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系列政策、努力做好“六稳、六保”,规上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
一、总体情况
1-8月,延安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总体呈降幅持续收窄态势,实现营业收入52.95亿元,下降9.5%,降幅较1-2月和1-5月分别收窄15.6和2.7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收窄0.1个百分点。
二、运行特点
(一)十大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呈现“三增七降”态势
1-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呈现“三增七降”态势,其中占比最大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逐步恢复,降幅不断收窄。
“三增”: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91亿元、1.75亿元、0.65亿元,分别增长2.6%、5.9%、11.0%。“七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17.98亿元,下降14.9%,降幅较1-2月和1-5月分别收窄31.1个和5.5个百分点,逐渐回暖;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多,企业业务量有所减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13亿元,下降7.0%,降幅较1-2月和1-5月扩大20.5和4.2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92亿元、2.98亿元、1.56亿元、1.81亿元、2.26亿元,分别下降7.3%、29.4%、5.8%、19.8%、16.7%,降幅分别较1-2月收窄24.8个、2.4个、74.6个、18.7个、16.6个百分点,较1-5月收窄5.5个、1.5个、2.8个、13.0个、6.2个百分点。
(二)负增长企业个数减少
1-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纳入统计的单位251户,其中负增长单位118户,比1-2月和1-5月分别减少67和20户,负增长单位数占全部单位数的47.0%,营业收入15.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28.7%,下降41.6%,降幅较1-2月收窄13个百分点,较1-5月扩大0.8个百分点。负增长单位仍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该行业企业共81户,其中负增长企业38户,占全部负增长单位的32.2%,实现营业收入4.36亿元,下降58.2%。
三、存在问题
一是新型服务业发展不足。从行业结构分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高,新型和现代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以技术为主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总量不大,规模较小,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1-8月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17.98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为34%;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0.57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为1.1%,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2.24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为4.2%,占比较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困扰服务业企业发展的资金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上升等问题较为突出。特别在疫情影响下,多数企业处于微利运行甚至亏损状况。1-8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2.38亿元,下降66.0%。
四、对策建议
(一)促进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不断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疫情期间企业危机中寻找商机,部分新模式、新业态已露尖角,目前要积极关注鼓励一些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转型升级;不断加大对高技术含量、高层次服务领域的推进速度,帮助企业适新应变,整合资源,完善产业链条,不断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
(二)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积极引导和扶持中小微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发挥政策措施的导向引领作用,继续巩固和扩大服务业回升势头,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其快速发展。
(三)加强服务业企业监测。我们配合行业部门进一步加强服务业企业监测。一是加强重点企业监测。随着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各行各业企业恢复正常运行运营,服务业企业恢复步伐也在加快。加强规上服务业尤其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及时预警。二是加强规下企业监测。加强全市规下服务业企业监测,积极挖掘达到规模企业,扩大我市规上服务业规模,更完整准确反应我市规上服务业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