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中锻炼 在奉献中升华
—-屈金萍同志的先进事迹
屈金萍,今年39岁, 199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毕业后参军,成为一名军校教员。在部队服役9年后,于2003年转业到省统计局工作。主要分工负责统计的数据处理工作。多年来,她遵规守纪,认真负责,勇挑重担,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务实奉献,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勇挑重担 踏实肯干
几年来全程参与了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第二次经济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国第二次R&D资源清查、全省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及目前全国企业一套表的数据处理工作,是陕西省省数据处理组的骨干。
普查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工程。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是普查成果的收获期,当我们的基层普查员历尽千辛万苦把浩如烟海的数据汇集上来时,数据处理尤其重要。只有保质保量地完成这项工作,各项前期工作的价值才得以体现。数据处理工作十分繁重,从数据处理程序最初的学习、培训、试点以及对各市进行巡查、技术指导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数据质量是普查的“生命”,为了搞好每一次普查的数据处理,前期在技术上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她作为省级的师资接受国家的程序培训,也许很多人会羡慕她出差的机会多,有机会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只有她自己明白,那是一趟趟苦差,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每次普查都下发新的程序,学习压力很大。参加培训的技术人员通常是各省的师资力量,为了让大家在接受培训期间不受干扰,培训班通常会选择比较偏僻且交通不便的培训地点,为了压缩培训时间常常要上晚自习,她每天的生活迹道就是单调的教室、餐厅、宿舍。在教室除了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还要根据以往的普查经验与程序研发人员进行深度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为了尽快熟练掌握程序晚自习结束后,回到宿舍,还要反复进行程序测试,经常一学习就到深夜。国家培训一结束,省上各项工作就陆续展开了,首先是程序试点工作,为了完整地测试程序、总结高效的数据处理流程,我们通常选择一个县的数据试点,数据数量大于国家试点数量,由于试点时间紧张,工作常常不分白天黑夜,争分夺秒,每天近12小时的工作时间,让她感到疲惫不堪,但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总结试点报告,以便能给与地市随后的数据处理及时正确的指导,录入大量的数据,完整的测试程序的运转是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为了这个目标她毫无怨言。
俗话说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每次对市级进行技术培训前,她都要翻阅大量资料,精心备课,想出各种例子,举出各种特例,精心组织好教学流程,细心讲课,耐心辅导,一定要使地市的同志们在培训会上把程序学懂,学透。
给地市的培训一结束,顾不上休息,就准备省上的数据处理环境,安装过程很费周折,数据处理环境的安装往往只有简单的手册说明,不像国家有程序开发公司作为强大的技术力量作支持,只有自己慢慢琢摩,记得农普时程序整整装了一天,她从早上到晚上,一口饭没吃,想尽所能,终于调试成功。
为了摸清一线的工作情况,每次数据处理开始后她都跟随同事们立即奔赴全省各市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一路上是马不停蹄,基本上早上8点坐车出发,晚上很晚才能回到酒店休息,一天两个县,深入数据处理现场,每到一处,她顾不上休息,走进现场,指导县区服务器的安装、调试,解决程序的bug,给予技术指导。长时间的坐车,她的腿都肿了,麻木了,但没有怨言,只想尽快完成任务,只想给区县的同志们及时地指导,使基层的数据处理少走一些弯路。
在市级数据数据处理阶段,办公室电话铃声不断,手机、座机经常是同时响起,在这一阶段,她每天都要接听几十个电话有时甚至达上百个。为了及时解决基层的问题她总是24小时开着手机,经常在晚上十点后还有询问电话,一天工作下来真是是嗓子冒烟,喉咙发干。当一笔笔数据加载到省数据库,她基本上没有了休息的权利。中午,各专业处的审核人员享受午餐时,她正忍饥挨饿,和时间赛跑,要在别人午休的间隙,备份好数据,审核数据,汇总数据,绞尽脑汁的写出各种查询条件,审核公式,帮助各专业处查找报表填报错误。晚上,当别人下班享受晚间轻松的时光时,她正忙碌不停,为的是一大早给大家提供错误清单,汇总数据。经常是晚上11点甚至更晚才能回到家,但早上要比别人来得更早,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节假日也是如此。
当数据上报时,她倍感欣慰。仿佛刚参加完一场大战役,获得了暂时的轻松。但每次普查过后的资料开发,又让她的神经绷紧了,,不知又要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写出多少行代码,画出多少种表式,才能让那一本本精美、厚实的普查年鉴上跳动着鲜活的数字。特别是她独立承担了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陕西省年鉴的汇总程序编制工作,仅农业普查资料其中的一卷就需要出表10万多张,修改公式近1600处。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每一次普查的数据处理,都是连续数月的艰苦奋战。饿了,来不及吃饭,嚼几口饼干,喝上几口白开水,就是她的一顿午餐或晚饭;不分白昼黑夜,没有节日假期,困了,就靠在椅子上打个盹,醒来,洗把脸接着干。普查工作任务重,身体受苦是在所难免的,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受的“苦”,那就是精神高度紧张,每一次的普查,从程序、设备,安装等都不同,你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琢摩、琢摩再琢摩,才能得心应手的使用它、管理它,普查时间紧,没有足够时间,让你慢慢学,只能靠加班加点,费尽心思去搞懂它。地市、县区的同志打来的电话经常是十万火急,程序装不上了,数据导出来、导不进去,丢失啦,工作卡壳了,每项都刻不容缓,而她面对新问题,也是着急万分,想方设法地帮其解决。夜晚休息时经常因做梦梦到程序的问题而惊醒。长期超负荷在电脑面前伏案工作,使她眼睛干涩,视力下降,颈椎僵硬,腰肌劳损。繁重的工作让她没有过多的时间顾惜自己的身体,也实在是无暇顾及读小学的儿子,经常是出差、加班将其托管在别人家,孩子经常说,妈妈不加班的日子,是咱家最快乐的日子。该同志多年来为统计甘心付出,默默无闻,从无怨言,总是克服各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数据处理工作中,成功完成了每一次普查数据上报,为陕西省多次大型普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统筹 倾情奉献
数据处理工作经常涉及到与许多专业处室的协调以及各地市的协调,而且经常是多项数据处理工作交织在一起,比如2009年初,服务业处的调查,科技处的R&D资源清查两项数据处理工作几乎同时展开,环境都搭建在省局服务器,并且都是分县区录入,107个县区的用户同时登录服务器,进行录入工作,与此同时,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查询,公报程序的编写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此外还积极参加局党委组织的一些公共活动,比如春节团拜会的文艺演出,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下,她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积极与别人沟通,科学有效的组织工作,合理安排,不辜负组织和领导的信任,保证了每一次普查数据的按时上报,保证了其他处室数据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多年来,她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地耕耘、默默奉献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的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同事们和局党组的一致肯定和认可。在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第二次经济普查、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国第二次R&D资源清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均被评为国家级先进个人;2009、2010年曾先后两次被评为局“优秀党员”;2010、2011年曾先后两次被评为局“优秀公务员”。
年复一年地与数字打交道,让她从被动地接受到深深地挚爱,在艰苦中学会了乐观面对,坚定执着,奋然前行,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