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延安市积极落实各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大众创业的良好氛围,全市非公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一、非公经济基本情况
(一)非公总量持续扩大。前三季度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56.18亿元,全省第8位,比上年同期提高一个位次,占GDP比重达到29.6%,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总量和占比提升幅度在全省均位居第6位。
前三季度全市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5895户,累计达到124298户;新登记私营企业6136户,累计达到35889户;新增市场主体32754户,累计达到170835户。
(二)第二产业占比稳步提升。规上工业和建筑业的较
快发展拉动第二产业占比不断提高。前三季度全市第二产业非公增加值120.22亿元,占GDP比重16.3%,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全市非公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9.38亿元,占全市非公经济的22.3%,占GDP比重11.7%,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4.59亿元,占GDP比重65.2%,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主要体现在:一是非能源工业实现增加值72.33亿元,增长33.2%,其中卷烟工业增长27.1%,连续9个月保持高位增长;二是建筑业新增非公企业13家。
(三)批零及其他服务业较快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平稳发展。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为批零业和其他服务业两大行业,批零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5.82亿元,占该行业GDP的比重为88.8%,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7.58亿元,占该行业GDP的比重为44.5%,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四)民间投资高速增长。今年以来民间投资高速增长
在延长至黄龙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拉动下,1-9月同比增长52.6%,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9.8%,比去年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市亿元以上民间投资施工项目58个,同比增长31.8%,是民间投资增长的直接动力。
(五)非公企业就业容量相对较大,逐步成为扩大就业新的增长点。个体、私营经济就业量的持续增长,成为延安市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开辟新岗位与促进多就业的良性循环,是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前三季度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8.97万人,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24.76万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依然是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前三季度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的63.4%,且主要依赖于其他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占27.4%);第二产业发展较缓,比重仅为33.7%,低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比重27.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非公经济第二产业比重14.2个百分点。
(二)传统服务业增速不快。今年来,受全省经济放缓以及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市以非公经济为主的限上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增长乏力,持续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三个行业非公企业占总企业数的91.0%,前三季度分别增长5.4%、0.7%、1.6%,规上服务业下降11.2%。这也是导致非公服务业占比提升不快的主要原因。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非公发展营商环境。一是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企业自信心;二是完善对非公企业奖励激励制度,增强企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三是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加强对非公企业生产、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二)强化政策落实,培育市场主体。一是进一步落实中、省、市出台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贯彻落实方案,把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加大准入库企业培育,促进“小升规”、“个转企”,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增强非公经济的贡献。
(三)多措并举提升非公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制定针对非公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实施特定的减免税政策,提升非公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全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领域,择优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保证机制。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同时不断创新培养引进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运用好政策措施,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