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汉中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为重点,全市农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经济运行特点
农业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1.78亿元,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255.14亿元,增长6.6%;林业产值16.26亿元,增长7.1%;畜牧业产值109.96亿元,下降1.4%;渔业产值6.79亿元,增长7.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64亿元,增长1.0%。实现一产增加值227.63亿元,增长4.6%,为全市经济稳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一)粮油生产再获丰收。全年气候条件总体良好,降雨时空分布合理,病虫害及自然灾害发生程度低,有利于种植业的生产。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建设优质稻油基地,稳定粮油种植面积,保持粮食生产稳中调优,粮油单产水平提高,机械化生产进一步扩大,优质品种种植进一步提高,科学种植进一步广泛应用,生产区域向平川产粮大县集中,全年粮食总产106.06万吨,增长0.4%,油料总产18.64万吨,增长3.7%。
(二)经济作物产量提高。一是蔬菜产量增速明显,全市蔬菜产量263.46万吨,同比增长6.6%,全市按照“稳扩蔬菜、突破菌业”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特色菜、精细菜,多措并举狠抓食用菌产业园、基地镇建设,提高设施化、智能化水平,辐射带动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以香菇为主的袋料食用菌总装袋量1.6亿袋,产量4.58万吨,增长21.7%。二是水果生产能力提升,今年全市围绕柑桔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柑桔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走出前年冻害影响,产能迅速恢复,单产水平提高,柑桔产业喜获丰收,猕猴桃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水果产量60.08万吨,增长7.9%。三是茶叶产业稳步提升,汉中市按照“高效、优质、生态”要求,把茶产业打造成为陕南地区优质茶叶基地,进一步提高茶园质量,严把绿色关,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认证力度,加大品牌宣传推介,汉中茶产业和汉中仙毫的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不断提升,全市茶叶产量4.54万吨,增长8.8%。四是中药材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中药材价格大幅提高,经济效益高于粮油作物,发展中着力在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和提高单产方面下功夫,大力发展元胡、天麻、杜仲、猪苓等中药材种植,依托中药制药集团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之路,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年中药材产量17.66万吨,增长10.2%。
(三)生猪养殖筑底企稳。畜牧业以“稳定生猪、扩充家禽、牛羊增量、特色做优、品牌做强、产业做大”为主线,持续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受非洲猪瘟疫情、生猪生产周期、环保治理力度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生猪养殖散户及小规模户退出效应显现,猪肉供给减少,市场活力和生产动力不足,仔猪、猪肉价格高位运行,随着政府补贴等扶持政策措施逐步实施,四季度当季生猪出栏下降比三季度收窄3个百分点,年末生猪存栏159.2万头,下降4.4%,全年出栏生猪235.19万头、出栏羊19.89万只,分别下降4.2%和1.2%,出栏牛9.23万头、出栏家禽982.96万只,分别增长3.6%和8.6%,肉类总产量20.81万吨,下降2.1%,禽蛋产量6.78万吨,增长4.0%。
(四)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壮大。着力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191家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年产值71.24亿元,新增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8家,21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40亿元,产值过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225个、家庭农场1546家,培育认定职业农民7934人。
(五)农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产地初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大力建设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全市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中国美丽田园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7个,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生产产能不足。非洲猪瘟是传染性、致死率都很高的疫病,防控难度大,此次疫情持续时间长,范围较广,散养户补栏谨慎或者直接退出养殖,存栏减幅进一步扩大,导致后期生猪产能严重不足,猪源大幅度缩减,将对未来一段时间生猪生产和供给造成不利影响,快速恢复生猪生产压力大。
(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经济附加值总体偏低,大多以产地原产品的方式进行销售,产地初加工比例较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仍然较短,农产品流通方式落后,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现代营销方式应用不普遍,运输流通成本高,对外形不成市场,对内缺少辐射力,产业融合度不高,农业产业化发展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创建、推广营销投入能力不足,缺少加工、包装、销售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整体效益有待提升。
三、建议
(一)因地制宜做好农业产业布局。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发挥不同地区农业比较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统一进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一村一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大力开发区域特色农产品,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分工合作,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努力打造区域特色知名品牌。
(二)积极落实生猪养殖扶持政策。生猪猪瘟防控难度大,应加快疫苗的研发投产,加强疫情防控和宣传,加大预防力度,继续推行动物强制免疫疫苗“先打后补”试点,深入开展非洲猪瘟专项监测排查、餐厨废弃物处置专项整治、生猪稳产保供等“四大行动”,有效防止疫情扩散,继续落实相关政策,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对规模养殖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增加对疫病发生地保险公司的补贴力度,减少疫病给养殖户的损失,以提升养殖户养殖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大型养殖场种猪的扶持,确保能有充足猪源保证尽快恢复生猪生产。
(三)大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深化“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模式,努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示范效应明显、产业深度融合的示范典型,发挥积极引导带头作用;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迈进,提升农产品经济附加值;深入贯彻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政策措施,通过宣传落实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奖补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专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直销配送体系,促进产销衔接,支持农产品进入电商平台和服务站点建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