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安市经济运行短期内受到冲击,生产下滑,需求收缩,效益不佳。但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加快,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经济运行将回到正轨。
一、基本情况
(一)生产总体下滑。
1.农业生产平稳。目前苗情基本稳定,长势总体略差于上年。截至2月底,冬小麦主产区一二类苗占比较冬前提高5.8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减少2.7个百分点。蔬菜种植受省市财政资金支持面积有所扩大。春耕备耕全面展开,预播面积约56万亩,同比增长7.7%。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稳定。
2.工业生产走弱。春节假期提前至1月,有效生产时间减少10日,疫情导致停工停产,产值下滑。2月,全国PMI落至冰点,仅为35.7%,与50%的荣枯线相去甚远,制造业生产经营与需求均大幅走弱。1-2月,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3%,较上年同期回落14.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6.29亿元,下降15.0%,同比回落27.9个百分点。
近九成行业产值下降。1-2月,全市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产值下降,占比88.9%。特别是,汽车制造业是产值占比第二行业,降幅达46.4%,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下拉作用明显。
中小企业受损较重。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基础较差、底子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复工相对大企业而言更晚,疫情对其冲击较大。1-2月,中、小企业产值分别下降19.8%和37.4%(其中2月分别下降41.5%和61.9%),降幅均大于全市水平,合计拉低全市产值增速13.6个百分点。
3.商贸服务业降幅较大。疫情防控抑制商贸领域纳客消费,复工延迟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深。2149家企业负增长,占全市限上企业的80.5%。限上批发业由于配套环节不畅、订单减少,1-2月销售额下降25.1%;零售业受累于线下实体门店关闭,销售额下降23.0%;住宿业由于文娱活动、会议婚庆停止,营业额下降51.0%;餐饮业营业额下降43.1%。与去年同期相比,零售业回落25.9个百分点,其余三行业回落均超过45个百分点。
4.铁路、民航客运大幅下滑。1-2月,铁路旅客发送量538.78万人次,同比下降47.9%,去年同期为增长11.2%;民航旅客吞吐量389.70亿元,下降46.9%,去年同期为增长15.1%。在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强力带动下,1-2月,全市铁路货物发送量74.38万吨,增长13.7%,同比提高38.2个百分点;民航货物吞吐量4.40万吨,下降1.3%,回落12.2个百分点。
5.房地产业走低。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6.3%,降幅扩大27.8个百分点。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持续回落,2月同比上涨11.6%,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2.6个百分点。作为主要税源,房地产业前两个月税收贡献下降16.9%。
6.金融市场分化。国家及时出台货币政策稳定市场,银行业在疫情影响下表现平稳,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3195.36亿元,增长10.3%,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2833.65亿元,增长11.2%,回落5.5个百分点。保险业受影响较小,预计增长在合理范畴。证券业由于市场信心下滑受到较大冲击,将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二)需求明显收缩。
1.投资小幅下降。1-2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4.8%,较上年同期回落13.3个百分点,疫情负面影响好于预期,随着市级重点项目复工复产,降幅将有效遏制。
重点领域投资“一增三降”。工业投资实现85.2%的高速增长,较上年同期加快67.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2.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受民间房地产投资下降影响,下降25.5%,回落34.0个百分点,下拉全市投资12.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因地铁、道路及机场三期建设进度明显放缓,下降35.8%,回落52.9个百分点,下拉10.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6.5%,同比回落24.6个百分点,下拉7.4个百分点。
2.消费降幅较大。1-2月,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280.21亿元,同比下降24.9%,降幅较上年同期扩大23.9个百分点。2月,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65.28亿元,下降58.2%。
乡村降幅大于城镇,餐饮降幅大于商品零售。从地域看,乡村零售额下降40.3%,城镇零售额下降24.9%。从形态看,餐饮收入下降43.3%,商品零售下降24.0%。可见,疫情对乡村消费影响大于城镇,对餐饮消费影响大于商品零售。
超八成商品销售下跌。22类商品零售额“6增16降”,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合计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44%。因汽车零售企业有效销售仅有约20天,石油及制品类零售企业复工较少,实体门店关闭影响鞋服销售,三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下降42.9%、22.5%和30.7%,降幅同比分别扩大47.1、12.5和16.0个百分点,合计下拉限上零售额17.0个百分点。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文旅活动中止,景区关停,旅游业所有要素领域近乎“停摆”,游客、收入跌落冰点,冲击剧烈,这也是影响西安市消费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
3.对外贸易下降。企业境外参展受阻,对中小企业全年订单造成冲击,出口货物由于物流限制交付延迟,叠加主要出口国的防疫检验限制,1-2月,全市进出口总值534.68亿元,同比下降2.5%,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7.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下降18.1%,进口总值增长17.5%。
(三)相关指标均受影响。
产业、居民用电双降。1-2月,全社会用电量下降14.2%,同比回落20.9%,其中,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分别下降15.6%和11.8%。产业中制造业用电量下降9.5%,降幅同比扩大4.7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双降。1-2月,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8.2%,较上年同期回落55.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115.23亿元,下降14.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下降16.4%,同比回落55.4个百分点。
消费、生产价格双升。1-2月,CPI同比上涨4.5%,创8年来新高。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6.7%。但疫情下整体需求偏弱,核心CPI上涨1.9%,涨幅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2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3%,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购进价格上涨0.8%,提高0.4个百分点。
二、疫情下经济运行亮色
高技术制造势头好。1-2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了48.8%的高速增长,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8.4个百分点。百亿企业三星得益于生产线升级改造、隆基绿能由于行业特性持续生产,1-2月产值快速增长。四成产品产量增长,主要集中在新兴产品上。多晶硅增长1.7倍,单晶硅增长1.2倍,智能手机增长1.1倍,锂离子电池增长19.1%。
工业投资增速高。工业投资实现85.2%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三星二期项目。该项目春节没有放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且主要投资为设备购置与安装,疫情防控压力不大,基本未受疫情影响。1-2月,三星的投资额大幅增长,拉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24.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0个百分点(若剔除三星高增长因素,工业投资则下降39.4%)。
“宅经济”商品增长快。限额以上6类增长商品中,食品、粮油类增长21.0%,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增长1.0倍,文化办公用品类中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增长4.9倍。可见,一方面在疫情期间西安市居民生活刚需商品供应充足,支撑销售较快增长;另一方面,疫情催生“宅经济”,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点。商贸企业紧跟市场变化,积极结合线上和线下经营模式,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实现有效的危机应对。1-2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68.51亿元,占限上零售额的24.4%,同比提高9.9个百分点;逆势增长27.0%,提高17.1个百分点,且远高于限上增速。沃尔玛、华润万家、盒马生鲜、华讯得、永辉超市网上零售合计增长15.4%,拉动全市限上网上零售额增速10.8个百分点。
金融存贷稳步增。国家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设立3000亿专项再贷款,对抗击疫情的重点企业,给予精准的优惠资金支持。出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30条措施,有效地发挥了政策的合力。2月末,西安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保持10.3%和11.2%的稳定增长,为经济恢复正常提供保障。
对外贸易市场变。虽然西安市前2个月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5%,但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值得关注。今年西安市对外贸易前6的国家和地区是韩国、台湾、东盟、欧盟(不含英国)、美国、日本,东盟排位提升,对其贸易值占比超过80%。同时,对各国(地区)贸易值的涨跌幅度相差很大,增长的有韩国、东盟、日本,分别增长56.9%、82.0%和83.5%;下降的有台湾、欧盟、美国,分别下降38.9%、17.7%和2.1%。特别可喜的是,在长安号开行班列翻倍的带动下,西安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增长28.9%,占全市的16.7%,成为支撑全市外贸及铁路货运量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主要指标降幅相对小。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有序恢复经济社会发展,自觉当好区域经济发展稳定器,多措并举,全力对冲疫情不利影响,三大指标好于预期。与全国全省对比看,降幅除限上零售额大于全国外,其他均小于全国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降幅小于全国、全省10.2和3.8个百分点,固投降幅小于全国、全省19.7和26.1个百分点,限上零售额降幅大于全国1.5个百分点,小于全省6.3个百分点。
全国、全省、西安三大指标增速对比(%)
与省内市区对比看,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降幅均小于其他10个市(区),在省内位居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小于榆林以外的其他9个市(区),居第二位。
11个市(区)三大指标增速对比(%)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是对经济影响最大的因素,短期看,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恢复并加快生产经营,以丰补歉、降低影响是当务之急;年内看,投资项目减少问题需着力解决;外部看,疫情在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较快,对全球短期经济和产业链的影响不可避免,全球经贸增长面临一定压力,西安市也需高度关注。
(一)企业复产率亟待提高。
从工业企业看,全市1592家规上工业企业已全部复工,但复产情况不太理想。2月产值零上报企业732家,占比46.0%。从商贸企业看,2月零上报企业1382家,占限上企业(2674家)的52.0%。其中,批发业453家,占47.6%;零售业350家,占38.1%;住宿业288家,占69.2%;餐饮业291家,占78.6%。从投资项目看,1-2月,项目投资为零的项目589个,占在库投资项目(1622个)的36.3%;房地产开发投资为零的项目434个,占在库房地产开发项目(1071个)的40.5%。缺少劳务人员、缺少资金、缺少原材料是复产率低的主因。
(二)投资项目数量减少。
1-2月,西安市在库投资项目1622个,同比减少163个。其中,5000万及以上项目1286个,5000万以下项目336个,同比分别减少66和97个。其中,工业投资项目478个,同比减少47个;基础设施投资项目728个,减少111个。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疫情的影响,西安市投资项目本就少于去年,投资增长的压力较大。同时,投资作为先行指标,决定着后期经济增长动能是否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加大实体经济投资、“新基建”投资,是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的必要支撑。
(三)外部环境愈加严峻。
受疫情冲击,全球人员、商品、技术等要素流动会放慢,全球交通、餐饮以及旅游业等服务业会受到影响,短期内全球国际贸易、供应链波动等下行预期增加。疫情还会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供需关系、价格波动和全球资本市场、期货市场、金融市场带来冲击和影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经合组织将全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从2.9%下调至2.4%。西安市外贸依存度达34.8%,疫情对国际经济、特别是对外贸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综合而言,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也是可控的。随着人流、物流逐步恢复正常,复工复产率提高,原材料供应短缺得到缓解,以及纾难解困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疫情影响将被降至最低,一季度主要指标降幅将会缩小,经济平稳运行,长期向好态势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