展,到2011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13.35亿元,是2006年的2.1倍;五年累计实现生产总值4135.33亿元,是2002年-2006年的2.6倍。生产总值总量在全省各地市中排第5位。人均生产总值从“十五”时期开始,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延安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5567元,比全省高12843元;2011年为50807元,高于全省17666元,人均生产总值稳居全省第2位。

    二、投资增势强劲,消费增速稳步提高,双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延安新火车站、包西铁路复线、青兰高速延安段、南沟门水库、黄河引水、炼化公司乙苯/苯乙烯、延安180万吨甲醇和能源化工综合利用、黄陵4×100万吨煤焦化、延安深圳轻工产业园、延安市廉租房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增势强劲,拉动经济增长能力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逐年提升。五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25.33亿元,相当于2002年—2006年的3.8倍,年均增长31.3%。2011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5.21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占GDP比重达73.2%,比2006年提高30.4个百分点。

    “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延安市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整修了枣园、杨家岭等13处革命旧址,建成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等景区环境得到改善,来延体验红色之旅的人数快速增加,旅游产业持续升温。2007年—2011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923.4万人次,比前五年增长1.9倍;旅游综合收入累计318.63亿元,比前五年增长2.8倍。旅游业的红火助推了延安市消费品市场的兴旺,五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85亿元,是2002年—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1%,年均增速比前五年高出3.2个百分点。2011年延安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增速排全省第三位。

    三、财政实力增强,助推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特别是石油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五年全市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1374.25亿元,比2002年-2006年增加880.57亿元,年均增长22.0%。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120.73亿元,在全省十市中总量排第3位,是2006年的两倍,年均增长14.9%。财政总收入占GDP总量的比重由2006年的27.3%上升到2011年的36.0%,提高了8.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对延安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非公经济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鼓励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效应的叠加,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延安经济发展的新支柱,非公经济规模逐年壮大,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从2006年的65.2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01.52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2.1%提高到18.1%,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增长及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全市经济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一支生力军。

   五、县域经济实力得到提升

    2011年延安县域生产总值平均规模达78.4亿元,比2006年增加52.57亿元。2005年-2010年,延安市先后有7个县区跻身西部百强,6个县跨入陕西十强。2010年,延安市在陕西十强县中占到4席,比2005年多了一席,分别居第4位、第6位、第7位和第10位。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监测中,2010年共有四个县获进位奖,其中延长县进23位,富县进5位,吴起县进2位,黄陵县进1位。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推动全市总体经济迈入快速增长运行轨道。

    六、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88元,是2006年的2.4倍,比全省高2943元,在全省十市中一直保持第4位;2011年比上年增长18.5%,增速仅低于安康市位居全省第2位。


    农村居民增收能力不断提高,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位次前移。201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65元,是2006年的2.7倍,比全省高1537元,在全省十市中排第2位,仅低于西安市,排名比2006年前进1位。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优化。2011年,延安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458元,比2006年增加6546元,年均增长14.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6年的2356元增长至4335元,增加1979元,年均增长12.9%。消费增加的同时,消费内容也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享受型转变,由原来的关注物质生活逐步向关注精神生活转变。

    七、民生保障水平逐步提升,和谐进程稳步推进

    “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从2008年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将民生工程列入财政预算,2011年兑现了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的庄严承诺,百姓幸福生活有了制度保障,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和谐进程稳步推进。五年新增城镇就业7.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万人,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率先在全省建立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13个县区全部列为国家新农保试点县,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和城镇职工医保市级统筹。率先在全省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吴起、志丹等9个县(区)“双高普九”达标,延川、宝塔区建成省级教育强县。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47.5万平方米,解决了2.4万户群众住房困难。高龄老人、残疾人、孤儿和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生活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力度加大,31.5万人实现脱贫。深入推进平安延安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连续五年实现信访“一控制、两下降”目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过去的五年,是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五年,是延安精神绽放时代光芒的五年,也是老区人民向着全面小康社会不断迈进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群众顽强拼搏、团结奋斗的结果。展望未来延安的发展,虽然我们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油主经济沉浮,转型发展滞后,结构升级缓慢,经济增长乏力等严重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充满必胜的信心。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延安人民一定会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中创造出新的更大的成就!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支持延安三年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等重大决策,延安一定会在转型发展、加快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