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铜川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紧紧围绕“3+X”农业工程强链补链延链,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年初忽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但随着我国疫情的逐渐消退,农村经济发展恢复较快。据统计,上半年铜川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04亿元,实现增加值6.29亿元,同比增长2.3%,农业农村经济呈稳中有进态势。
一、农村经济特点
(一)夏粮油面积稳定,产量大幅提升。一是铜川市夏粮面积32.8万亩,同比基本持平;亩产202公斤,增长22.4%;产量6.6万吨,增长21.6%。二是亩穗数、穗粒数增加。主要是去年冬季降水总量偏多、气温持续偏高,小麦播期墒情较好,五月上旬的降雨过程,正值小麦灌浆期,对其增加千粒重起到了至关作用。三是油菜籽面积2.4万亩,同比增长2.7%;产量0.2万吨,增长14.7%。
(二)水果种植结构优化,品质提高。一是上半年铜川市园林水果面积59.2万亩,同比增长0.5%,产量1.2万吨,增长5.9%。二是桃、樱桃面积同比分别增长8.6%和15.6%,产量分别增长20.7%和5.5%。三是铜川市樱桃品种较多,主要有早大果、红灯、龙冠、拉宾斯、先锋、美早、布鲁克斯和萨米脱等八大主要品种;销售价格在8-30元/公斤。同时新区有六大樱桃生产基地和四大樱桃交易市场,促使铜川市樱桃产销两旺及农民收入的增长。2019年11月15日,“铜川大樱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三)经济作物结构加快调整,整体效能提升。今年来,铜川市以产业扶贫为契机,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促进经济作物结构持续优化,效益不断显现。
从蔬菜及瓜果类生产情况看:一是上半年铜川市蔬菜及食用菌面积2.2万亩,同比增长6.3%;产量3.0万吨,增长1.8%。二是铜川市瓜果类面积、产量增幅较高。西甜瓜及草莓面积887亩,同比增长6.0%、产量886吨,增长41.1%。三是伴随着人们膳食结构变化,加之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高品质蔬菜要求越来越高,各类蔬菜生产发展势头良好,体现在蔬菜生产能力整体提升,效益好于上年同期。
从中药材生产情况看:中药材播种面积持续扩大,为农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今年来,铜川市辖内以产业扶贫为契机,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并将其列为贫困地区扶贫的重要产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及政策支持下,加之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中药材价格上涨较大。今年春季,铜川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据统计上半年铜川市中药材面积9.4万亩,同比大幅增长。
(四)畜牧生产受市场影响较大。伴随着“3+X”产业工程的实施,畜牧生产有了长足发展,为铜川市农村经济发展储备后劲蓄能。如大北农和新希望生猪产业、红星美羚等项目落地、投产,进一步助推铜川市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主要表现在:一是牲畜存栏增加,出栏下降。猪、牛、羊存栏分别为8.1万头、1.4万头和4.2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7.3%、6.1%和5.3%;猪、牛、羊出栏分别为3.2万头、0.4万头和1.1万只,同比分别下降5.1%、10.4%和3.4%。二是活家禽存栏257.96万只,同比增长2.4%,出栏43.64万只,同比下降17.5%。三是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根据铜川市二季度规模以上畜牧业统计监测调查数据显示:生猪价格下降,平均出栏价格31.3元/公斤,环比下降2.6元/公斤,下降7.7%;肉牛价格上涨,平均出栏价格29.3元/公斤,环比上涨5.3元/公斤,上涨22.1%;生鲜乳平均出售价格3元/公斤,环比下降0.5元/公斤,下降14.3%;育肥羊价格下降,平均出栏价格28.5元/公斤,环比下降0.5元/公斤,下降1.7%;鸡蛋平均出场价格5.8元/公斤,环比下降1.5元/公斤,下降20.5%。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产业兴旺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提供了遵循。一是铜川市坚持以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因地制宜,布局优势主导产业,加大政策扶持,逐步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二是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兴旺,围绕铜川市“3+X”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发展,又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生态高效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铜川市生态高效畜牧业发展财政补贴实施细则》《铜川市生态高效畜牧规模养殖场建设技术指导意见》《铜川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等配套文件,加快在果业、畜牧业、中药材等方面形成优势产业集群,重塑铜川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版。
二、当前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一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仍然较为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二是农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严重短缺。三是传统农业在铜川市仍然占较高比重,比较效益低,特色产业缺乏竞争力,农业发展活力不足。
(二)部分畜牧品种生产比较效益低,亟需增强畜牧发展后劲。一是部分畜牧品种养殖比较效益低,挫伤了养殖户及企业的养殖积极性。二是畜产品结构亟待优化,目前畜产品结构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部分畜产品相对过剩,而高品质畜产品则供不应求,供需矛盾呈现,致使畜牧业生产难以持续稳定发展。三是畜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健康持续稳步发展。
(三)农产品产业链条不长,特色优势产业有待增强。在铜川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停留在初(粗)加工阶段,深加工企业仍然较少、规模较小,表现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不先进,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产品档次不高,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些甚至还停留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铜川市优势特色产业有待增强。
三、建议措施
(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强化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一是要加快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应大力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人才技术水平。二是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走入农村,鼓励那些曾经“走出去”、现在学有所成、有一定资金积累的人回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因地制宜结合产业发展开展培训。围绕区域农业的优势产业和发展趋势,结合农户需求,以村民有效掌握标准化的种养技能为目标,持续开展蔬菜、果树、畜禽等产业种养殖专业技能培训。
(二)构建畜牧发展信息平台,增强畜牧养殖获利空间。一是要增加畜牧生产要素投入,力促畜牧产业转化升级,引导各类畜牧生产经营主体优化资源、资金、技术、流通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有效整合,降低养殖成本,使畜牧养殖利益最大化。二是要培育畜产品品牌,持续优化畜产品结构,大力推进绿色养殖、生态养殖,提升畜产品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促使铜川市畜牧业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三是要构建以畜产品为中心的畜牧智慧信息平台,适时调整畜牧产品供需、指导畜牧生产,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依据铜川市委、市政府办印发的《关于开展农业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突破发展的意见》要求,铜川市要加快构建“3+X”的产业体系,全方位实施“建板块、扩规模、提品质、延链条、促转型”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要提早谋划2020年8万亩“矮砧”密植苹果生产基地、3万亩设施果蔬生产基地、4000亩果树种苗基地、4万亩樱桃等高标准特色水果基地建设,落实建设区域、内容和任务。二是要用好用活现有农业突破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等支持政策,持续推进高效畜牧业发展,加快50万头生猪、10万只奶山羊、50万只肉羊基地、9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0个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3+X”工程,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三是要抓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历史机遇,超前谋划产业布局,加快发展“耀芩”、“宜党”等道地药材,建设一批管理规范、特色明显的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药王”品牌,助力扶贫攻坚,推进“3+X”工程向纵深发展,不断研发新产品,延伸加工链,壮大铜川市特色优质农产业向高质量、高档次方向发展,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