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2018年西安装备制造业监测报告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2018年西安装备制造业监测报告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12-30 09:00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对国民经济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推进作用。目前,西安正从传统装备工业基地向具有产业集聚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型,已形成以汽车、航空航天、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专用通用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成为支撑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装备制造业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凸显

 

  2018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69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50.1%;从业人员为22.69万人,资产总计4109.80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9.7%59.5%;实现工业总产值3390.5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05.9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35.50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9.1%61.5%66.8%;装备制造业是全市工业实力最强、从业人员最多、贡献最突出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2018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二)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引领作用突出

 

  2018年,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111家,占全部装备制造业比重16.0%,完成工业总产值2646.0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534.81亿元,实现利润196.70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6.43万人,分别占全部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78.0%79.1%83.5%72.4%。虽然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数仅占全部产业的16.0%然而其完成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均占到了全部产业的70%以上,体现出大中型企业引领带动整体产业发展的突出作用。

 

  (三)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装备制造产业内部不同产业间发展分化加快,产业结构在分化中进一步调整。2018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龙头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153.29亿元,占装备制造业比重34.0%,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比重同比小幅下降,3个行业产值占比分别为7.0%5.8%20.6%,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4个、0.1个、1.9个百分点;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比重同比小幅上升,占比分别为2.9%5.0%2.9%,同比提高0.3个、0.4个和0.3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比重提高最大,实现工业总产值731.81亿元,产值占比达到21.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四)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更新换代

 

  2018年,传统工业产品产量有所下降,同时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兴产品增长迅速。其中,汽车产量43.37万辆,同比下降2.6%,其中基本乘用车18.07万辆,同比下降0.3%;变压器1.32亿千伏安,同比下降7.1%;气体压缩机27.55万台,同比下降11.3%。新型产品中,光电子器件152.20万只,同比增长3.29倍;锂离子电池1504.00万只,同比增长2.02倍;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735.0万千瓦,同比增长40.1%;新能源汽车13.85万辆,同比增长70.0%;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1.28万台,同比增长42.8%3D打印设备0.15万台,同比增长17.9%

 

  (五)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水平提高

 

  2018年,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3189.5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58.3%,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95.0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产值的82.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2.3%,高于销售产值增幅2.7个百分点。

 

  (六)装备制造业创利水平提升

 

  作为支柱行业的装备制造业产业,人均创利水平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22.69万人,比上年增加0.23万人,实现利润235.50亿元,比上年增加13.40亿元,人均创利10.38万元/人,比上年增加0.49万元/人;除了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人均创利水平分别下降2.16万元/人、3.14万元/人外,其他产业人均创利水平均提升。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人均创利最高,分别为30.25万元/人、13.66万元/人、11.34万元/人,较上年分别提升2.14万元/人、6.68万元/人、0.68万元/人。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行业龙头企业偏少。截止201812月,小微型企业占到了全市装备制造业总数的84%,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仅22家,其中收入过百亿元企业仅7家,仅为东南沿海先进城市装备制造业过百亿企业数的1/3-1/2

 

  (二)产业配套率较低。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业尚未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效产业链配套体系,与沿海发达城市60%以上的配套率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三)产业转型人才不足。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培育、引进较少,实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影响企业的战略转型升级进程。

 

  三、后期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

 

  需求端上,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重构。供给端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进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的技术改造。逐步形成全市装备制造业高效产业链配套体系,降低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提高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在汽车制造、通用设备、电子设备等通用技术成熟的领域,提升行业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支撑带动能力,加快培育规模和品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实现工业规模聚集效应。

 

  (二)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科研项目转化

 

  统筹科技资源,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吸收创新能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和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着力培育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具有相对技术优势的领域。加强和深化军民融合,推广军转民特色技术成果,拓宽民参军渠道。

 

  (三)培育引进人才,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培育和引进产业转型人才。对于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一方面加强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广纳贤才大力引进,助力企业战略转型升级进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