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按照中省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节奏加快,有力的促进了铜川市经济秩序恢复,铜川市固定资产投资在逆境中复苏。1-2月,铜川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3.6%,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23.8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0.9和17.3个百分点。
一、基本情况
(一)第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畜牧业投资居主导
1-2月,铜川市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4.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了256.6个百分点。主要涉及畜牧业和水果种植等领域,其中,畜牧业投资占一产投资的70.4%,是带动一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行业。宜君新六科技有限公司生猪养殖项目春节未停工、建设进展顺利,对一产投资快速增长拉动明显。
(二)第二产业投资小幅增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行业引领增长
1-2月,铜川市第二产业投资(均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1%,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小幅增长主要得益于部分新增以及在库大项目的有力拉动,涉及水泥制造、汽车轮毂、风电等领域。
分行业来看,三大行业投资增速“两增一降”。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375.1%、220.9%;制造业同比下降21.4%。
(三)第三产业投资下降,商贸和教育行业投资增长
1-2月,铜川市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36.1%,增速回落66.6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商贸行业投资同比增长373.5%。社会事业领域投资同比下降34.3%;其中,教育投资增长52.4%,卫生和社会投资下降18.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下降70.5%。基础设施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同比下降66.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73.3%。房地产业投资增长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投资下降50%。
(四)大项目投资平稳增长
1-2月,铜川市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占铜川市固定资产投资的87.5%,比重同比提升17.5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8.1%,增速由上年同期的下降0.3%转为增长8.1%,提升8.4个百分点。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投资下降。
1-2月铜川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39.4%,降幅较上年同期扩大了12.1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220.9%;交通运输邮政业同比下降56.9%,降幅较上年同期扩大37.9个百分点;信息传输业同比下降84.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下降73.3%,较上年同期回落85.3个百分点。
(二)民间投资下降。
1-2月铜川市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0%,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2.7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采矿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等四个行业,分别占铜川市民间投资的14.2%、13.7%、49%、16.8%。其中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房地产业等行业民间投资分别增长794.2%、747.8%、14.8%,制造业下降76.4%。
三、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铜川市固定资产投资冲击明显,铜川市1-2月投资较往年同期出现下滑,制造业、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均不同程度下降,但农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等行业情况好于全部投资。应当看到,疫情影响是暂时的、短期的、可控的,全市多年项目建设积累的势能正在不断释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铜川市投资平稳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中省市稳投资政策逐步发力、省市级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和在建项目复工及建设节奏加快,铜川市投资将逐步回归常态、企稳向好。预期二季度好于一季度、下半年好于上半年。铜川市上下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紧紧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不放,坚持不懈扩大有效投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转型发展。
四、建议
结合今年疫情影响情况,建议下一阶段按照“二季度补一季度、下半年补上半年”的思路,抓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抢工期、抓施工、促进度,积极推进铜川市投资项目建设。
(一)抓项目开复工。结合今年省级20个重点项目和市级145个重点项目清单,梳理制约未开工项目推进的影响因素,分类处理、加快进度,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不断增加新开工项目数量。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大续建项目推进力度,提升续建项目对投资增长的支撑力度。持续跟进一季度铜川市及各区县集中开工项目的实施进度,符合标准的及时入统。
(二)抓项目储备。围绕铜川市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和建设“五大区域中心”,对标招引、补齐短板、增强优势,厚植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统筹“云招商”、上门推介等方式,注重实效、提升精准性,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增加项目储备数量。注重“集团式”招商与“小分队”招商相结合,互为补充、定向招商、重点推介,提升成功率。注重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对接,争取引进更多、更好的大项目,带动铜川市加快发展。
(三)抓要素保障。结合全年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统筹规划、土地、环保等要素部门和人员力量,建立土地报批、收储、供应等环节良性循环机制,动态管理、适时调整,确保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继续加大中省资金及相关政策争取力度,引导股权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发挥杠杆作用,带动更多民间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项目建设资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