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2019年铜川市农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2019年铜川市农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20-02-19 17:15
字号:
打印

  2019年以来,铜川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实施,以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为抓手,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完成。2019年铜川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30亿元,实现增加值27.94亿元,增长4.5%,全年农村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一、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一)全年粮食生产平稳。铜川市粮食播种面积101.76万亩,同比增长2.1%;产量28.67万吨,同比下降0.4%。一是受春季旱情影响,夏粮减产一成左右,夏粮播种面积33.04万亩,同比增长2.2%;产量5.46万吨,同比下降14.8%。二是实施“以秋补夏”为全年农业丰收奠定良好基础。针对夏粮减产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干旱减产50%以上的田块及时翻种增加玉米播种面积。同时扩大夏播面积,做到能播尽播,不留白地,夯实秋粮丰收基础。三是秋粮播种面积68.72万亩、产量23.2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0%3.8%。其中:玉米播种面积65.67万亩、产量22.49万吨,分别增长1.4%2.7%;豆类播种面积2.16万亩、产量0.3万吨,分别增长14%22.1%;薯类播种面积0.83万亩、产量0.4万吨,分别增长58.9%117%

 

  (二)水果丰产,价格稳中有降。2019年以来,铜川市气候状况良好,降雨适时,果树生长形势喜人,水果生产稳中有增。一是铜川市水果面积58.9万亩、产量58.5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6%8.0%。其中苹果产量55.80万吨,增长7.7%。二是据苹果产地价格监测:嘎啦等早熟苹果75mm以上开盘价为4.67.2/公斤,价格比去年低0.81.0元∕公斤;富士等晚熟苹果75mm以上4.66.0/公斤,价格比去年低0.5-1.0/公斤。

 

  (三)主要经济作物面积产量同步增长。一是蔬菜及食用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户(企业)广泛采用先进现代种植技术,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铜川市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3.61万亩、产量7.1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2%8.2%。其中设施蔬菜产量1.06万吨,增长8.5%;食用菌产量1.05万吨,增长926%。二是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不断调整,铜川市中药材种植面积9.98万亩、产量5.34万吨,分别增长107.6%5.7%。三是设施蔬菜、食用菌、中草药材等产业发展成为铜川市贫困地区脱贫的优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四)生猪存出栏同比下降,价格居高不下。一是受“非洲猪瘟”影响,铜川市大牲畜存栏呈下降态势。猪、牛、羊存栏分别下降4.6%1.1%2.7%。二是畜禽出栏“两降三升”。出栏猪6.76万头、羊2.5万只,同比分别下降4.4%1.3%;出栏牛0.94万头、活家禽106.63万只和家兔59.4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9%6.0%24.79%。三是畜禽产品产量有升有降。铜川市肉类总产1.00万吨、奶类产量3.35万吨,分别下降1.8%14.9%;禽蛋产量2.3万吨,增长5.2%。四是据调查了解,2019年四季度生猪平均出栏价格32.3/公斤,肉牛平均出栏24.1/公斤,育肥羊平均出栏31.3/公斤,20-30公斤羔羊平均出售价格36/公斤,鸡蛋平均出售价格10.9/公斤,价格均在高位运行。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据了解全市新型农业发展紧扣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70人,认定252人,3名职业农民被认定为首批全省职业农民领军人才,1名职业农民被推荐为“全国十佳农民”人选。二是2019年新培育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个家庭农场。截至目前铜川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92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40个。铜川市共有家庭农场456个,2家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被省厅评为省级示范联合体,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评为省级百强示范社。三是周陵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取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同时,指导印台周陵园区申报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四是铜川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5家农业企业被省农业农村厅命名(递补)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经济发展。一是劳动力素质较低。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年轻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大多数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较弱,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二是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干部中村干部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加之部分村干部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生猪产能持续下降,畜牧业发展压力较大。一是2018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全市生猪产业和市场受到较大冲击,猪市场供给偏紧,价格持续上涨,后续生产动力明显不足,短期扩能存在困难,对全市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二是畜牧业发展受重大疫情、成本较高、深加工技术较低等因素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一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仍然较为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二是农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严重短缺。三是传统农业在我市仍然占较高比重,比较效益低,特色产业缺乏竞争力,农业发展活力不足。

 

  三、建议措施

 

  (一)强化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基层干部经济管理水平。一是要加快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应大力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人才技术水平。二是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走入农村,鼓励那些曾经“走出去”、现在学有所成、有一定资金积累的人回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强培训和自主学习,结合工作实际,努力提高自身政策水平及依法办事能力,做好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二)切实抓好生猪养殖生产,不断优化养殖结构。一是努力抓好生猪补栏调度,适量增加能繁母猪的养殖,严格加强仔猪交易市场监管,做好生猪补栏工作。二是继续加大对生猪养殖的政策扶持力度,保证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着力推进生猪养殖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专业化,确保生猪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三是积极做好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发展标准化养殖,加强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等促进我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四是积极调整养殖结构。相关部门要引导农民多元化发展养殖业,打破传统的养殖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抓好其它养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养殖业的多元化发展。

 

  (三)多措并举改善农业生产要素,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建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投入机制,统筹农田水利、土地综合治理、道路交通和农田开发等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民。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三是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产业效益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规律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面积,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