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有为谋突破 科学发展谱新篇
商洛市统计局
(2012年3月30日)
商洛市近五年,是迎难而上、开拓奋进的五年,也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商洛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突破发展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勇克时艰、奋发有为,不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繁荣新商洛。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362.88亿元,增长15.1%,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14.5%。财政总收入26.75亿元,增长25.9%,是2006年的3.7倍,年均增长29.8%。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增长37.3%,是2006年的4.9倍,年均增长37.4%。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商丹园区和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达到188户,规划的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8条启动建设,其中5条基本建成,20个循环经济标志性工程在建16个,11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重点项目已经建成。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核桃、板栗、药材、茶叶、畜牧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4个,认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农业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3%,较2006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五年来GDP总量及增速(表1)
五年来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及增速(表2)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格局。第一产业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第二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占比略有下降。2011年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9.5:44.9:35.6,与2006年的24.8:36.0:39.2相比,第二产业上升8.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下降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3.6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加快发展。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20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30户,较2006年增加29户。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96.31亿元,增长25%,是2006年的4.7倍。
三、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基础条件日新月异。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8.36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3%,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116.61亿元,是前五年的3.2倍。累计实施市级重点项目481个,完成投资600亿元。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西康铁路复线开工建设,沪陕、包茂、福银三条高速商洛段建成通车,西商二线和榆商高速洛南段即将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51公里,改造建设国省道、通乡油路、县乡公路2700多公里、通村水泥路6500多公里、通达工程2600多公里。电力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建成了商南鹿城330千伏高压输变电和一批城乡电网改造工程。
五年来投资及消费总量(表3)
四、商贸流通繁荣活跃,特色旅游深入人心。201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8亿元,增长16.4%,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2%。肯德基、华润万家、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等23家大型连锁企业落户商洛,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到23家,城乡大中型超市发展到13家,连锁型农家店覆盖所有镇办和85%的行政村。
全力打造“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全市建成4A景区1个、3A景区2个,成功举办了两届秦岭生态旅游节,“秦岭最美是商洛”唱响全国,2011年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收入68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5倍和28倍。
五、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生态环境大幅优化。五年来,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不懈抓规划、兴建设、强管理,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完成了中心城市和六县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制定了商丹一体化建设方案,城市控制性规划覆盖率达到80%,比2006年提高45个百分点。城市绿化工作不断加强,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五年提高6个百分点。六县县城、沙河子省级重点示范镇和7个省级重点镇建设进度加快,实施村改居项目74个,11.1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3个,建设新农村示范村27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707个,实施“四改三建”6720户,新修“四田”29.6万亩,综合治理小流域146条,治理水土流失3399平方公里,解决了105万人的饮水困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完成重点工程造林173.5万亩,实施重点区域绿化30万亩,“十一五”时期森林覆盖率由52.4%提高到62.3%。市污水、垃圾和医疗固体废物处理厂建成投运,六县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试运行,超额完成了省上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2011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为351天。
六、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随着企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的提高;企业离退休金发放标准的提高;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再次提高,城乡居民个人收入持续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44元,增长17.1%,较2006年净增9573元,年均增长18.2%;五年来,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粮食生产保持丰产,外出务工、市域经济持续发展,以及财政支农力度加大,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增加。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86元,增长27.2%,较2006年净增2977元,年均增长22.4%。
五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表4)
五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及增速(表5)
七、坚持民生为先,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坚持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累计实施民生项目1.37万个,完成投资147亿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81.8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58.6%,高龄老人生活补贴政策全面落实,5.35万农村贫困残疾人享受定期定额生活补贴。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4.4万套,改造农村危旧房3.1万户,实施移民搬迁1.67万户6.78万人,建设集中安置点213个,42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并实现稳定脱贫。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蛋奶工程”惠及16.6万寄宿制中小学生和农村幼儿。四级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看病就医条件极大改善,新农合参合率98.99%,连续八年全省第一。文化和广电事业快速发展,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文化服务体系,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3.6%和98.7%。体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民健身活动日趋丰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众安全感连续五年蝉联全省第一,商洛和谐发展开辟新篇章。
今后五年,是全市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努力缩小发展差距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全市一区三县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安一小时经济圈的完全融入、商洛已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全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的幸福商洛”的发展理念,这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立足市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循环发展,实现新的宏伟目标的战略选择,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必须为之努力奋斗的重大任务。展望未来,商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明天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