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陕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专题专栏>第三届全国统计开放日 > 站在新的起点上

陕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2-09-18 10:32
字号:
打印

科教引领   跨越发展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扎实推进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开拓奋进,真抓实干,谱写了科学发展的崭新篇章。这五年,是全市经济增长最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榆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迈上了新台阶。

    一、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五年来榆林经济跨越发展,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292.26亿元,是2006年的3.9倍,年均增长18.6%,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位居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558.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0.25亿元,分别较2006年翻两番,年均增长分别达37.1%和38.3%。县域经济发展强劲,神木、靖边、府谷先后跻身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2011年南部六县生产总值达到172.26亿元,是2006年末的3.2倍。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强势崛起,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达到80%,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粮食产量年均增加10万吨,六大类作物创39项全国高产纪录;能源化工基地形成“两区多园”发展格局和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采掘为基础,电力、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一大批采用先进技术和示范装置的能源转化项目落地,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9%提高到36%。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工业主导作用显著

    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内部结构稳步推进。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06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在保持传统农业(种植业)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为82.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4%,是2006年的3.2倍。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末,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278.10万千瓦,是2006年的1.5倍。

    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主导作用日益显著。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以煤、气、油、盐、电、化、材等行业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结构体系。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56.85亿元,是2006年的4.8倍,实现增加值1563.70亿元,是2006年的4.7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2%,比2006年的56.5%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助推器,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

    第三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消费贡献率提升。“十一五”时期,全市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9.4%,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近年来一系列扩大内需、优化消费环境的措施作用下,全市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从2006的80.8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2.25亿元,增长了近2倍,将批发和零售业对三产贡献率从2006年16.3%拉动为2011年的46.3%。

    三、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强力支撑经济发展

    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387.83亿元,超过改革开放以来至2006年的总和,年均增长38.3%。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拉动投资的主要力量。锦界4×600兆瓦、庙沟门2×600兆瓦等煤电一体化项目,榆树湾800万吨、张家峁600万吨等大型煤矿,兖州煤业60万吨、神木化学60万吨等煤制甲醇项目,以及青岛啤酒、华宝玻璃、横山20万吨精甲醇项目,50万吨锦界中温煤焦油轻质化项目,180万吨靖边石油催化裂化项目,杭来湾60万吨、狼窝渠120万吨、红柳林300万吨等大型煤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计划总投资396亿元横山甲醇醋酸、200亿元的佳县多晶硅、181亿元的榆阳电解铝、161亿元的榆阳煤液化工、115亿元的府谷华能段寨煤电一体化、100亿元的大唐府谷能源化工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延长集团20万吨醋酸、榆天化60万吨煤制甲醇等重大项目即将建成,神华陶氏煤化工、兖矿100万吨煤液化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李家梁、瑶镇、采兔沟水库建成投用,王圪堵水库实现大坝围堰截流,全市各类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由“十五”末的6.33亿方提高到9亿方。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实现了火车直通北京;青银、包茂线榆林段和榆神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84公里,居全省第一;榆阳机场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

    四、民生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和谐度显著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21元,2007-2011年年均增长25.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20元,年均增长25.5%,分别达到2006年3倍。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彻底消灭了无电村,55%的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167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和2万多户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全市50.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保障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就业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政策性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65岁以上老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体检,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榆林获首批“中国爱心城市”称号。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蛋奶工程”普遍实施,“普九”通过国家验收,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实行“三统一”,公立医院综合医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神木、府谷医改走在全国前列。

    五、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规划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三个副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稳步推进,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小城镇迅速壮大,城镇吸纳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5%提高到46.8%。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面积由28平方公里扩展到52平方公里,人口由30万增加到50万,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完成了榆溪河综合整治工程,打通了富康路等8条“断头路”,建设了阳光广场、科技馆、档案馆、新闻大厦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建成省级卫生城市。

    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和青银、包茂高速榆林段建成通车,榆阳4C级机场建成投运,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首位,铁路总里程达到776公里,开通了至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列车和上海、昆明等9条航线,制约榆林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有效缓解;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各类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由6.3亿立方提高到9亿立方,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网络覆盖全市。生态环境呈现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态势,累计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2.17万平方公里,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007万亩,覆盖率达到30.7%。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市县和两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基本建成,节能减排降耗控制目标全面完成,榆林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国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煤炭、电力、化工企业整合重组并购取得阶段性成果。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组建了6家农村商业、合作银行,成立长安银行榆林分行,引进交通、招商、兴业等多家金融机构,批准小额贷款公司66家;打造了创投公司、城投公司融资平台,成功发行了14亿元企业债券,采取BOT、BT、TOT等融资模式建设了榆神高速、210国道榆林城区过境公路、王圪堵水库和县区环保工程等项目。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组建了煤业、镁业等一批民营企业集团,神木化工、北元化工等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榆林海关正式批准设立,电子口岸开通运行,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亿美元,招商引资1200亿元,法液空等6户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榆林市,榆林正在成为西部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开放开发战略新高地。

    五年的发展令人瞩目,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榆林将在这五年来奠定的良好基础上,在“十二五”重要战略机遇期中,以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民生经济为主线,以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为动力,着力加快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三大建设,着力构建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和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两大体系,努力把榆林建成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和中国内陆开放开发战略新高地,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