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咸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咸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20-06-04 08:00
字号:
打印

  “十二五”以来,咸阳市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建设新模式、新机制,集中力量,扎实推动,园区建设初步呈现出竞相发展,一二三产联动,新型经营机制逐步建立,主导产业有效提升,园区周边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的良好态势,为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出典型样板,探索出有效路径。2019年全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7个,实现涉农县区、主导产业、一二三产、市场主体全覆盖;省级园区总规划面积达51.8万亩,建设面积43.1多万亩,从业人员达到3.6万多人。

 

  一、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情况及特点

 

  (一)行政推动,进展顺利。咸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把园区建设放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科学谋划,全面启动,创新举措,强力推进。根据咸阳农业产业区域布局特点,市政府提出“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扩大产业规模、聚集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重点建设沿渭百里设施蔬菜(清水莲菜)、优质猕猴桃、粮食、特色水果,时令水果采摘及休闲观光,酿酒葡萄、御石榴、红提葡萄、畜禽养殖,优质出口苹果和经济杂果,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五大现代农业园区聚集带,园区聚集带将建设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300个。为了确保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咸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等六个配套文件,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列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并在全市推行了“省级园区由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包抓,市级园区由县市区党政分管领导包抓、涉农部门形成合力精心帮扶”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岗位、落实到田间地头、落实到每个园区。

 

  (二)严格标准,规范管理。《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管理办法》要求,省级新认定园区规划面积应达到5000亩以上,主导产业占比达到60%以上,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健全,生产环境“五治”工作全面开展;省级园区提质增效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五治一品”成效显著,品牌效应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市级园区核心区1000亩,辐射带动面积3000亩以上,主导产业明晰,基础设施先进,科技水平领先,产业体系配套,园区效益显著。

 

  (三)科技领先,示范带动。科技含量高是现代农业园区的显著特征,也是园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所在。我们坚持把把科技推广和应用作为园区发展的源动力,积极开展技术引进、技术攻关,强化农、科、教、研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农业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一是咸阳市政府与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地三方”签订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及产业协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协议》,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在旬邑、泾阳、乾县、永寿、淳化启动建设了6个重点产业试验示范站和10个省级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协作基地共建项目,通过试验站和协作基地建设,搭建专家长期服务我市农业的平台和现代农业展示基地,有效解决了我市园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发展定位不清晰、主导产业缺乏科技支撑等难点问题。各级农业部门依托市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技术优势,通过聘请专家讲座或组织现场培训、参观考察等活动,对园区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大科技推广转化力度,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积极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定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围绕园区发展,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提供操作难度低、劳动强度低、生产成本低的技术标准和规程,构建“科技人员到点、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科技推广机制。全市累计聘用100多名专家入园推广先进科研成果和开展技术服务,先后指导建设现代化蔬菜、花卉、果树育苗中心8个,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质农产品品种300余个,优质良种应用率达95%以上。二是全市园区生产经营主体注重良种良法、农艺农机融合组合配套,积极与省内外30对家农业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推广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等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推行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提高了科技含量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率。园区已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辐射源,引领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由点到面,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全市累计引进本科以上专职、兼职管理技术人才400多名,依托园区实训基地培育职业农民2万人次,推广、研发新技术70项。兴平星光现代农业园区年出栏生猪3万头,将猪粪用于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后产生的肉骨粉循环利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肥源、优质饲料,降低了生产成本。我市北部县区柿子种植面积较大,产量高,原来每斤只卖两三毛钱甚至烂在树上,群众增收困难。永寿云集现代农业园区利用现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柿子酒深加工,每斤柿子收购价格8毛钱左右,并且带动周边群众积极栽植柿子新品种,为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扶持引导,多元投入。当前,我市园区建设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助推园区快速发展。一是加大项目支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企业运营”的机制,把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投资环境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重点,实施项目捆绑,倾斜支持园区建设,积极整合发改、财政、林业、水利、农发、扶贫、交通等涉农项目和资金3亿多元,解决了园区建设前期基础改善和后续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对外宣传和推介,吸引一大批标准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市园区建设出现企业领建多、外出创业人员回乡创建多、农村种植大户和能人培育多的“三多”现象,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日益明显。截止目前,省市级园区投资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其中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投资121亿元,占园区投资总量超过80%;武功大庄、兴平禾益、泾阳龙泉公社、兴平马嵬驿、泾阳日新等一大批园区投资都超过6000万元。全市在建的现代农业园区中,企业引领和外出创业人员回乡创建的有150多个,带动16万户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和产品研发,提升了农业组织化水平。工商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为园区建设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后劲,推动了园区特色产业与现代加工业、物流业、生态观光业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

 

  (五)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完善的服务体系是推进园区建设的基本保障,也是推进园区建设稳步发展的关键。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各县市区认真总结近年来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成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乡镇服务站和重点村流转管理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平台,重点做好土地流转的程序运作、档案合同管理等工作,确保土地流转工作有部门管,有具体人抓。不断加强土地流转法律政策宣传和咨询、土地供需信息收集发布、土地流转合同签订指导、抵押资产评估、土地规模经营协调等服务工作,着力破解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纠纷和问题,帮助园区建设业主做好土地租赁、园区规划、设施配套等工作。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鼓励园区内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激活生产要素,释放土地效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规模经营,力求流出一片土地、建成一个园区、带动一批农户,形成了点上突破,面上带动,板块推进,规模发展的基本格局。截止目前,全市共有14万户群众向园区流转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0多万亩,旱原地区土地流转费用达到每亩400元以上,灌区达到1000元以上,个别地块甚至更高,并逐步递增。二是健全农产品加工体系。把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对接起来,在产品终端上下功夫,着力解决产品深加工、精包装、细分拣、耐贮藏、快运输等问题,增加产品附加值。三是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市场定位很关键。鼓励企业开发直销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业态,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和“农校对接”,在大城市和农村社区发展直销门店60多家。积极发展各类营销主体,运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加盟等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市场,力求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四是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坚持政府监管与园区自身监管相结合,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五治一品”,积极抓好土壤、水质、化肥、农药、饲料及兽药添加剂治理以及园区生产环境和投入品使用整治,建立健全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鼓励园区生产经营主体注册农产品商标,开展产地、产品质量认证,提高品质,打响绿色产品品牌。

 

  (六)创新机制,提升效益。我们坚持把园区作为优势产业的聚集区、产业脱贫的重点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创新和完善现代农业园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力促园区建设科学规范、高效运行。一是推进“十大板块”建设。围绕园区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扩大产业规模、聚集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重点推动北部100万亩优质出口苹果、南部优质蔬菜、沿渭清水莲菜、关中环线高产奶牛、600万头生猪、肉牛肉羊、南部优质小麦和北部地膜玉米、中部时令设施水果、旱腰带20万亩酿酒葡萄特色时令水果、城郊休闲观光农业等十个特色产业板块建设,实现农业经济集群化、跨区域发展。二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园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坚持用现代工业的管理模式来组织现代农业园区的生产和经营,不断探索和完善经营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园区运营水平。三是完善园区经营方式,园区通过抓“管理运营机制创新、产业功能拓展、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企业为龙头,以利益为纽带,以产业为依托,以基地为平台,集中流转土地,吸纳农民参与,实行订单生产,开发加工产品,基本形成从技术、生产、加工到物流的产业链条,推进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实现了园区周边群众流转土地获得财产性收入、园区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返租倒包或通过订单生产获得经营性收入显著增长。泾阳日新现代农业园区把当地农民既作为土地承包经营人,又作为园区的主要劳动力来源,着眼企农“双赢”,注重农民利益,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土地租金保底,葡萄收益分红,优惠政策归农”的土地流转模式,积极发展“农地入股、共建基地、订单生产、加工增值、按股分红”酿酒葡萄产业化,确保农民收益分红。

 

  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咸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园区建设中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特色定位不清晰、建设标准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单一、同质化现象普遍、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等深层次、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市将坚持问题导向,正视工作差距,勇于破解瓶颈、补齐短板、探索路子,真正把这项战略工程、惠农工程、历史工程做好做实,打造农业现代化的领航者。

 

  (一)规划先行、定位明确。树立“大园区”理念,聘请院校专家团队,高质量、高标准编制园区发展规划,明确中长期目标方向、发展定位和功能分区。要把现代园区规划与移民搬迁、脱贫攻击等有效衔接,将现代科技、文化旅游、文明创建等融入规划,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特色不同、功能各异的农业园区。

 

  (二)突出“一二三产融合”,丰富发展模式。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乡村旅游和加工业为“驱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现有产业规模和县(乡、村)域周边旅游资源,转变传统农业单一发展模式为农旅、产销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生态、休闲、加工等相关农业产业群,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三)提升园区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园区的基本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园区的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二是做好园区的策划、包装、宣传等工作,通过资金扶持、贴息贷款等办法,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进行园区的投资建设。

 

  (四)立足农业资源优势,打造农业园区品牌。现代农业要走品牌之路,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品牌竞争阶段。一定要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打造一批“叫得响”知名现代农业园区品牌,建议通过开展“农业品牌创建年”活动,大力实施农业园区品牌创建工程,每年重点对园区农产品“三品一标”进行奖补,力促我市农业园区品牌进入全国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百强,争创一批园区品牌价值过亿元的农业品牌。积极促进农业园区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全面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