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抗疫情,抓复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复苏。一季度,铜川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6.24亿元,同比下降2.3%,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0.5%,增速较1-2月回升19.5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二。
一、主要特点
(一)三大门类“一降两增”
一季度,全市工业三大门类“一降两增”,其中:采矿业下降7.3%,下拉全市工业增速3.7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9.8%,拉动全市2.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9%,拉动全市1.3个百分点。(三大门类占比见图2)
(二)传统产业趋稳,接续产业下降
一季度,全市四大传统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87.1%,增速为5.8%,增速较1-2月提升19.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速4.8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下降6.4%,降幅较上月收窄15.1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增速提升34.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16.7%,增速提升56.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6%,增速提升22.7个百分点。
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三大接续产业增加值占比为6.6%,增速为-12%,降幅较上月收窄25.3个百分点,下拉全市工业增速0.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同比下降40.6%,降幅较上月收窄18.2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下降16.7%,降幅收窄2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长2.4%,增速提升23.6个百分点。
(三)主要工业品“五增一降”
一季度,全市52个工业产品中,22个增长,30个下降。主要工业产品“五增一降”:原煤产量412.93万吨,同比下降0.1%,降幅较上月收窄11.4个百分点。洗煤产量59.4万吨,增长61.1%,增速提高66.3个百分点。水泥119.28万吨,增长6.9%,增速提高8.7个百分点。水泥熟料140.95万吨,增长67.2%,增速提高39个百分点。电解铝7.66万吨,增长222.8%,增速回落73.9个百分点。发电量23.75亿度,增长0.8%,增速回落4.3个百分点,其中火力发电量20.65亿度,下降7.1%,增速回落7.5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量2.3亿度,增长283.1%,增速加快161.6个百分点。
二、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加剧。相较于大中型企业,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冲击更大。1-2月份,全市195户规上工业企业中,168户小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2.1%,速度低于大中型企业14.9个百分点;用工人数方面,小微企业平均用工人数0.9万人,同比下降10%,大中型企业2.4万人,下降4%,小微企业的用工人数降幅更大;从应交增值税来看,小微企业增速(-62.4%)较大中型企业(4.4%)低66.8个百分点。
二是接续产业发展缓慢。一季度,全市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三大接续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2%,下拉全市工业增速0.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仅6.6%,发展缓慢,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作用不明显,以致于传统产业依然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绝对绝对主导地位(占比87.1%)。
三是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经过摸底,今年全市重点培育企业26户,当年贡献产值仅13.82亿元,工业企业面临“存量不优、增量不足”的局面,不能有效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建议
(一)下大力气帮扶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全市168户小微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的86.2%,“双百工程”在重点关注大中型企业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帮扶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着力解决企业生产、销售、融资等方面的问题,以问题导向实现精准帮扶,一企一策,力促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二)加快接续产业发展步伐
加大招商力度,结合产业集群发展,聚焦产业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快航汽铝材、高端装备制造、中医药健康产业、环保建材、电子制造、高新产业等集群建设,瞄准大企业大集团,引进优质产业链项目,从招商引资、用地税收、金融扶持、科技服务等多方面向新兴产业倾斜,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做强接续产业,实现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