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及时了解、全市经济总量的准确掌握宝鸡市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和存在的困难,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宝鸡局近日开展了下半年全市非公重点企业监测。调查结果显示,下半年以来,全市非公经济平稳发展,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企业未来发展信心较足,但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融资困难依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一、调查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选取非公经济中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企业96户。
(一)从企业登记类型看:股份合作制企业19户,其他联营企业5户,私营企业72户。
(二)从所属行业看:第一产业企业8户;第二产业企业42户,其中采矿业2户,制造业34户,建筑业6户;第三产业企业46户,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户,批发和零售业12户,住宿和餐饮业11户,房地产业7户,其他服务业14户。
(三)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5户,中型企业21户,小型企业64户,微型企业6户。
二、非公经营总体平稳,惠企政策落实到位
(一)企业经营总体平稳
在被调查的96户非公有制企业中,63.5%的企业经营状况平稳,20.8%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但仍有15.6%的企业经营状况较差,出现亏损。60.4%的企业下半年经营情况与上半年基本持平,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平稳。46.9%的企业下半年营业收入与上半年持平,47.9%的企业下半年营业利润与上年同期持平。44.8%的企业对下一级段的经营很有信心,54.2%的企业较有信心,仅1.0%的企业表示没有信心。
(二)企业管理更加规范
一是家族成员或亲友在企业管理层中占比低,所调查的企业中,有83.3%的企业管理层中本家族或亲友所占比例在20%以下。二是聘请专业管理人员的居多,有51.0%的企业聘请专业企业管理人员,还有18.8%的企业计划聘请。宝鸡市非公企业重视对于人才的引进、管理日趋规范。
(三)各项惠企政策满意度提升
67.7%的企业认为宝鸡市关于中省鼓励非公企业的政策贯彻落实的很好,全部或大部分都得到落实。79.1%的企业认为本地政府激励非公企业转型升级的扶持性政策落实较好,认为落实较好占调查企业的比例较上半年提升11.4个百分点。83.4%的企业认为企业税费减免和贷款方面的政策落实较好,提升10.4个百分点。77.1%的企业认为土地优惠政策落实较好,提升9.3个百分点。调查企业从政府及服务机构获得过信息咨询、人员培训、创业辅导、法律咨询、展览展销、人才引进、市场营销、技术支持和贷款担保等多种服务。
三、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成本上升成为非公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中,84家企业选择经营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87.5%。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增加、营销成本上升、贷款利息高财务费用大是企业利润被挤压的主要原因,分别占调查企业的比例76%、71.9%、68.8%和42.75%。在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中排名前三的均为成本的增加,83.8%的企业选择用工成本加大,51%的企业选择环保成本加大,46.7%的企业选择融资成本加大。
(二)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45家企业选择企业融资困难,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占全部调查企业的46.9%。19.8%的企业认为从银行融资比较困难,在中省出台民营企业融资政策后,仍有25%的企业认为融资问题没有缓解或更加困难,调查企业分别较上半年提升4.2和3.1个百分点。办事手续繁杂、贷款利率过高和质押问题是非公企业融资从银行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三)创新研发能力亟待提升
调查的企业中,有31.3%的企业自行研发技术,19.8%的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研发,8.3%的企业选择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另有46.9%的企业无技术研发,无技术研发的企业近一半。仅24%的企业有专利,75%的企业无专利。宝鸡市非公企业缺乏自主性专利,对研发的重视和投入有待加强。调查企业2019年共计研发投入9463.7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2.4%。
四、对策和建议
(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及时、全面落实工商、土地、财政、减税降费等相关优惠政策。相关部门做好对各项惠企政策的宣传解读,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推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改革,简化投资手续,清理、规范各类收费,提高服务效能。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为非公企业营造公平友好的营商环境。
(二)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促进银企合作,切实解决非公企业贷款难问题。引导非公企业采取多种方式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市、县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完善非公企业信用体系,增强非公企业信用担保能力,降低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直接融资,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题。
(三)政策激励技术升级
加大政府支持科技创新力度,落实税收激励措施。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重点支持重大专项、重点领域项目的实施。加强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保护,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加强技术型人才培训和引进,拟定并落实技术型人才户籍、职称、工资等保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