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1季度商贸业的影响较为直接、明显,铜川市重点就企业用工、物流、资金流转、供需等突出问题帮扶解困,助力企业复工营业,消费市场快速回温,降幅较2月大幅收窄。
一、一季度铜川市商贸业运行基本情况及特点
1季度铜川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52亿元,下降31.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09亿元,下降37.7%,降幅较1-2月收窄9.7个百分点。
1、乡村消费降幅略缓于城镇。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23亿元,下降32.3%,占社零总额的74.4%。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29亿元,下降29.3%,占社零总额的25.6%,乡村降幅缓于城镇3个百分点。
2、餐饮收入较同期减少近5成。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实现零售额3.94亿元,下降47%,占社零总额的13.8%;商品零售实现零售额24.58亿元,下降28.2%,占社零总额的86.2%。
3、住宿、餐饮业遭受冲击最大。从四个行业看,疫情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个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下拉作用:批发业实现销售额27.66亿元,下降16.8%;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6.69亿元,下降26.3%;住宿业实现营业额0.68亿元,下降41.1%;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16亿元,下降40.7%。
4、烟酒、药品及能源产品类降幅缓和。从限上商品零售监测结果看,1-3月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9.59亿元,同比下降36.2%,降幅较1-2月收窄9.7个百分点。其中,粮油、食品类下降49.7%,烟酒类下降8.7%,服装类下降33.5%,日用品类下降26.5%,书报、杂志类下降53.5%,家用电器类下降34.6%,中西药品类下降1.4%,石油及制品类下降2.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76.1%,汽车类下降31.7%,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4.3%。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累计下降5.7%。
二、铜川市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1、体量小,大宗消费易外流。本次疫情凸显的主要问题是:铜川消费市场整体规模小、基础弱,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的比重仅1.5%,人口数量、密度小,离省会西安较近,汽车、装饰装潢材料、高档家具、服装等大宗消费容易外流,市场整体抗风险抗冲击能力与周边城市相比较差。
2、实体消费遭线上抢占严重。线上销售模式由于种类齐全、便捷、安全无接触等优势在本次疫情中表现出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市民尤其中青年群体更乐于采用网络购物来减少外来接触,线下实体消费市场遭网络销售抢占严重。
另一方面,铜川市线上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电商企业单位数量少、占比小。截至目前,全市限上纯电商企业单位仅有4个,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1124.7万元,总量仅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1.2%。
3、限上企业稳定性较差。2019年后半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商贸企业尤其是住餐行业整体经营疲软,2019年及2020年2月全市限上商贸退库企业40家,而2019年新增企业仅28家,限上商贸企业尤其是住餐企业缺少新鲜血液及强心剂的支撑和引领,限上商贸企业稳定性亟需加强。
三、建议举措
1、强化保障,助推市场复苏。疫情对铜川市消费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第一季度最为显著,要确保全年各行业平稳运行,必须进一步强化保障,稳定百姓就业,健全医疗、养老等各种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拉动消费内需,同时要在各项税收政策上给与优惠,通过发放消费券等形式激发市场活力,帮扶企业增强信心走出困境,各类超市、商场要把握时机,开拓出新热点,做好各类节庆日促销活动,冲抵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消费市场复苏。
2、增新添活,加快电商发展。一方面要重点加大对悦豪酒店、富利电商、美团铜川公司等企业培育力度,帮助企业达到入库条件为限上法人库增添新动力;另一方面要重点推进电商发展壮大,批零企业在实体销售的基础上增开网店,或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住餐企业可增加团购或电子优惠券数量和优惠形式,吸引消费者;政府层面,要出台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以及管理条例,对企业加以引导和帮助,将铜川电子商务和网络销售发展推上快速发展轨道。
3、创新创特,壮大旅游消费。要进一步强化铜川旅游消费创新力度,各景区、乡村旅游地,提早策划双休日、节假日旅游的活动和营销方案,可推出“红色游、文化游、赏花游、亲子游、山村游、民俗游”等特色短线游,进一步创新旅游拉动消费发展理念,采取发放旅游券、折扣券、免门票等方式吸引游客,可根据消费群体定制特色消费套餐,重点打造吃、住、玩、购新体验、新消费模式,在消费形式上不断创新,拉动本地和周边潜在消费群体来铜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