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需求减弱,行业调整等因素影响下,2019年,咸阳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4.7%。全市重点监测的大企业大集团取得较好的发展,但未形成以点带面的带动作用;新增企业成长较为快速,同时成熟企业发展缺乏一定的后劲;较大面积的停减产反映出行业调整必然的阵痛,支柱产业增长缓慢等多种因素叠加,全市工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压力。
一、规模工业运行基本情况
(一)规模以上工业降幅收窄。今年以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乏力。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以-5.6%开局,在全市共同努力下,在“稳工业促发展”等多项政策刺激下,克服基数偏大、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以及市场需求偏弱等不利影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4.7%,较年初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
(二)六成主要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全市重点监测的90中产品产量中,六成以上同比增长。咸阳彩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冠捷显示科技(咸阳)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逐步稳定,带动全市彩色电视机、光电子器件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增长较为明显的产品产量还有水泥、原煤、饮料、发电量、小麦粉。因受到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全市熟肉制品、鲜、冷藏肉、方便面等关联度较高的产品产量出现明显下降。因受到贸易摩擦影响,精制食用植物油产品产量也出现下降。
(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带动高技术产业较快发展。截止12月底,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9.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1.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医药、计算机、医疗设备、信息化学品等相关产业仍需要加大发展步伐;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需要壮大发展规模;伴随CEC上下游企业建成投产,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表现较为突出。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加工度工业、有助于提升全市规模工业发展技术含量。
(四)72.7%的重点监测企业发展态势较好。1-12月,全市重点监测大企业大集团总产值同比增长10.5%。其中,25户企业总产值同比正增长,在重点监测企业个数中的占比为72.7%,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3.1个百分点。陕西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冀东海德堡(泾阳)水泥有限公司、陕西正泰电缆有限公司、陕西彬长孟村矿业有限公司、陕西秦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代表性的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五)全年23户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产达效。全市2019年新增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户,工业总产值突破48.4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7个百分点。从新增企业行业分布看,全市七大支柱产业中共增加17户企业,其中,能源化工类企业5户,计算机通信类企业2户,医药类企业1户,食品制造类企业2户,建材类企业4户,装备制造业3户。
二、工业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停、减产企业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明显。从全年累计停产看,68户累计停产企业共减少产值190.5亿元,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长6.7个百分点。从全年累计减产看,251户累计减产企业共减少产值374.98亿元,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2.8个百分点。
(二)轻工业增速下降幅度大于重工业。全市轻工业总产值951.3亿元,同比下降9.3%,比重工业增长速度低7.2个百分点。从总量上看,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重为34.3:65.7,重工业依然是全市工业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明全市对能源行业的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依赖。从全年来看,全市能源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9%;非能源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5.6%。非能源行业中,医药、纺织、食品等行业增速同比下降,以纺织行业为例,下降既受到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导致产品库存积压、也有整个行业以棉、纱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因素。
(三)七大支柱产值增长速度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低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全市七大支柱产业总产值2468.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89%,同比下降5.7%,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低1个百分点。从全年运行趋势看,七大支柱产业并未对全市的规模以上工业起到积极引领作用。其中,除电子工业保持了同比59.4%增速外,其余6大支柱产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建材工业受到房地产市场收紧、以及建材企业转型等因素影响,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三、建议
(一)纳新固本,克服企业停减产带来的不利影响。近两年新增的冠捷、秦星汽车、彩虹光电、孟村矿业、虹宁显示玻璃等新建企业运行平稳,对全市工业增长起到积极引领作用。但是,全市目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给企业、行业发展都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市场竞争的带动下,部分企业出现了停产、减产、关停转并等情况,基于全市工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应尽力挖掘具备发展潜力的新企业,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对符合市场发展前景的企业做好服务,削弱停减产企业对全市工业发展的影响。
(二)技术引领,提升全市工业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全市对能源行业依然比较依赖,非能源行业的发展虽然取得量的累积,但是放慢了增速步伐,全年非能源行业总产值增长-5.6%,低于能源行业3.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如何在能源要素之外,依靠技术改造、制度创新、产品领先、人才支撑等要素带动,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引领全市工业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是全市工业发展的出发点。
(三)激发活力,促进企业内生力量活跃。目前,全市支柱产业并未获得显著性发展,虽然个别企业表现可圈可点,但是行业发展不尽人意。全市上下应在国家推动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下,积极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激发全市支柱产业发展结构化创新,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强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推动完善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全面提升工业企业的能级和质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