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不懈奋斗。7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人民及海内外华人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中华儿女正式踏上了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征程,昂首迈入了新时代。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洛川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紧扣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两条主线,大力实施“现代果业富民、精细化工强县、绿色旅游兴业、城乡一体共享”战略,推动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一、概况
洛川县位于延安市南部,因境内有洛水穿过而得名。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9.2℃,昼夜温差12.8℃,降雨量620毫米,年均日照2525小时。北距延安95公里,南距西安202公里,210国道和304省道纵贯南北,包茂高速、青兰高速公路、西延铁路穿境而过。辖7镇1乡1个街道办,196个行政村,人口21.8761万,其中农业人口10.7291万人。总面积1804平方公里,耕地15.4万亩,果园面积53.4万亩。
“秦开阡陌,汉主限田”,洛川是黄河流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塬区,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原地貌之一。境内塬面平均海拔1100米,黄土层厚80—140米。塬面开阔,土层深厚,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优势,素有“苹果之乡”和“陕北粮仓”的誉称。
洛川历史悠久,人文资源较为丰富。举世罕见的黄土奇观,黑木沟黄土地质遗址被科学家称为研究黄土高原形成的“历史年轮”,已被国家命名为“黄土地质公园”。文物古迹丰富,始建于宋代万凤塔,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东汉征西大将军驻节处“汉武望仙台”依稀可辨,明朝进士刘琦墓被后人整修。特别是1937年党中央在这里召开的“洛川会议”,制定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有剪纸、刺绣、面花、皮影、蹩鼓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洛川是公认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和中国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迄今已有60多年的苹果栽培历史,为陕西苹果的发源地,现苹果总面积达到5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人均3.1亩,居全国之首,是陕西省唯一的“一县一业”示范县。2018年产苹果55.3万吨以上,实现产值24.4亿元。苹果销售已经形成了辐射全国28个省市,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销售网络,累计荣获各类奖项160多项,先后获得“北京奥运会专供苹果”、“上海世博会专供苹果”、“广州亚运会专供水果”等多项品牌和冠名权,“洛川苹果”中国驰名商标品牌评估价值提高到42.8亿元。新时期,重点投资建设的“中国·洛川现代苹果产业园区”,将成为立足洛川、带动陕西、辐射西北的苹果生产、科研、加工、营销及文化旅游基地,使洛川苹果真正成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和全国乃至世界果业的聚焦点。洛川苹果以其“个大、色艳、细脆香甜,耐贮藏,无污染”六大特点享誉中外,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国家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出口示范县、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建设示范县、国家食品安全(苹果)示范县。
二、历史回顾
建国后,洛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忆往昔,洛川的经济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利发展的年代,也有失误和徘徊的岁月。
农业发展道路曲折。解放前,由于旧生产关系束缚和农业耕作技术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49年农业总产值仅445万元,粮食总产量2.8万吨,亩产41.5公斤、油菜亩产22.5公斤。农民生产极端贫困。建国50年,农业生产经过几上几下不稳定发展阶段。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运动的开展,建立了新生产关系,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59年,农业总产值上升到737万元,粮食总产5.4万吨,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60年代初,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加之自然灾害,1962年农业总产值下降到701万元,粮食产量下降到2.5万吨,几乎降到了52年的水平。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党中央关于加强农业生产的一系列决定,迅速扭转了困难局面,使农业生产又出现了新的转机,到1965年农业总产值上升到1179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4.01万吨,与62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18.9%的递增速度增长,是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但到60年代后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业又出现了萎缩,1970年农业总产值886万元,粮食总产量2.7万吨,低于65年水平。70年代兴修水库,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生产有了新的发展。1978年农业总产值上升到1914万元,粮食总产量3.6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3.3倍和28.5%,平均每年分别增长5.1%和0.9%。
工业发展道路也不平坦,建国前,洛川工业十分落后,仅有73个工业企业,大部分是私营企业和手工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多是手工操作,生产力水平很低。工业产值8万元。建国后,党中央制定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到1952年工业企业发展到130个,工业总产值11.5万元。到1958年大规模的扩展,形成工业生产大起大落,盲目蛮干和片面追求小而全的失误,但总体上得到了发展。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到1978年,形成了木器加工、缝纫、印刷、建材和农机修造等一批工业,产值达到354.7万元,比52年增长28倍,打破了长期以农业生产为单一经济状况。
交通、通讯、商业、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受到来自“左”的思想冲击、但也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起到了桥梁作用。到1978年,汽车拥有量58辆,货运量2.3万吨;邮电业务总量17.37万元,电话机199部,分别比1952年增长45.9倍和18.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52年增长9.2倍;创建了洛川广播电台、电影院、放映队、剧团等;中小学在校学生比52年增长4.1倍;新建医院20个,医院病床330张,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
前30年,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受较长一段时期“左”的思想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农业发展缓慢、生产水平仍然不高;工业仍然落后,人民生活虽有一定改善,但水平不高。
三、改革开放40年
改革开放40年来,洛川县人民在历届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现代果业富民,精细化工强县,绿色旅游兴业,城乡一体共享”的发展战略,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抓住“苹果产业”这个龙头,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全力以赴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经济总量看: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全县的经济总量(GDP)只有0.2312亿元;2000年全县的经济总量(GDP)15.8亿元;2010年全县的经济总量(GDP)128.2亿元;2018年全县的经济总量(GDP)243.99亿元,比1978年增长1055.32倍,年均增长12.1%。
经济结构变化显著。全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性气候,在改革开放的前10年,全县的总体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0%以上。到1990年延炼的建成投产,全县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全县经济总量中占的比
重迅速提升,并于1992年首次超过农业,工业化的特征明显呈现,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69.7:7.8:22.5调整为2018年7.6:80:12.4。
(二)农业生产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近年来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导产业苹果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2018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33.09亿元,比1978年增长174.16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主要农产品显著增加。2018年粮食产量10.6万吨,比1978年增长2.97倍;2017年苹果产量达到88.85万吨,比1978年增长299.16倍;洛川苹果品牌效应不断放大。洛川荣获“中国农产品特色优势区”和首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陕西(洛川)苹果博览会,苹果博览会被评为“国家4A级展会”。洛川苹果
盆景在人民大会堂闪亮登场,成为十九大会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面启动实施了“洛川国家苹果产业科技创新园”项目建设,全县苹果冷(气调)储能力累计达41.5万吨,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累计建成苹果直营店90家,苹果品牌估价达到69.2亿元。40年的改革开放给全县的农业、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实惠,大大提高了全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三)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以石油为主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石油工业支撑经济增长的骨干作用明显呈现。延长石油集团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和一亿条编织袋项目有序推进,240万吨柴汽油加氢装置项目建成投产。以苹果精深加工、农资产品加工、饲料肥料加工等果畜配套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2018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67亿元,较1978年增长3802.5倍。相继完成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先后新建、扩建、改建了中心街、解放路、老南街、丰园北路、光明南路、210国道改造等县域基础设施,建成了丰禾苑、雅苑、金域华府、万荣华府等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处处折射出居民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公共设施的投资成倍增长,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201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390元,较2007年9216元,增长3.51倍;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27元,较1978年的55元,增长218.67倍。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储蓄迅速增加,人均储蓄由1978年的13.2元,增加到2018年的26279.8元,增长了1990.9倍。
(六)民生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中小学、幼儿园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全县17所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广电中心投入使用,乡村综合文体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基层文体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村级文体广场45个,配备健身器材100套,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发展。基层公共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老庙、土基、石头、旧县、交口河5所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创建通过验收。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220.4公里,实施农村巷道硬化33个村82公里。
忆往昔,看今朝,追求的脚步永不停歇。洛川人民将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围绕“现代果业富民、精细化工强县、绿色旅游兴业、城乡一体共享”经济发展战略,把握“稳中加速、转型升级”总基调,以城乡统筹为总览,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城镇体系建设,促进民生持续改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