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县工业七十年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萌芽、起步、调整、发展五个阶段。七十年风雨兼程,工业发展一直是西乡人民心中的痛,因为历史原因,曾经错失发展良机,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直到近十年才有所改观。自1978年以来,以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这条主线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谋发展,始终不渝地坚持运用国家经济政策求发展,始终不渝地营造发展环境促发展。围绕这条主线,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共同奋斗,为工业不断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35.5万到2018年的88亿,工业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5.8%提升到2018年的28.2%,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一、时代发展,工业经济与时俱进
(一)萌芽阶段(1949年-1978年):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全县经济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工业经济几乎空白,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有35.5万元,直到六七十年代,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流通较为落后,县区工业基本上处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自给自足状态,县办工业主要以机械、水泥、食品厂、服装厂和肉类加工厂为主,个体手工业基本为零,不仅企业数量少,而且占总量比重也很低,没有任何现代工业基础。到197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80万元。
(二)起步阶段(1978年-199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先后对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调整,鼓励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扶持骨干企业创名优产品等措施,承包责任制、企业升级等办法,同时对县办工业进行整顿,形成了县办工业、乡村工业、个体手工业齐发展的新局面。到1990年,工业企业达到150个左右,产值达到4500万,较1978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9.5%。
(三)调整阶段(1990年-2008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党中央明确我国要建立自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县已经建立起来的部分工业企业由于没有自己的终端产品、负债沉重、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加之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部分企业逐步陷入经营困境,有些甚至被迫关闭。为解决这些问题,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部分企业施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以调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各乡镇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采取租赁、联营等方式,对已经关停的企业进行盘活,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在全县投资。在这一阶段,全县工业发展总体上是以发展为主,同时对已经建立的工业体系进行调整,关停了部分无市场、无资金、管理水平低下的劣势企业,并对关停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利用。到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3.92亿,比1990年增长30倍,年均增长20.8%。
(四)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顺应科学发展趋势,淘汰转型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可持续产业,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政策扶持引导,带动一产主导产业,完善茶叶加工,矿产品开采加工等行业大力发展,同时引导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内迁趋势,打造本地轻工制造产业园区,形成了以矿产开采、建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茶叶加工、装备制造为支柱的特色工业格局。截止201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8亿元,比2008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20.2%。
二、成就辉煌,不俱艰难突破发展
(一)工业总量不断攀升。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全县工业在一片空白、错失良机的不利因素下、从计划式生产、自产自销,到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经历了诸多曲折艰难,目前全县工业快速增长,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大幅度提高,每年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户以上,企业效益日趋向好。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按9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2452倍,年均增长16.8%;比1978年增长710倍,年均增长18.3%。
(二)产品产能持续增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工业产品由原来的粮食、砖瓦、水泥、原煤、化肥、农机具,逐步依托资源优势,转型升级,到2018年,全县工业产品以茶叶、肉类制品、石材、水泥为主,茶叶产量5475吨,比1978年增长162.4倍,年均增长14.1%;水泥产量98.7万吨,比1978年增长163.5倍,年均增长13.9%,发电量39838万度,增长47倍,年均增长10.4%。
(三)主导地位不断强化。工业经济对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在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978年,工业占全县GDP的比重为15.8%。2018年,工业占全县GDP的比重为28.5%,比1978年提高12.4个百分点。西乡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2.8%提升到2018年的5.4%,份额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7亿元,占全县GDP的26.7%。实现税金1.71亿元,成为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三、绿色引领,结构转型亮点纷呈
(一)轻重工业结构更趋合理。70年来,全县轻重工业在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下发生积极变化,矿产开采、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建材加工等重工业不断发展,同时轻工业在茶叶加工及农副食品加工、服装及日用品制造等节能环保产业的带动下迅猛发展,结合全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轻工业日趋壮大。到2018年轻重工业比例变化为60:40,轻工业比重比1978年上升20.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迅猛。70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行,茶叶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业、矿采开采、建材加工等行业成为支撑西乡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8年,全县四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3.1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3.9%。其中,茶叶加工业27.1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1%;农副产品加工业2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3%;矿产开采14.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2%;建材加工业1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1%。
四、锐意改革,产业发展前景光明
(一)产权改革贯彻始终。西乡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是随着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而取得突破发展的。改革开放前,工业企业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公有制基本成为唯一的所有制形式。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和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不断促进工业产权制度改革。同时,随着大量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的进入,工业产权和投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以国有和集体工业为主、产权结构较为单一的格局被完全打破。国有小型企业积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破产、租赁、承包等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到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几乎为0,其它资本占比3.6%个人资本比重达93.5%,呈现出私营经济主导的格局。
(二)发展条件日趋完善。与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前相比,交通落后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316国道,210国道横贯县境,十天高速公路打通南北东西交通枢纽。水、电资源配置充足,能够满足今后若干年的需要,邮政、互联网与外界实现充分对接,能够为更多的投资者兴办工业企业提供发展空间。企业融资环境有效改善,人居环境逐步改善,能够满足外来投资者需要。
(三)园区建设紧锣密布。紧扣“追赶超越、绿色循环、转型升级”主基调,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走新型工业化和循环发展的道路。在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目标下,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了现代材料、农副产品、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五大工业体系以及五大工业园区,道路、水电气配套设施完善,目前入驻企业近40户,80%都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新中国成立的七十年,是西乡经济社会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七十年,也是西乡工业从无到有、从手工作坊到产业集群突飞猛进发展的七十年,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供给决定需求,到如今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供给侧改革为指导,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催生新兴经济,找准定位、合理规划、紧盯主导产业,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西乡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未来,全县工业经济仍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工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西乡工业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